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耗時19年主編的一部規(guī)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從周威烈王寫到五代后周世宗,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論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鳴盛的一句話來概括:“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
釋義:君子能夠認真謹慎地對待小事所以才不會遭到大禍。
釋義:巨大的建筑是由一點一滴累積起來,一木一石指的是細小的東西。
釋義:立功的人擔心自己的信義不顯著,而不必憂慮自己的名譽和地位不高。
釋義:木心不直,它的紋理就會歪歪斜斜,用這種木材制造的弓,雖然強勁,可是發(fā)射出去的箭矢也不會直飛目標。
釋義: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差遣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服務君主。無禮無忠,如何才能立國。
釋義:吳王喜愛精通劍術的俠客,為此老百姓身上傷痕累累;楚王喜愛腰身纖細的女子,為此后宮中的少女多半餓死。
語出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周紀》。品德比才能高的人就是君子了;反之,才能比品德高的人就屬于小人了。
釋義:事前不誠實而事后卻表白自己誠實,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懷疑而不相信。
釋義:“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無德有才是毒品。”中國歷史上有一次非常慘痛的用人教訓,就是春秋末年晉國大夫智宣子錯誤地選擇了多才少德的智伯為繼承人,結果導致強大的智氏家族遭致滅族之禍。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對此頗為感慨,在《資治通鑒》“臣光曰”中評論道:“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并提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的著名論斷。意思是才能是德行的憑借,德行是才能的統(tǒng)帥。 關于“才”與“德”,司馬光定義為:“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他按才、德的不同構成將人才分成四類:“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根據(jù)圣人、君子、愚人、小人不同的劃定標準,司馬光提出了發(fā)人深省的觀點:“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馬光理想的用人標準是德才兼?zhèn)洌械聼o才者次之,無德無才者又次之,最不能用的就是有才無德的小人。
因此,司馬光的人才思想是以德為先。用人當先求有德,若才德不能兩全,“寧舍才而取德”。司馬光認為,才勝德的人對社會的危害,遠比一個無才無德之人要嚴重得多。千百年來,人們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德才兼?zhèn)洹⒁缘聻橄取钡倪x人用人標準。
釋義:爭強好勝,不愿意聽到別人提缺點,喜歡放開自己的舌尖而馳騁辯才,顯示小聰明,對人過于苛刻嚴厲,頑固不化且自以為是。這六點,都是君主應當特別加以警惕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