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辯證”根據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情況,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周仲瑛由《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得到啟示,認為“審察病機”是辨證論治的前提,不同辨證方法的共性在于把握病機,辨證應首重病機分析,抓住了病機就抓住了病變實質,治療也有了更強的針對性。并在此基礎上創建了以“病機十三條”為主導的中醫病機辨證新體系。
病機十三條:
風病善變,寒多陰伏,火熱急速(溫暑同類),
濕性纏綿,燥勝傷津,痰證多怪,水飲同源,
瘀有多歧(血病多瘀),氣病多郁(疑病多郁、
郁病多雜),虛多久病,毒多難痼,疫為戾氣,
多因復合——風火相煽、寒熱錯雜、濕熱郁蒸、痰瘀互結、瘀熱相搏、燥濕相關、邪實正虛、多臟同病等等
以病機十三條為綱要;以病機證素為條目,包括辯證、病性、病位、病勢演變、治法、方藥范例、加減、臨證備要諸項。對“兼夾病機證素”,可按主次歸屬,列出證名、治法,以供與相關病理因素聯系互參。
以臨床常見急重癥中風為例
病機證素
其主要病機證素條目為瘀熱阻竅。
雖然中風包括出血性腦血管病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但“瘀熱阻竅”是中風急性期的基本病機,表現為瘀熱阻竅證,因瘀熱相互搏結,血氣蒸騰于上,蒙蔽神明清竅,腦中蓄血所致,且風、火、痰、瘀、虛皆由瘀熱所衍生。臨床可見發熱、神昏、偏癱、失語等癥狀體征,以瘀熱征象伴見神志異常為特征。
辯證
其辨識的特異癥為神昏、躁擾不寧,半身不遂、口歪眼斜,面色紅赤或深紫;
可見癥為昏蒙不語、神志恍惚欠清,肢體強痙拘急,舌強語謇,腹脹硬滿、便干便秘,發熱、甚至高熱;
舌脈表現為舌質紅絳或紫黯、苔黃,脈弦滑數或結。
病性
以實為主,病位在腦竅;
病勢演變
病勢演變為瘀熱熾盛,燔灼陰津,因實致虛而有厥脫之變,導致陰竭陽亡。
治療(包括治法、方藥范例、加減)
瘀熱阻竅證病危勢急,故當急挫病勢,瀉其實熱,通其瘀滯。治予涼血化瘀、通腑泄熱,方選《千金要方》犀角地黃湯和《傷寒論》桃核承氣湯。常用藥有大黃、水牛角、生地黃、赤芍、桃仁、黑山梔、丹皮、三七、地龍、冰片等,并根據病情加減用藥。
臨床實踐表明應用涼血通瘀法治療出血/缺血兩種不同類型中風的瘀熱阻竅證,療效均佳,體現了中醫基于病機的“異病同治”特色以及方藥的雙向調節作用。
由此可見,建立病機辨證新體系是靈活應用辯證論治的重要思辨方法,起到化繁為簡、提綱挈領的作用,能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 江蘇中醫藥2019年總第51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