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期高考志愿填報專題文章,已經為大家介紹了填報志愿過程中的幾個重要概念和基本程序,接下來就對填報方法進行介紹。線差法和位次法是高考填報志愿的兩種基本方法,但是兩種方法的側重點各有不同,需要注意的問題也不同。本文將分別介紹線差法與位次法,并進行比較,幫助考生選擇更合適的方法。
一、線差法
線差法的“線”是指的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也叫省控線。例如一本線,二本線等等。線差法就是比較考生線差與院校線差來填報志愿的方法。其中,考生線差是高考成績與省控線的差值,院校線差就是錄取平均分與省控線之間的差值。為避免偶然性,專家建議中采用院校近幾年的平均線差(即線差均值)代替某一年的院校線差來比較。
考生的線差超過院校的線差均值,則錄取的幾率就比較大。
舉例:
假設高校A在2012——2017年線差分別為62/70/69/69/64/58。
線差均值=(62+70+69+69+64+58)/6=65
很顯然,根據往年的情況來看,報考此大學平均需要65分的線差,最高的年份需要70分的線差。
為保險起見,2018年報考該校還必須根據錄取分數區間大小、錄取人數在各分數段分布情況留出足夠的保險空間,建議考生至少要留10分以上的余地。
所以,該生高考分數至少要高于批次線75分,填報該學校才比較穩妥,如果高于批次線90分,填報該學校基本不會掉檔。
需注意的是,對于非平行投檔批次段招生院校、藝術體育類招生院校、特殊計劃類型招生院校,“線差法”的應用還要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不能簡單的以“線差法”分析結果為據填報志愿。
二、位次法
位次法是指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績分科類排名或位次來選擇填報志愿院校,如果考生的排名等于或大于所選院校或專業前幾年錄取考生的排名,擬報院校才有錄取機會。平行志愿模式下,高校招生錄取是從高到低按照排名來進行的。如果我們選擇志愿也這樣做,得出的結果就比較具有參考價值。
位次法的機理是在全省考試排名位次相同的考生具有相同的錄取實力。如果用來評價院校,那么錄取線在全省高考排名位次相同的院校具有相同的錄取實力。
舉例:
2018年高考成績是540分的考生甲,在全省位次是10000名。比如2018年A大學錄取分數線是545分,在全省位次是10500名。甲的位次高于A大學2017年錄取線的位次,就可以將該校作為志愿填報的目標院校之一。
位次法更適用考生總人數少、重點大學錄取率高的地區,也更適用高分段考生。不適合用保送生、自主招生和藝術類、體育類招生等類別。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位次不同于名次,它是指考生成績和考生人數綜合后的綜合排序。高考分數最高的考生“位次”為第一,相同分數的考生名次相同,位次不同。
三、分析比較
線差為主,位次為輔
從使用范圍來看,大多數人都在使用線差,而非排名。線差法適合各個層次的考生,不管是重點批次,還是普通批次。而通過數據統計表明,排名法在層次靠前的考生中更適用,并不適合所有層次的考生,越往后面這種方法的失效程度越高。
所以應該以使用錄取平均分線差均值篩選學校為主,以位次法為輔。在線差法與位次法都能使用的情況下,考生可以優先使用其中一種方法分析,然后再用另一種加以檢驗,兩者的分析數據應該大致吻合。
重視專業錄取分數
填報志愿時無論使用哪一種方法,考生不僅需要知道院校錄取分數,最好也要知道專業錄取分數。尤其省內及省外一些錄取人數多的綜合性大學,院校錄取分數扁平度非常寬泛,還需要通過專業錄取分數線扁平度衡量專業錄取的可能性大小。
對同一所院校而言,比較好的專業,它的專業錄取平均線差大于院校線差均值;相反,相對較差的專業,它的專業錄取平均線差低于院校線差均值。所以,只有綜合考慮專業錄取分數,才能填報出最匹配自己分數的院校與專業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