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在養生方面不僅有精辟論述,而且包含了養生的各種重要法則,既強調“天人相應”的內外整體聯系,又重視“積精全神”來強壯正氣,從而維持人體陰陽動態平衡而防病抗衰。
導致早衰的基本原因
《內經》載:“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善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其認為導致早衰的原因有以酒為漿,飲食不節的;有的以妄為常,起居不節的;有醉以入房,重傷
精氣的;有的欲竭其精,不知持滿的;有的好善其真,不善御神的,凡此等等,都是對精、氣、神的損害,自身的摧殘,勢必帶來早衰的后果。
養生以調攝精、氣、神為主,特別保養真精尤為重要。《內經》十分強調節制性欲房事以保持精氣充滿,防止早衰。張介賓說:“精之與氣,本自互生,精氣既足,神自旺矣。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故養生須
精氣神三者兼顧。
《內經》日:“故智者之養生也,必合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百病皆生于氣”,要避免不良情志刺激,注意涵養性情,調節情志,才能維護身心健康。
養生的要求及意義
《內經》目:“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內經》對養生提出了兩方面要求,一是要預防外來病邪的侵襲;二是要防止精神的不良刺激,可以防止外感內傷,“六淫”、“七情”也可不會致病。要保持安靜和平,避免強烈刺激,這對于調攝精神,保證
真氣通暢,精神內守,協調臟腑功能,增強抗病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養生的指導法則
《內經》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神與形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只要形體與精神都很健康,享受應有的自然壽命。《內經》提出了五個方面的養生法則。
1.法于陰陽:主要掌握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適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從而提高人體的適應能力,與自然環境始終保持協調平衡。
2.和于術數:術數是指養生的技術方法,其種類繁多。有的以靜為主,重在養神;有的以動為主,重在練氣。主要通過呼吸意念活動或體格鍛煉以調攝精神氣血,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3.食飲有節:飲食是維持重要活動的必須物質,但是攝取要有節制,應該定時、定量,講究飲食衛生,否則易損傷臟腑氣血,導致疾病發生。
4.起居有常:注意起居調節,建立規律的生活,維護臟腑氣血的正常生理活動。反之,過逸過勞、不按時作息,對人體健康極為不利。
5.不妄作勞:正常的腦力和體力勞動,對身體有益處,但妄想妄為,或勞力太過,就會損傷精神氣血,影響健康,何談能“終天年,度百歲”呢?
養生可增強體質,祛病延年,進而獲得健康乃至高壽,《
內經》提出的
養生法則包括適應四時氣候、預防外邪侵襲、調節飲食起居、堅持體育鍛煉、注意勞逸結合、防止精神刺激等內容無疑是極具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今日重溫經典,深悟攝生涵義,從中獲得衛生防病,抗衰延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