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漢·春天》中外哲理詩賞析
沒有花嗎?
花在積雪的樹枝和草根里成長。
沒有歌嗎?歌聲微小嗎?
聲音響在生命內部。
沒有火嗎?
火在冰凍的巖石里。
沒有熱風嗎?
熱風正在由南向北吹來。
不是沒有春天,
春天在冬天里。
冬天,還沒潰退。
從新文學史的角度看,牛漢屬于四十年代的“七月詩派”。七月詩人們在創作思想上注意把個人和國家、民族、人民凝結在一個焦點上,祖國的前途,人民的命運,牽動著他們的縷縷詩情。牛漢的早期作品《春天》便是深情地為祖國的新生、民族的解放而呼喚的一首春的頌歌。
這首詩從現實生活的土壤中攝取物象,通過物象的組合融進詩人蘊藉深長的哲思,表現在漫漫長夜里黑暗與光明、邪惡與正義兩種力量對比而升華出的對光明的追求。前八行是設問,一問一答中,抒寫在寒冷的現實環境中,充滿了對春的渴望,春天仿佛就在眼前:春花已經“在積雪的樹枝和草根里成長”,春歌“響在生命內部”,灼熱的火將燒化“冰凍的巖石”,摧醒萬物的熱風也悄悄“正在由南向北吹來”。寒冬并沒有統治這個地下滾動著春雷的世界,所以,詩人接著寫道:“不是沒有春天,/春天在冬天里。”這兩句化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名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是對前邊詩意的概括,既象征著舊中國的毀滅,又預言新中國的誕生,貫穿著棄舊圖新的深刻哲理,表達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必勝信念。
然而,詩人的哲思還另有所屬,請看最后一句:冬天,還沒有潰退。
詩人把人們從美好的展望中拉回到嚴酷陰冷的人世現實生活中來,從而讓人們醒悟:走向光明、暖人的春天,還有一段路程;唯有將我們的革命事業進行到底,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求得解放,得到新生。
《春天》是一首情境詩,是詩人的現實生活感受不斷積淀、凝聚而在瞬間的升華和爆發。牛漢認為:“真正的詩創造的情境,與現實生活的本相并不一樣,詩里的藝術天地可能是現實生活中所沒有的,也正由于這一點閃光的欲望,詩才更有著魅力。”(牛漢《學詩手記·關于情境詩》)《春天》的主旨是對黑暗現實的否定,是對光明的渴望和追求,但它不是生活的再現,而是從現實生活中開創的具有象征性的情境。從這個意義上說, 《春天》的創作給我們以啟示: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之樹是常青的,它如果能夠汲取象征主義、現代主義等創作方法的某些長處,將會更加樹大根深,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