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傳統(tǒng)意象所代表的意思】 在詩歌中,作者筆下的意象,已經不是純粹的客觀事物,而是滲透了作者的主觀情感,經過歷代詩人反復的繼承和發(fā)展,積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蘊。
詩詞中較為常用的傳統(tǒng)意象:
植物類:松、竹、梅、蘭、菊、柳、桃花、海棠、牡丹、杜鵑、梧桐、楓葉、落花等;
動物類:鴻雁、孤鴻、鷓鴣、燕子、杜鵑(子規(guī)、望帝、杜宇)、蟬等;
器物類:羌笛、蘆管等;
景物類:浮云、霜月、夕陽、綠窗、高樓、西樓、東籬、南浦、新亭、關山、煙花等。
杜鵑
“杜鵑”是古典詩詞中很常見的意象。神話傳說古代的巴蜀地區(qū)有個君主叫杜宇,稱帝后號為望帝,死去以后變化為杜鵑,又叫子歸,在暮春時節(jié),經常悲鳴不已,叫聲凄厲,甚至叫得連嘴都出了血,似乎在叫“不如歸去”,聽者無不為之動容。杜鵑因為有這種傳說,它就成為不幸者的象征,也成為不幸的人們詠嘆的對象。在鳥類當中,它成了悲哀的化身。如李商隱“望帝春心托杜鵑”。離家外出的人聽到它的叫喚“歸去”聲音,就更加思念家鄉(xiāng),詩人往往在表現懷念故鄉(xiāng)情感、抒寫離愁別恨的時候,喜歡利用杜鵑這一形象。如崔涂《春夕旅懷》“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表達游子思鄉(xiāng)。也有詩詞借用杜鵑啼血的意旬,表達憂國志士的忠誠、愛國之意,如文天祥《金陵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由于杜鵑啼叫的時候,春天的花已經落了,詩人也用杜鵑的出現來惋惜百花凋零、春已歸去的情況,如辛棄疾的《賀新郎》“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
東籬
表現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超凡脫俗的感覺。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面山”。表現高雅、疏淡、飄逸的情趣和潔身自好的品格。
南浦
屈原《九歌》“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水邊送客,離愁別緒。南浦也叫“別浦”。
鷓鴣
古人當不情愿遠行又不得不遠行的時候,聽到鷓鴣“行不得”的叫聲,心里便會產生更悲涼、傷痛的感受,所以借用其聲來抒寫逐客流人之情。有時也表達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如辛棄疾《菩薩蠻》中“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表達的是自己親身參與抗金恢復的愿望和理想無法實現的無奈。
鴻雁
第一,大雁是一種候鳥,定期往返于南北方,我國絕大部分地域都可以看到雁陣飛過,這就使許多滯留外鄉(xiāng)不能按期回家的人對比自己,生發(fā)出無限的憂思,在大雁身上寄托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如孟浩然《早寒有懷》“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表達的是游子漂泊思鄉(xiāng)之情。第二,大雁傳遞音訊,傳達思人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表達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三,大雁總是結隊遷徙,在途中常會由于受獵人射擊等原因掉隊,成為孤雁。往往用“孤雁”“孤鴻”“斷鴻”來喻人,表達詩人或孤獨、或孤高、或受盡迫害等情感,如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杜甫《孤雁》等。
浮云
指漂泊不定的云,往往與遠行的游子相聯系,如李白《送游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把天空飄蕩的白云看成是行蹤不定的游子。浮云也比喻一切阻礙歷史前進的勢力,如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浮云比喻一切邪惡的勢力。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中“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皇上。
綠窗
唐宋貴族婦女喜歡在春夏之季貼綠色窗紗,綠窗往往表示一種溫暖的家庭氣氛,或一種閨閣情境,如劉方平《月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綠綺
第一,綠綺原是古琴的名稱,在唐宋詩詞中借為琴的代稱。如賀鑄《小梅花》“愁無已,秦綠綺,歷歷高山與流水”。第二,形容傍晚云色的美麗,如《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峽》“落霞沈綠綺,殘月懷金樞”。第三,指代綠色的絲織品。如周密《西江月》“綠綺紫絲步障,紅鸞彩鳳仙城”。
綠云
第一,形容女性頭發(fā)的美麗,濃密而烏黑發(fā)亮的樣子。如韋莊《灑泉子》“綠云傾,金枕膩,畫屏深”。第二,形容云色的美麗,如晏幾道《清平樂》“春云綠處,又見歸鴻去”。第三,指茂密的樹葉,如白居易《云居寺孤桐》“一株青玉立,千葉綠云委”。第四,指竹子,如李白《遠別離》“帝子泣兮綠云間,隨風波兮去無還”。
西樓
詩人多選“西樓”,而不選“北樓”“南樓”,如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許渾“滿天風雨下西樓”,李清照“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晏幾道“西樓月下當時見,淚粉偷勻”。所以,西樓僅僅是一個象征性概念,或指閨房,曾經聚會之所,孤獨寂寞的居所,登高望懷遠的地點等。
憑欄
即依靠著欄桿站著,在詩詞中或表示懷遠,或表示憑吊,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慷慨激昂。
丁香結
比喻心中郁結的憂愁。如李商隱《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馮延巳《醉花間》“霜樹盡空枝,腸斷丁香結”都是比喻心中的憂愁。
新亭
表示愴懷故國,表達憂國傷時的悲憤之情。如辛棄疾《水龍吟》“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
落紅
“紅”在詩詞中常常是“花”的代名詞,且一般指凋殘的花,多加“落”“亂”“殘”等字。落花撩動了無數詩人的情思,在詩人看來,落紅是春天即將離開的信號,也是美好事物轉眼成空的象征,常常帶著無限惋惜和無奈的感情。如辛棄疾《摸魚兒》“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尺素
