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雖是春寒料峭,
卻也抵擋不了百花綻放。
風起時,催開了桃花、杏花、薔薇花,
一朵朵、一簇簇綴滿枝頭,
日光鍍花,春風拂柳,
想必也是花朝將至之時了。
-
農歷二月,風暖日晴,花開如霞,
桃李爭妍,鶯飛草長,
正是清明和谷雨時。
二月半,花朝節,
也稱花神節,是百花的生日,
舊時民間歲時八節之一。
現在知之甚少。
-
“二月望為花朝節。
蓋花朝月夕,
世俗恒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
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也。”
-
此時,梅花初歇,新葉綻綠。
桃李逞艷,蜂爭蝶鬧。
海棠淑媛,滿樹爭春。
櫻花成裀,花落為褥。
玉蘭霜素,木筆如畫。
李花影綽,亭上煙霞。
-
中國是花的國度,也是愛花的國度。
琴棋書畫詩酒花茶,
古代八大雅事之一便有花,
可見古人是愛花的。
而花朝節的由來已久,
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就中已有記載。
如今花朝將至,
不妨看看古人是如何過的。
-
踏青
立春之時氣溫回暖,但此時草木仍未萌發,
待到春分日,草芽萌動,踏青以此始,
至于花朝,百花綻放,
桃紅柳綠草色青,踏青游春正當時。
如此美景自得姑娘喜愛,
三三兩兩漫步花間,
有風拂過,花飛滿天,染了一身花香甜。
-
賞紅
傳說唐朝天寶年間,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
某天夜晚,一群百花仙子入其園,
告訴他由于風神阻撓無法迎春怒放,
故請他幫忙解難。
崔氏置備彩帛,畫日月星辰其上。
于二月二十一日的五更將彩帛懸于園中的花枝上。
屆時狂風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護持因而未被吹落。
喜愛花卉者聞之爭相仿效,因以成俗。
此后每逢花朝節,
姑娘們便會將紅線、綢帶系于花枝上,
將其作為禮物獻給花神,邊祈福,邊賞花。
-
吃花糕
如此良辰佳節,
又怎能不來些糕點甜食?
據傳武則天嗜花,每到花朝節這一天,
她總要令宮女制作花糕,賞賜群臣。
很快就上行下效,宮廷內外分外流行。
-
春光明媚之日,
采集百花花瓣,置于器皿中,
與米一同研磨搗碎,
放于蒸籠之中,蒸制成糕,
花香與米香相融,馥郁芬芳,
于早春時節,品一口春甜。
-
祭花神
花朝節這天許多地區還有祭拜花神的習俗。
傳說中花神專管植物的春長夏養,
因此不少農人會在花朝這日于花神廟內設供,以祝神禧。
舊時吳越花農家常供奉花神的塑像,
如今長江三角洲一帶仍有花神廟。
-
有些地區還會演戲娛神:
每逢花朝,十二優伶扮十二花神,
演繹故事以賀百花生日,
游人紛至沓來,絡繹不絕,
祭花神,游廟會。
待到夜幕降臨,便提著各式“花神燈”夜游,
延伸娛神活動以慶百花生日。
-
游春撲蝶
宋時開封一帶的花朝節曾流行“撲蝶會”,
這是當時民間頗有趣味的游藝活動。
如今適逢花朝,亦可邀三五好友,
踏青賞花,飲酒對詩。
此時節春暖花已開,鶯歌燕起舞,好不熱鬧,
而春景也絕不止踏青賞花,
不妨如古人那般游春撲蝶,感受早春氣息。
-
“勸君惜取三春色,莫負東風萬點紅。”
沐春風,賞春景,
趁春猶在,莫負良辰。
-
四季更迭,百花玉容,
十二花神也依次出場:
十二花神次第來,人間月月花兒開,
花團錦簇彤彤日,笑逐顏開喜心懷。
給百花過生日的花朝節,是多么奇思妙鮮呢。
花田游賞,閨房蒔花、簪花,
野外撲蝶、庭院種花、廚間品花,
賞不盡百花貌,
此得人間真趣。
-
文字|目錄君
排版設計|伯仲舍
圖片素材|網絡
東方的,生活的。最美微雜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