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戳
一、三國兩晉南北朝
1、簡介
(1)含義
①指漢末曹魏、蜀漢、孫吳三足鼎立到隋統一中國近400年的歷史階段
②該時期長期戰亂和短暫、局部統一并存,國家動蕩不安、多權并立
(2)三國
①公元220年,曹丕建立曹魏,標志三國時代開始
②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
③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建立孫吳
④公元280年,西晉滅孫吳統一全國,三國時期終結
(3)兩晉南北朝
①公元265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②公元316年,劉曜率匈奴軍攻陷長安,西晉滅亡
③公元317年,司馬睿于建康續建晉朝,史稱東晉
④公元386年,北方五胡十六國統一為北魏
⑤公元420年,劉裕建宋朝,東晉滅亡,南北朝時期開始
⑥公元589年,隋滅陳統一,南北朝結束
2、社會概況
(1)多種文化體系并存
少數民族文化、佛教文化與傳統漢文化交融并存
(2)都城規劃設計理念轉變
①中原地區從東漢南、北多宮城制向單宮城制轉變
②出現三重城垣制、多重宮垣制、里坊制等都城制式
a. 提高城市防御能力和內部管理功能
b. 限制居民自由流動,影響商業發展和城市繁榮
(3)墓葬制度的變化
①帝王陵葬
a. 由大肆營造和過分鋪張到提倡薄葬
b. 社會財富積累,傳統陵制復姓,南北朝不同政權帝王陵葬體現出不同文化特色
②普通墓葬
顯示出強烈的地域風格
(4)南北經濟共同發展
①南方局部統一政權的建立和北民南遷使得南方地區經濟文化獲得重大發展
②北方少數民族融入中原文化,推動北方的民族融合和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南北方地區社會經濟的共同進步,為隋唐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廣泛而堅實的基礎
(5)佛教文化影響深刻
①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即佛教文化和中國文化大融合的奇觀
②佛教藝術元素廣泛融入國家和個人日常生活
③佛教刺激了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文化體系的逐漸成型
④儒、釋、道的碰撞和交融對后世隋唐文明的發展影響深遠
二、城址考古
1、鄴城
(1)簡介
①位置
今河北臨漳和河南安陽交界,曹魏鄴北城以及多在今漳河以北,東魏鄴南城在漳河以南
②興廢
a. 公元204年,曹操始建鄴北城,后定為魏王王都
b. 公元534年,東魏從洛陽遷都到鄴,新建鄴南城,同時使用原鄴北城
c. 公元580年,鄴城被楊堅焚毀
(2)鄴北城
①考古發現
a. 鄴北城東西2400米,南北1700米,城墻用夯土筑成
b. 城址內東西向建春門—金明門大道,為全城橫軸線
第一,該道南面有南北大道三條,其中中陽門大道是鄴北城的南北中軸線
第二,該道之北發現南北大道兩條
c.銅雀臺和金虎臺是鄴北城遺址中僅存于地面上的建筑基址遺跡
②城市布局
鄴北城以建春門—金明門大道為界線,將全城劃分為南北兩區
a. 北區
第一,中部為宮殿區及中央衙署區
第二,西面是皇家園林區及具有軍事堡壘和宴飲游樂雙重性質的三臺區
第三,東面是高級貴族居住的“戚里”
b. 南區
一般衙署和城市居民生活區
③街道系統
a. 鄴北城建春門—金明門大道與中陽門大道相交,構成“T”字形城市主干道系統
b. 標志著中國都城發展史上的新階段
(3)鄴南城
①城池
a. 鄴南城考古已發現東南西三面城墻,其北墻則沿用鄴北城南墻
b. 東南西三面城墻外側筑有馬面,并有護城河以增強防御
②城門、道路
a. 南墻中門“朱明門”形制對后世各朝都城宮城設計有深遠影響
b. 集北魏洛陽城和鄴北城之大成,是隋大興城、唐長安城規劃的直接淵源
2、曹魏、西晉、北魏洛陽城考古
(1)簡介
①曹魏、西晉和北魏洛陽城沿用東漢洛陽城,故稱“漢魏洛陽城”
②洛陽城址位于現洛陽市東約15公里處
(2)洛陽城
①大城城垣
a. 平面呈不規則的南北長方形
b. 城垣均系版筑夯土墻,大城周長約合14公里
c. 在大城城垣外發現了順城而建的護城河遺跡
②城門和道路
a. 文獻記錄漢魏洛陽城前后共建過13座城門,現已發現10座
b. 城內街道共發現東西橫道和南北縱道各4條
③宮城及其宮殿
宮城位于大城中北部偏西,平面呈南北稍長的矩形,占大城總面積1/10左右
a. 正門閶闔門
發現城門臺基,門前雙闕和廣場,院落遺跡等,證明魏晉已實行單一宮城制,門闕形制為秦漢門闕研究提供演進資料,也為北齊鄴南城正門朱明門雙闕找到直接源頭
b.宮殿
西部夯土臺基遺跡或為東漢北宮和魏晉宮城主要殿臺之地
