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六經辨證
經方的六經辨證理論體系,是歷代醫家用方證治病的規律總結,來自于實驗,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學。掌握六經辨證,非常重要,不論是急性病、慢性病,不論是外感病、內傷病,不論是傳染病、溫疫,臨證治療皆離不開六經辨證。
第一節 六經源流
“六經”一詞,《傷寒論》條文并未明確提及,而是后世醫家在研究《傷寒論》的過程中提出的,世所沿用,可謂約定俗成。
“六經”的提法出自《內經》,原指經脈,隸屬于三陰三陽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六經的內涵與外延也在不斷變化,明確引用“六經”來解釋外感熱病發病機制,始于晉人皇甫謐,其所論“六經”源自《內經》六經經脈系統,而將相應臟腑納入“六經”概念范圍之中,提出傷寒熱病之發生,是三陰三陽經脈及臟腑受邪所致,但并未引述仲景之文。至隋代巢元方大量引述《內經》、《傷寒論》之文以釋“傷寒候”,承皇甫氏之說,謂六經受病而為傷寒,實際上已將仲景三陰三陽概念與六經概念等同視之。宋人朱肱認為六經即足之六條經脈。金人成無己則進一步明確六經為經絡臟腑之總稱。至此,六經概念已開始為醫家習用以指代仲景三陰三陽概念,且每將《內經》三陰三陽概念多種內涵賦予六經概念,以致形成后世六經與三陰三陽混稱互代之局面,故有六經氣化、六經形層、六經地面等諸說的出現。
六經和六經辨證是經方醫學首先應探討的核心問題,正如近代傷寒大家惲鐵樵所感嘆:“《傷寒論》第一重要之處為六經,而第一難解之處亦為六經,凡讀《傷寒論》者無不于此致力,凡注《傷寒論》者亦無不于此致力。”。
第二節 六經實質
歷來對六經實質眾說紛紜,這是由于經方醫學發展史上“以經釋論”造成的客觀影響。如果立足仲景書,從經方醫學自身角度審視這一命題,答案很明確,即六經來自八綱。
1. 經方中“八綱”的具體含義
雖然“八綱”名稱的正式提出見于祝味菊先生《傷寒質難》,距今也不過百年,但先民自古日常生活即用八綱,是對“八綱”實質的認識與運用卻由來久矣。
八綱,是指表、里、陰、陽、寒、熱、虛、實而言。其實表、里之中還應有半表半里,按數來論本應是九綱,由于言表、里,即含有半表半里在內的意思,故習慣常簡稱之為八綱。
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映的病位。表,指體表,即由皮膚、肌肉、筋骨等所組成的機體外在軀殼,則謂為表。若病邪集中反應于此部位時,亦即人患病后出現的癥狀反應于表,即稱之為表證。里,是人體的極里,即由食道、胃、小腸、大腸等所組成的消化管道,則謂為里。若病邪(癥狀反應)集中反應于此部位時,即稱之為里證。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內、里之外.即胸腹兩大腔間,為人體諸臟器所在之地,則謂為半表半里。若病邪(癥狀反應)集中反應于此部位時,即稱之為半表半里證。這三者為固定的病位反映,即不論什么病,就其病位反應來說,或為表,或為里,或為半表半里,雖亦有時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時出現,但絕不出三者之外。這里必須強調:這里所說的病位,是指病邪(癥狀反應)反應的病位,不要誤認為是病灶所在的部位。例如,即使病灶在里,但病邪集(癥狀反應)中反應于體表,即稱之為表證抑或稱之為邪在表,或病在表,或證在表。
陰和陽:指病變的性質。陰即陰性,陽即陽性的意思。人體患病,正邪相爭,機能的改變,不是較正常為太過,便是較正常為不及。如其不及,則患病人體必然相應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征反映出來,即稱之為陰證。如其太過,則患病人體亦必有相應亢進的、發揚的、興奮的等等一系列太過的病征反映出來,即稱之為陽證。故疾病雖極復雜多變,但概言其為證,不為陽,便為陰。
寒和熱:從癥狀的性狀來分類則有寒熱兩種,寒即寒性,熱即熱性的意思。若患病人體反映為寒性的證候者,即稱之為寒證;反之,若患病人體反映為熱性的證候者,即稱之為熱證。寒熱是一具特性的陰陽,寒必屬陰,熱必屬陽,但若泛言陰則不一定必寒,若泛言陽則不一定必熱。病有不寒不熱者,但絕無不陰不陽者。
虛和實:虛指人虛,實指病實,病還未解,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機體的反映顯示出一派虛衰的形象者,即稱之為虛證。病勢在進,而人的精力并亦不虛,機體反映顯示出一派充實的病證者,即稱之為實證。由于以上的說明,可見虛實亦和寒熱一樣,同屬陰陽中的一種特性,不過寒熱有常,而虛實無常,寒熱有常者,即如上述,寒者必陰,熱者必陽,在任何情況下永無變異之謂。但虛實則不然,當其與寒熱交錯互見時,而競反其陰陽,故謂無常,即如虛而寒者,當然為陰,但虛而熱者,反而為陽。實而熱者,當然為陽,但實而寒者,反而為陰。以是則所謂陽證,可有或熱、或實、或亦熱亦實、或不熱不實、或熱而虛者,則所謂陰證,可有或寒、或虛、或亦虛亦寒、或不寒不虛、或寒而實者,此可以下表明之(見表1)。
表1 證之陰陽寒熱虛實關系
陽證 | 陰證 | ||||||||||
種類 | 陽 | 寒 | 熱 | 虛 | 實 | 種類 | 陰 | 寒 | 熱 | 虛 | 實 |
