慧姐導語:
隨著手機的普及,孩子擁有自己第一部手機的時間也越來越提前。有些家長在給不給孩子買手機方面猶豫不決,害怕孩子過度使用變得失控,反而引發親子矛盾;或者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等等。臨近暑假了,暑假2個月,千萬別讓孩子沉迷于手機中,不妨看看這篇文章!
林志穎曾在《爸爸去哪兒》里說過自己很注重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不給孩子玩手機。
“我以前會給他玩iPad或者手機,現在不給了,因為那些東西很新奇很刺激,偶爾玩玩還可以,一旦沉溺,他看書的時候就會靜不下來。在學習上也會表現得沒有耐心,所以這也是0到3歲必須養成的習慣。”
不過早地給孩子接觸手機,提早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來防止電子產品帶給孩子的不良影響。
那么對于稍大一點的孩子,如何做呢?以下是一位美國媽媽為孩子制定的玩手機的家規:
(向上滑動)
親愛的格雷戈里:
現在你已經驕傲地擁有一部手機了。太棒了!你是一個優秀的、有責任心的13歲男孩,理應得到這份禮物。不過在接受這份禮物的同時,你還得遵守一些規章制度。
請把下面的使用合約從頭至尾讀一遍。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職責是把你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身心健康、對社會有益的年輕人,從而能夠適應新技術且不被其左右。
如果你沒能遵守下列約定,我將終止你對這部手機的所有權。
第一點
這是我的手機,我付錢買的。我現在把它借給你用了,我是不是很偉大?
第二點
手機密碼必須要讓我知道。
第三點
如果電話鈴聲響了,就一定要接聽,因為這是一部電話。接起電話要說“你好”,要有禮貌。永遠不要因為來電顯示是“媽媽”或者“爸爸”,就故意不接。永遠不要這樣做。
第四點
周一至周五晚上7:30、周末晚上9:00,準時把手機交給我或你爸。我們會把手機關機,到第二天早上7:30再開機。
第五點
手機不能帶到學校。你要學會與那些你用短信聯系的人面對面地聊聊天,因為這是一種生活技能。如果遇到只上半天課、外出參觀學習以及有課外活動等情況,可另行考慮。
第六點
如果手機掉進廁所、摔到地上或是不翼而飛,你得承擔更換零件的費用或負責維修。你可以做家務、存零花錢或者把一部分生日禮金存起來。這樣的事難免發生,你應當做好準備。
第七點
不要利用這個高科技產品說謊、愚弄或者欺騙他人。不要在電話里說一些傷害他人的話。要做一個良友,或者干脆遠離爭端。
第八點
遠離色情內容。用手機上網時,只能搜索和瀏覽那些可以坦然與我分享的信息。如果你對任何事情有疑問,可以找個人問問,最好是問我或者你爸。
第九點
在公共場合要把手機設成靜音,并收起來放好,尤其是在餐廳、電影院或者與另一個人交談的時候。你不是一個無禮的人,不要讓手機改變這一點。
第十點
不要發送或接收你或者其他任何人身體私密部位的圖片。不要笑。不要以為你很聰明,有一天也會被誘惑去做這樣的事。這有很大的風險,可能會毀掉你中學、大學乃至成年后的生活。這永遠是個壞主意。網絡空間浩瀚無邊,其力量遠比你想象的強大,你很難讓任何諸如此類的大事不留痕跡,包括壞名聲。
第十一點
不要無休止地拍照和錄像,沒有必要把一切都記錄下來。要用心體驗生活,這些生活經歷將會在你的記憶中永存。
第十二點
有的時候可以不帶手機出門,并且決定這么做時要心無掛礙,不要覺得不安。手機不是活物,也不是你身上多長出來的東西,要學會拋開手機生活。不要總是生怕自己錯過了什么,要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
第十三點
下載一些新潮的、古典的或者與眾不同的音樂,不要像你的無數同齡人那樣,全都聽一模一樣的歌。你們這一代人有著史上無人能及的便利條件,可以接觸各種各樣的音樂。好好利用這個優勢,開闊你的眼界。
第十四點
不要總盯著手機,抬起頭來,留意你周圍發生的事情,看看窗外,聽聽鳥鳴,散散步,和陌生人說說話。保持一顆好奇之心,不要總用谷歌尋找答案。
第十五點
假設有一天你把生活搞得一團糟,那時我會收回你的手機。我們會坐下來談心,然后再從頭開始。你和我都在不斷學習。我是站在你這邊的“隊友”,讓我們共同面對。
我希望你能同意這些條款。以上所列舉的大部分告誡,不僅僅適用于這部手機,也適用于你的生活。
看了這位媽媽的做法,各位家長有收獲嗎?
其實,在生活中,不只是小孩,往往很多大人也是沉迷在電子產品里,有時候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一個個都是低頭族。你是否想過,為什么你的孩子會沉迷手機呢?
因為孩子是有樣學樣啊,所以我們家長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也要約束自己,放下手機,用你空閑的時間多多陪伴孩子,別等到某一天一抬頭,才發現孩子已經長大了,而你缺席了他的成長。
關于“玩手機”,這些,爸媽必須知道:
01
玩手機是如何影響成績的?
