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華夏泱泱大國,足足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這樣漫長的歲月,同樣也賦予了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深遠流長的特點。而在這些傳統(tǒng)文化之中,有的傳統(tǒng)文化教我們?nèi)绾螢槿?,有的教我們?nèi)绾翁幨?,還有的則教我們?nèi)绾卫^續(xù)傳承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以不忘本心。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文化也逐漸流入了鄉(xiāng)村,演化為通俗易懂的俗語。
而這些俗語雖然通俗易懂,但卻也同樣包含著百姓對于自己親身生活的思考,以及對人生百態(tài)的體味和哲理,也同樣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而今天要說的,也是一句流傳在百姓中的俗語。這句俗語便是'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那么這句俗語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又到底有什么講究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其實這句話也并非十分的晦澀難懂,相反,僅從字面意思來看,我們是不難知道個中的意味的。這句話是說,當自己的母親還在世的時候,不要慶祝自己的生日。那這又是為什么呢?畢竟是生日是自己生命開始的那一天,而自己也是從這一天開始,才擁有一個獨特的人生,又是為什么不讓在母親尚在時慶祝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每個人的生日,都是自己母親的受難日。眾所周知,女人生產(chǎn),就如同走過一趟鬼門關(guān)。先不說懷孕期間折磨人的妊娠反應(yīng),以及手腳腫脹、腰腿酸痛等時不時的'小毛病',單說生孩子這一關(guān),就足以讓女人丟掉半條命。而據(jù)醫(yī)學(xué)研究表明,女人生產(chǎn)時,在分娩那一刻的瞬間陣痛,可以直接飆升到十二級。
而你知道這十二級陣痛意味著什么?先不說別的,這是現(xiàn)在醫(yī)學(xué)界,對于疼痛認定的最高等級。足可見生子之痛到底有多痛了。但這也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你永遠不能保證生產(chǎn)會百分之百的順利。而即便孕婦順利生產(chǎn)之后,或許也還會有產(chǎn)后抑郁等癥狀出現(xiàn),影響母親的身體健康。但對于母親而言,孩子的平安超過一切,為了孩子,自己受再多的苦累也是值得的。
但母親受了那么多痛苦才順利地把我們帶到了這個世界,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在母親面前慶祝自己的生日呢?無論母親是否承認,我們出生的那一天,總是母親一生中承受最大的痛苦的一天。那我們既然知道,自然不必再慶祝自己的生日了。相反,我們要在這一天,好好地陪陪母親,讓她感受到我們對她的愛。
這句話的含義同樣易于理解,就是說父親還在世的時候,男子不要留須。那這又是為何呢?有的人就要說了,古代不是講究'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嗎?況且男子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而然的會長出胡須,這也是男子成年的象征,但為何又講究父親在的時候不讓留須呢?
原來,胡須在古代還有另一個作用,就是宣告自己的決心。在古代,若父親去世,那么兒子就會把上唇的胡須蓄起來,將下唇的胡須剔除。而若母親去世,兒子則會把上唇的胡須剔除,而保留下唇的胡須。倘若父母都不在了,那么男子就不必再剃胡須了,而是可以蓄起上下唇的胡須。魯迅的一張照片中,便是留的上須,可見其當時父親去世,但母親還在。
而除此之外,不留胡須也含有對家中長輩的尊敬之意。在辛亥革命時期,因為西方思想的傳播,促使各類新思潮的逐漸興起。而也是在此時,'父在不留須'的習(xí)慣流傳開來。因為胡須也象征著男子氣概,如果家中的兒子或者其他的晚輩留了須,就代表著其在向父親宣告自己成年,是對父親的一種不尊重。
而在父親健在的時候不留胡須,也是對父親盡孝道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因為作兒子的不蓄須,便顯得年輕,而兒子尚且年輕,作父親的又會老到哪里去呢?這也就是為何會有'父在不留須'這句俗語的存在了。當然,對于現(xiàn)在而言,留不留胡子已經(jīng)不是什么大事了。相反,許多男子為了自身的儀態(tài),還會定期刮掉自己的胡子。
由此可見,'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這句俗語的深意,是教我們記得父母對我們的愛,并懂得付出與回報。無論是慶生還是留須,都包含的是對父母的孝順之意。做人,一定要懂得的是尊老愛老敬老,這不僅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代代傳承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更是為人的根基。(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