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
? 伯特蘭·羅素(1872—1970)
英國哲學家,同時又是著名的數學家、散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羅素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關懷的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他終其一生熱衷于政治活動和社會事物,并且撰寫了大量關于政治和社會方向的著作。他的胸懷充滿正義、良知、睿智、溫情等。羅素文集最新的中文 譯本《幸福之路》和《自由之路》最能體現他的風格,也是他的代表作品。1950年,瑞典文學院授予羅素該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他“捍衛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種多樣、意義重大的作品”。
?【我為何而生】全文
?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渴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情感,這些情感如陣陣颶風,吹拂在我動蕩不安的生涯中,有時甚至吹過深沉痛苦的海底,直達絕望的邊緣。
我尋求愛,首先是因為它帶來了欣喜若狂之情——欣喜若狂使人如此心醉神迷,我常常愿意犧牲我的全部余生來換取幾小時這樣的歡樂。我尋求愛,其次是因為它能解除寂寞——那種可怕的寂寞,如同一個人毛骨悚然地從這世界的邊緣探望令人戰栗的死氣沉沉的無底深淵。我尋求愛,最后是因為在愛的結合中我看到了圣徒們和詩人們所想象的預言中的天堂景象的神秘雛形。這就是我所尋求的東西,雖然它也許似乎是人生所難以得到的美好事物,但這就是——最后——我終于找到的東西。
我懷著同樣的激情尋求知識。我希望理解人們的心。我希望知道星星為什么發光。我力圖領悟畢達哥拉斯的才能,他的才能使數字支配著不斷變動的事物。在這方面,我只達到了一小部分,并不很多。
愛和知識,盡其可能,遠遠地把人引向九天之上。憐憫總是把我帶回到地面上來。痛苦的呼號的回聲在我心里回蕩。受饑挨餓的兒童,在壓迫者折磨下受苦受難的人們,無依無靠而成為自己子女嫌惡的負擔的老人,以及整個孤苦寂寞的世界,窮困與痛苦都在嘲弄著人生,使人們不能過應有的美好生活。我渴望減輕災難禍害,但是我力不從心,我自己也在受苦。
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我的一生過得很值得。如果我還有機會的話,我將樂意再度過這樣的一生。
佚名 譯
?【品評鑒賞】
? 這篇文章是《羅素自傳》的序言,可見它的重要性,從中可看出羅素思想的全部內涵。這篇文章,可看做羅素生活的宣言書,這其實也是古今中外許多偉大人物共同的人生準則,具有普遍意義,所以它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本文是羅素的思想隨筆,從中可以窺見思想家羅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偉大人格。“我為什么而活著?”這樣的問題既簡單又復雜,既重大又往往被人忽視。人為什么活著?實際上這是人類始終關心的一個哲學命題,是人類對自身永恒的追問。羅素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用文學的筆法,對這個永恒的命題作出了響亮的回答,通俗而生動地展現出了自己的思想。作者在這篇短文中,開門見山地回答,作為文章標題提出的問題,他活著的三個理由或三個目標是:第一,對愛情的渴望;第二,對知識的渴求;第三,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純潔”、“強烈”兩個詞來形容這三種感情,它們是作者在漫長一生中奮斗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
文章最后,作者說:“我的一生,我覺得值得為它活著。”確實,愛情、知識、同情,寫在了羅素生活的旗幟上,高高飄揚。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識,關愛人類,從不同角度塑造了偉人羅素。
? ? 擇自【世界最美的散文:外國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