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摩之以其欲,只有摸透人性,你的謀劃才能另辟蹊徑
想做到“喜怒不形于色”非常困難,這是一種相當高的境界。鬼谷子認為“摩術”的精髓,便是不斷用言語和行動對他人展開試探和刺激,如此一來,便能夠從對方的反應中探查到真實情況。這時就應該面不改色,將想法深藏于心底,不能被對方有所察覺。想成就大事,就應該小心謹慎,不留隱患。那么如何說話才能打動他人的心,而又應該如何行動才能保障成功率呢?鬼谷子的觀點是“摩之以其欲”,也就是洞悉人心、摸透人性。在古代,能夠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大多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鬼谷子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曹操作為一方霸主,正對張繡展開進攻,此時正值夏日炎炎,軍士們都暴露在驕陽的炙烤之下,因此倍感口渴,嚴重影響了行軍的士氣和速度。曹操見狀,心里感到十分著急,便找來了向導,小聲問:“這附近哪里有水源?”向導回答道:“泉水是有,但卻在山谷的另一邊,需要繞很遠才能到。”曹操遠眺,發現前方有一片樹林,靈機一動,便拍馬行至大軍前列,大聲對兵士們說:“前方不遠處有正好有一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加緊行軍步伐,翻過這座山丘就能到了。”眾將士聽了精神為之一振,行軍的速度也快了許多。
望梅止渴在遇到棘手的困難是,個體的意志雖然略顯渺小,但卻能發揮巨大的作用。曹操利用了“酸梅”去鼓舞士兵的氣勢,以此達到加快行軍速度的目的,正是因為曹操是一個將人性摸透了的人。在古時候,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將領,除了必須熟悉天文、地理、陣法,還需要有強大的洞察力,善于打心理戰,最高境界便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項羽和韓信分別用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來激發士兵身處絕境之時的求生本能,從而大大地提高了戰斗力。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長勺之戰”更是心理戰的典型范例,曹劌利用堅守消耗齊軍的士氣,讓齊軍“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最終取得了戰斗的勝利。其中體現出了《孫子兵法》中“避其銳氣,攻其惰歸”的精妙思想。
《孫子兵法》想要在戰爭中擊敗強大的敵人,就必須要避開對方尖銳的士氣,要在敵人心理處于松懈的時刻,發起猛烈進攻。這就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用這樣的方法往往能夠收到奇效,從而贏下整場戰爭。在如今現代化社會的商業活動中,很多公司都會利用心理戰來打擊競爭對手。想要贏得一場競爭,經濟實力和競爭方法都非常重要,但還有一點我們需要明白,那就是還需要依靠自身過硬的心理素質。與人打交道的時候,只要能夠摸透對方的心理,那么取勝就輕而易舉了,而能夠做到“摩之以其欲”的話,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鬼谷子·摩篇》中寫道:“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這說的是謀略的策劃難度就在于周詳縝密,游說君主是難在讓對方言聽計從,如果想要成功說服對方,就需要背被另辟蹊徑的只會,把握全局,注意到每一個細節的小變化,才能成功。一個好的謀劃,往往是從別人忽略的點中找到機會,再做出的合理規劃。
賣梳子給和尚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就是把木梳賣給和尚。曾經一家公司招聘業務員,限定他們十天之內,想辦法將梳子賣給和尚,大多數人選擇了放棄,只剩下三人。十天過后,甲只賣出了一把,乙賣出了十把,而丙卻賣出了一千把,丙是怎么做的呢?原來他將“積善梳”三字刻在了木梳上,同時對方丈說:“凡是前來參拜的善男信女,大多有一顆虔誠之心,大師也應該有所回贈,鼓勵他們多做善事。”如此一來,方丈便買下了一千把梳子。這個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的故事中細節我們不必深究,應該懂得的道理是在不可能的地方開辟新的市場,這才是真正的高手,需要極高智慧,而這就是“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的妙用之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