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炎癥性皮膚病,伴有明顯的瘙癢,容易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濕疹是皮膚科常見病,我國一般人群患病率約為 7.5%,這一比例還是相當高的。
一、臨床表現
濕疹臨床表現可以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三期。
1、急性期
表現為紅斑、水腫基礎上粟粒大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及滲出。
病變中心往往較重,而逐漸向周圍蔓延。外圍又有散在丘疹、丘皰疹,故邊界不清。
2、亞急性期
紅腫和滲出減輕,糜爛面結痂、脫屑。
3、慢性期
主要表現為粗糙肥厚、苔蘚樣變。 可伴有色素改變,手足部濕疹可伴隨指(趾)甲改變。
皮疹一般對稱分布、常反復發作,自覺癥狀為瘙癢,甚至劇癢。
二、治療
治療應從整體考慮,兼顧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主要目的是控制癥狀、減少復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局部治療
是濕疹治療的主要手段,應根據皮損分期選擇合適的藥物劑型。
急性期
· 無水皰、糜爛、滲出:建議使用爐甘石洗劑、糖皮質激素乳膏或凝膠;
· 大量滲出:選擇冷濕敷,如3%硼酸溶液、0.1%鹽酸小檗堿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等;
· 有糜爛但滲出不多:可用氧化鋅油劑。
亞急性期
建議外用氧化鋅糊劑、糖皮質激素乳膏。
慢性期
建議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硬膏、乳劑或酊劑等,可合用保濕劑及角質松解劑,如20% - 40%尿素軟膏、5% -10%水楊酸軟膏等。
糖皮質激素在濕疹中的應用
輕度濕疹:選弱效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乳膏;
重度肥厚性皮損:選擇強效糖皮質激素,如哈西奈德、鹵米松乳膏;
中度濕疹:選擇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等;
兒童患者、面部及皮膚皺褶部位皮損:一般弱效或中效糖皮質激素。
外用糖皮質激素制劑依然是治療濕疹的主要藥物,強效糖皮質激素連續應用一般不超過 2 周,以減少急性耐受及不良反應。
另外,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軟膏、吡美莫司乳膏對濕疹有治療作用,且無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尤其適合頭面部及間擦部位濕疹的治療。
細菌感染往往可誘發或加重濕疹,因此抗菌藥物也是外用治療的重要方面。可選用各種抗菌藥物的外用制劑, 也可選用糖皮質激素和抗菌藥物的復方制劑。
2、系統治療
系統治療
抗組胺藥:根據患者情況選擇適當抗組胺藥止癢抗炎;
抗生素:對于伴有廣泛感染者建議系統應用抗生素7一10 d;
維生素c、葡萄糖酸鈣:有一定抗過敏作用,可以用于急性發作或瘙癢明顯者;
糖皮質激素:一般不主張常規使用。但可用于接觸因素、藥物因素引起的濕疹;對于嚴重水腫、泛發性皮疹、紅皮病等為迅速控制癥狀也可以短期應用,但必須慎重,以免發生全身不良反應及病情反跳;
免疫抑制劑:應當慎用,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僅限于其他療法無效、有糖皮質激素應用禁忌證的重癥患者,或短期系統應用糖皮質激素病情得到明顯緩解后、需減用或停用糖皮質激素時使用。
三、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對于預防疾病的復發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避免過敏原,過敏原可能與食物、藥物、寄生蟲、花粉或氣候冷熱、潮濕、干燥等因素有關,常常可誘發濕疹。
第二,保濕,很多人認為,濕疹,是“濕”導致的。其實恰恰相反,濕疹反復發作往往是因為太“干”。
第三,患者要避免搔抓及過度清潔皮損。
物理治療及中醫藥治療對于本病也有很好的療效,下周二的“中醫簡單學”會對濕疹的中醫療法進行歸納總結,歡迎大家收聽。
THE
END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組. 濕疹診療指南(2011 年)[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1,4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