破壞專注力
拿起手機想要查一道題,卻被一個頁面上閃出的新聞吸引;
坐在書桌前想要寫作業, 隨手拿起手機找同桌吐槽下英語老師;
正在為一道題的解法苦思冥想,腦子里閃出一句歌詞,不由自主拿起手機找歌聽一聽;
時間就這樣匆匆過去,好像一直在努力,卻總是熬到12點還沒有把該做的作業完成。
無法長時間地集中精神,缺少對某個問題深入持久的了解和思考,這似乎已經成了手機操控下的現代人的“通病”,“專注”狀態正變得越來越難得。
手機帶來的滿足感太容易獲得,而一旦你習慣了這種“唾手可得”的滿足感,就不愿再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比如在高度自律的狀態下完成作業、思考問題。
沉迷手機的學生很難在學習上進行持續的、深入的思考;而沒有深入思考,淺嘗輒止是無益于掌握高難度內容的。
占用寶貴的時間
孩子學習之余的時間并不多,有些孩子把碎片時間用來看幾頁課外書、做幾個健身小動作、跟爸媽聊聊天說說話,有些孩子見縫插針一有時間就想拿起手機,而一拿起手機就再難放下。越玩越想玩,越不想轉換頻道進入學習狀態,于是進入惡性循環,成為手機上癮患者。
羅振宇在2018年跨年演講中說:
游戲大佬們制作的王者榮耀讓人十分鐘有個興奮點,而吃雞游戲三分鐘就要有一個興奮點,而甚至要追求一分鐘一個興奮點,說白了就是只要讓你坐到游戲跟前,根本就下不來,想下來也不要你下來,你下來那就是制作游戲的人的失敗了。
而到底是你聰明還是游戲制作者聰明?
別人在課下拼命學習,你卻在找盡時機想盡辦法不惜熬夜玩手機;別人在課堂上專心聽,你卻在胡思亂想、打盹鬧瞌睡;別人下課或休息或準備預習,你卻興奮地跟同道中人聊起升級打怪。誰能考出好成績,還用說嗎?
破壞與周圍人的關系
孩子一旦愛玩手機,父母必然恐懼擔心,著急上火,或直接干涉,拔網線、砸手機,爭吵責罵;或到處尋方找策,一想起來就暗自垂淚,為孩子未來擔心;老師則怒其不爭,反復勸說無用后,干脆聽之任之;處在壓力之下的孩子,不管在手機中獲得多少樂趣,一旦面對現實,立馬覺得壓力特別大。這是大多數沉迷手機孩子的生存狀態。
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自己意愿與家長老師的矛盾,使他們處在一個不和諧的關系中,不可能有發自內心的快樂,也不可能在被逼學習的高壓環境下獲得真正的進步。
02
如何把孩子從手機里拉出來
作為家長的你,也要換一種認識,不再去簡單的制止,而要認識到手機問題反映的是孩子對它的精神依賴。本著耐心,循序漸進,給孩子一個放下手機的過程。
理解和接納
對于我們看不慣的東西,也許深入了解其中的趣味和吸引力,會獲得不錯的效果。
比如,孩子喜歡聽手機里的音樂,那我們就跟著一起聽一聽,說不定你同樣會愛上他愛的音樂,這時候一起聊聊歌星和音樂,聽孩子講一講你不知道的歌星的奮斗史、音樂背后感人的故事,一是可以跟孩子交流感情,二是滿足了孩子的傾訴欲,讓孩子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豈不是其樂融融、兩全其美。
規定時間,對犯規有懲罰
美國硅谷的很多高管,包括喬布斯在內,他們都會限制子女使用數碼產品的時間,比如禁止他們在非周末晚間使用數碼產品,并且周末可以使用數碼產品的時間也很有限。
爸媽可以給孩子規定玩的時間,比如每次玩不能超過半小時,如果這次按時歸還下次就還可以玩,如果這次不按時歸還下次沒得玩,按照規矩來做,慢慢地孩子也會習慣于遵守。
一味地抵制,只能換來孩子更深的渴望,所以家長要注意,堵不如疏。
指引孩子有“路”可走
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孩子走上一條可行之路,能讓他們把心愿投之于實踐、付之于行動,從現實生活中獲得成就感,這樣,孩子才能更有方向感,才不會再沉迷于虛幻。
具體做法可以是培養孩子一些書法、樂器等方面的興趣:可以是跟孩子一起運動、一起閱讀;還可以鼓勵孩子多和他人交往,增加孩子投入生活的樂趣;等等。
言傳不如身教
如果你整天打游戲或者在孩子面前無所事事玩手機,你再怎么訓斥孩子——去,去讀書去,你覺得會有效果嗎?最好的方式應該是身體力行,陪著孩子一起讀書,我不太相信一個在良好的書香門第熏陶出來的孩子會沉迷于手機網絡不能自拔。
現在一些重視教育的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好地扮演了監督者、陪伴者、激勵者的角色,在對孩子手機的使用問題上有著清醒認識,并身體力行希望將手機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小;
而一部分思想上偷懶的家長,還看不到手機對孩子的危害,還抱著用手機換取孩子的消停,或者用手機收買孩子的歡心這樣的心態,縱容自己的孩子沉迷于手機中不能自拔。
要知道:我們今天所做的努力,不過是為了有一天回想起來的時候,不會覺得,是自己親手把孩子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