陽證 | ★ | 陰證 | ☆ | ||||||||
陽熱證 | ★ | ★ | 陰寒證 | ☆ | ☆ | ||||||
陽實證 | ★ | ★ | 陰虛證 | ☆ | ☆ | ||||||
陽實熱證 | ★ | ★ | ★ | 陰虛寒證 | ☆ | ☆ | ☆ | ||||
陽虛熱證 | ★ | ★ | ★ | 陰實寒證 | ☆ | ☆ | ☆ |
2. 六經來自八綱
六經指太陽、陽明、少陽的三陽和少陰、太陰、厥陰的三陰而言,《傷寒論》雖稱之為病,其實即是證,而且是來自于八綱。
以上關于八綱所述,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屬病位的反應。而所謂陰、陽、寒、熱、虛、實六者,均屬病情的反應。臨床實踐說明,病情必反應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應而得以反映,故無病情則亦無病位,無病位則亦無病情。因此,所謂表、里、半表半里等證,同時都必伴有或陰、或陽、或寒、或熱、或虛、或實的為證反應。同理則所謂陰、陽、寒、熱、虛、實等證,同時亦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為證反應。由于寒、熱、虛、實從屬于陰陽,故在每一病位上,均當有陰陽兩類不同的為證反應,這樣三乘二為六,即病見之于證的六種基本類型,亦即所謂六經者是也,其相互關系可如下表所示。
表2 病位病情(性)與六經
八綱 | 六經 | |
病位 | 病情(性) | |
表 | 陽 | 太陽病 |
里 | 陽 | 陽明病 |
半表半里 | 陽 | 少陽病 |
里 | 陰 | 太陰病 |
表 | 陰 | 少陰病 |
半表半里 | 陰 | 厥陰病 |
中醫的發展原是先針灸而后湯液,以經絡名病習慣已久,《傷寒論》沿用以分篇,本不足怪,全書始終貫穿著八綱辨證精神,大旨可見。惜大多注家執定經絡名稱不放,附會《內經》諸說,故終弄不清辨證施治的規律體系,更談不到透視其精神實質了。其實六經即是八綱,經絡名稱本來可廢,不過本著是通過仲景書的闡明,為便于讀者對照研究,因并存之,《傷寒論》對于六經各有概括的提綱,今照錄原文,并略加注語如下: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注解:經方太陽病的實質,是八綱概念,即癥狀反應于表的陽證,簡稱為表陽證,意是說,太陽病是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等一系列證候為特征的,即是說,無論什么病,若見這一特征者,即可確斷為太陽病證,便不會錯誤的。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注解:陽明病,即癥狀反應于里的陽證,簡稱為里陽證。胃家實,謂病邪充實于胃腸的里面,按之硬滿而有抵抗或壓痛的意思,屬陽明病熱結成實類型典型腹證表現。
“陽明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注解:胃家實的概念,不但癥狀反應為在里的陽熱實,而且還具有外在陽熱實的癥狀反應,簡稱為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這一類癥狀反應即其外證,凡病見此外證者,亦可確斷為陽明病。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注解:少陽病,即癥狀反應于半表半里病位的陽證,簡稱半表半里陽證,意是說,少陽病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一系列證候為特征的,凡病見此特征者,即可確斷為少陽病。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注解:太陰病,即癥狀反應于里的陰證,簡稱為里陰證,意是說,太陰病是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等一系列證候為特征的,凡病見與此相類的里陰證者,即可確斷為太陰病。太陰病的腹滿為虛滿,與陽明病胃家實的實滿大異,若誤以實滿而下之,則必益其虛,將致胸下結硬之變。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注解:少陰病,即癥狀反應于表的陰證,簡稱為表陰證,這是對照太陽病說的,意即是說,若癥狀反應在表,而見脈見微細,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確斷為少陰病。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解:厥陰病,即癥狀反應于半表半里的陰虛寒證,簡稱為半表半里陰證。提綱舉例“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這些癥狀反應,是說厥陰病主要特征是:半表半里上熱下寒,而且還見虛實夾雜,凡病見這一特征者,即可確斷為厥陰病。半表半里證不可下,尤其陰證更當嚴禁,若不慎而誤下之,則必致下利不止之禍。
以上只是說明一下大意,至于詳解,均見于中篇各章,故此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