是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往往用一尺左右的絹帛,故稱尺素。如駱賓王《夏日夜憶張二》“烹鯉無尺素,筌魚勞寸心”,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張先《蝶戀花》“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危欄
高處的欄桿,往往表示登高望遠或登臨抒懷,多與憂國、傷懷、思人等有關,如歐陽修《踏莎行》“樓高莫近危欄倚”,辛棄疾《摸魚兒》“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關山
泛指關塞山川,如《木蘭詩》“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秦觀《鷓鴣天》“一春魚雁無消息,千里關山勞夢魂”,后“關山”借指遙遠的地方,多與思鄉(xiāng)、念人有關。
陽關
最初表示古代地名,為交通西域的要道,如王維《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由唐人把《渭城曲》翻入樂曲,稱為《陽關三疊》或《陽關曲》,簡稱《陽關》。在唐宋詩詞中,“陽關”作為離別送行的歌聲,如白居易《對酒》“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一聲”,柳永《少年游》“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
折柳
古代歌曲名稱,一名折楊柳、楊柳枝,原為兩漢樂府橫吹曲辭,六朝詩歌多為傷別懷人之作,如白居易《楊柳枝》“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另外,漢代送客到霸橋折柳贈別,到唐代,旅人將行送至長亭,往往要折柳以贈別,取其“柳”與“留”同音,以表達“挽留”之意,如趙嘏《憶山陽》“折柳城邊起暮愁,可憐春色獨懷憂”。
吳鉤
原指吳王闔閭所造的鉤,但在唐宋詩詞中多用作身邊所佩帶刀劍的代稱。李賀《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杜甫《后出塞》“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多用來暗示建功立業(yè)的抱負。
沈腰
本意是南朝文人沈約的腰,《梁書。沈約傳》中曾記載沈約老病百日,皮帶常常向里面移扣,說明人腰瘦細了。唐宋詩詞中常常用來形容人身的日漸消瘦,如李煜《破陣子》“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表現的是詩人亡國之后日漸消瘦的情態(tài),以此抒發(fā)詩人的亡國之恨。
遲日
遲遲表示和舒的樣子,“遲日”表示“融和的陽光”,如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宋之問《春日陪宴詩》“彩云歌處斷,遲日舞前留”。
青鳥
在古代傳說中,“青鳥”是仙人的信使,在詩詞中常常被借用指代情人的使者。李白《相逢行》“愿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征衣
一是表示外出旅人所穿的衣服,象征的情感多與遠行有關。如杜甫《成都府》“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二是表示從軍的人身上所穿的衣服,其情感多與思人、邊塞、征戰(zhàn)有關,如許渾《塞下》“朝來有鄉(xiāng)信,猶自寄征衣”。
南園
泛指花草園林。在東漢,南園是皇家苑囿,如溫庭筠《菩薩蠻》“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
闌干
第一,古代建筑物附加的木制柵欄,以增加美觀,如辛棄疾《水龍吟》“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第二,橫斜的樣子,多用來形容星斗縱橫錯落,如賀鑄《清平樂》“夜潮洲渚生寒,城頭星斗闌干”,第三,形容淚水縱橫或縱橫散亂的樣子,如謝逸《江神子》“恰似梨花春帶雨,愁滿眼,淚闌干”,白居易《琵琶行》“夢啼妝淚紅闌干”。
女墻
指城墻上的矮墻,如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黃花
指菊花。菊花中以黃色為正品,所以稱為黃花,如李清照《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樓蘭
漢代西域的國名,常用“斬樓蘭”“破樓蘭”抒寫為國立功、抗擊外寇的壯志。如李白《塞下曲》“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新豐
地名。后來詩人以“新豐”或“新豐客”自喻,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感嘆。如李商隱《風雨》“心斷新豐酒,銷愁斗幾千”。
蓬萊
傳說中的海上神山,仙人的居所。詩詞用“蓬萊”多比喻皇家宮殿,或比喻歌舞樓榭,也指仙人居所,總而,多借用形容環(huán)境美好,有如仙境一般,也作“蓬壺”“蓬島”,如李清照《蝶戀花》“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錦字
織在彩色絲織品上的文字,常常借指寄給丈夫的書信,有時也泛指女性的書信。如晏幾道《滿庭芳》“別來久,淺情未有,錦字系征鴻”。
翠微
形容山色青翠似在有無之間,所以叫“翠微”,也常作青山的代稱。如杜甫《秋興》“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坐翠微”是“面對翠微”的意思,指代翠微的山色。另外,形容樹色的青翠或者形容江湖水色的青綠縹緲,如晏幾道《鷓鴣天》“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翠微形容的是樹色。
潘鬢
形容容貌的衰老,潘,指晉代文人潘岳,其少年有才,姿容很美,但在他自己寫的《秋興賦》中極力形容個人體貌的衰老,后借用來描繪自己的形貌。如李煜《破陣子》“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
白蘋州
開滿白色平花的洲渚,常用來比喻或指代分手的地方。如溫庭筠《夢江南》“過盡千帆皆不是,斜輝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沙鷗
一種白色的鳥,常用來比擬白發(fā),抒發(fā)愁懷,如杜甫《旅夜抒懷》“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是因為詩帶著愁情去看沙鷗,所以,沙鷗也好像很憂愁一樣,辛棄疾《菩薩蠻》“人言頭上發(fā),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