④外郭城
從內城城門到外郭城內各有大道通行,現已發現9條遺跡
⑤金墉城
是曹魏明帝建于洛陽城西北角的重要城堡型軍事要塞,一度作為皇帝宴樂和居住或廢主棄后幽居場所。由三座小城構成,自北向南排列,地勢險要,城垣外有馬面遺存。
3、北魏平城考古
(1)簡介
公元398年北魏遷都平城,首開都城里坊制,給后世都城格局造成深遠影響
(2)大同北魏一號建筑遺址
為一大型夯土臺基
(3)明堂辟雍建筑遺址
文獻記載建于公元491年,外部為一巨大的環形水渠,即“辟雍”,環形水渠圍合陸地中間有一正方形夯土臺基,為明堂建筑基址,對研究北魏和漢唐之際都城“明堂”禮制建筑形式及其演變有重要價值
4、六朝都城建業和建康
(1)歷史變遷
①公元211年,孫權將政治中心遷到秣陵,次年改為建業,并在石頭山建石頭城
②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大規模建建業都城
③公元317年,司馬睿在東吳舊都建東晉政權,稱建康
④直至公元589年,建康一直作為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四朝都城
(2)鐘山南朝壇類建筑遺存
三座建筑呈南北一線排列,二號壇最北,一號居中,三號最南,該遺存或為南朝劉宋孝武帝時期都城“北郊壇”遺存
(3)六朝都城及宮城的南北中軸線走向作南偏西25度
5、其他城市考古
(1)六朝京口城
①簡介
a. 東漢末年,京口(今鎮江)地處長江南岸,具有重要戰略位置
b. 208年,孫權修筑鐵甕城
②考古發現
a. 鐵甕城、京口城大城即晉陵羅城被發現
b. 六朝磚瓦、殘瓷器、陶器等為研究六朝京口城城市生活和布局提供了重要資料
(2)六朝武昌城
①公元221年孫權主持建造,后遷都建業,武昌在孫吳時代處于陪都或西都的地位
②考古發現
a. 城垣及部分城壕遺跡保留于地表,部分城垣外側有馬面遺跡
b. 東垣偏西有土門,推測為武昌城東門所在
c. 共發現建筑基址三處
d. 北部江灘遺留大量六朝磚瓦及陶瓷碎片
③意義
鎮江鐵甕城、南京石頭城、鄂州武昌城是孫權修筑的城市遺址,在注重濱江高地選址、建筑方法、建筑用材以及物質生活文化方面有重要關聯性,對研究三國時期東吳城市文化有重要意義
(3)和林格爾縣土城子
①位置
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南
②分區
城內可分為北、中、南三區
a. 北區多北朝晚期和隋唐以后的文化堆積
b. 中區有較大型的建筑遺跡
c. 南區為漢魏早期文化分布區
③總結
或為北魏所建的“北都”盛樂城,隋筑大利城,唐更名單于都護府
(4)白靈淖城園圃北魏古城
①位置
位于內蒙古固陽縣白靈淖鄉西南
②概況
城依丘陵而建,平面作不規則五邊形,城墻為黃沙土夯筑,外側設馬面,城內東、南、北三門址內有街道遺跡,南街與東街呈“丁”字相交。城內出土大量磚瓦構件、泥塑佛像、石磨等,或為北魏時期北方重鎮“懷朔鎮”遺址
(5)統萬城
①概況
東晉五胡十六國中的“夏”國赫連勃勃建都之所
②位置
陜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子村無定河北岸原上
③城垣
我國古代城市中罕見,城址分為東城(外郭城)和西城(內城),城垣外筑馬面,馬面中兼筑倉庫
④布局
宮城在內城西半部,外郭城東門、內城東門和宮城東門在東西向直線上,該線應為軸線,都城坐西向東,表現出北方游牧民族“尚東”的文化特點
(6)伏俟城
①位置
位于青海共和縣黑馬河鄉向科先村東北,分外郭和內城
②概況
此城應為南北朝晚期吐谷渾王夸呂所建,上限不超過540年,是外部交通聯系路線上的重要城市
(7)集安高句麗國內城
①位置
吉林集安
②概況
是高句麗王國第二任王都,至公元427遷都平壤前,一直為高句麗王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③城垣
平面略呈方形,城垣內外均用長方形或方形條石壘砌,四面墻垣每隔一定距離修筑馬面,或曾建角樓,各門皆有甕城,出土文物有瓦當、鐵錘、石制家具、陶器、柱礎石等
(8)集安高句麗丸都山城
①概況
初建于公元3年,此后與國內城同為高句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342年被鮮卑攻陷,遭毀滅性破壞
②構造
城墻依山而筑,東西北三面較高,南面較低;全城設門7座,東北南各有2座,西墻1座;全城以宮殿為核心,高大城垣和7座城門共同構成主要軍事防御體系
北京式古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
北京式古堂教育·文博考研考證網
文博考研路上,有我一路相隨!
更多2018文博考研初試和2018年文博復試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