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蘇〕 葉賽寧
再見吧,我的朋友,再見,
親愛的,你永在我心間。
命中注定的互相離別
許諾我們在前方相見。
再見,朋友,不必握手訣別,
不必悲傷,不必愁容滿面,——
人世間,死不算什么新鮮事,
可活著,也并不更為新鮮。
(飛白 譯)
1925年圣誕節期間,葉賽寧在痛苦和孤獨中愈陷愈深,終于12月27日在一個旅館的房間里用自己的血寫完這首絕命詩而自縊身亡。詩中所寫“我的朋友”究竟指誰? 這個謎一直到詩人逝世一周年的時候才解開,這一天有一位女性在詩人的墓前開槍自殺。她就是加琳娜·別尼斯拉夫斯卡雅,曾是《貧民報》編輯部秘書,非常崇拜葉賽寧,對詩人的創作有過一定的影響,彼此以“朋友”相稱。加琳娜默默地整理、編輯和出版葉賽寧的作品。他們在往來中產生了感情,還同居過一段時間。盡管葉賽寧于1925年9月因一時感情沖動與列夫·托爾斯泰的孫女結婚,但很快發現這是一樁錯誤的婚姻,詩人時刻懷念的仍然是加琳娜。
葉賽寧的婚姻是不幸的。他年輕時與雷奇·齊娜伊達戀愛結婚,可是時過不久,這次婚姻即行破裂。后來,于1922年葉賽寧同來到莫斯科的美國著名舞蹈家伊莎多拉·鄧肯相識,這位要讓革命者們崇拜希臘美人的名星立即使葉賽寧卷入旋風般的戀愛中,并進而跟這位年紀比他大一倍的女人結婚了。二人出國走了許多國家,葉賽寧立即成為歐洲和美國的風流人物。但這次婚姻仍不成功,一年后又破裂了。他返回家鄉后與列夫·托爾斯泰的一個孫女結婚,但是,仍然轉變不了他的痛苦和孤獨心理,乃至九月份結婚,12月27日便自縊身亡。
葉賽寧在絕筆血詩中最為懷念的人,則是詩中被稱為“我的朋友”的人。詩歌一開始,詩人便直呼:
再見吧,我的朋友,再見,
新愛的,你永在我心間。
說明只有這位被詩人稱為“我的朋友”的人才能永遠被詩人懷念。
命中注定的互相離別
許諾我們在前方相見。
可以看出詩人與“我的朋友”互相離別是極為懊悔的,但已經不可挽回,只能在這絕命詩中許諾在前方相見,在那個“彼岸”相見。
詩人在與“我的朋友”訣別前,囑咐朋友:
不必悲傷,不必愁容滿面,
為什么? 因為:
人世間,死不算什么新鮮事,
可活著,也并不更為新鮮。
這是詩人理解得最為深刻、體驗得最為深沉的生與死、愛與恨的人生及其命運的問題。
葉賽寧的自縊當然并不僅僅因為婚姻生活的不幸,更主要的是因為其內心的矛盾不能平衡。他一方面看到社會的發展和變革,可是,另一方面又因為自己所熟悉所感到親切的傳統農村生活的急驟改變而迷惘、憂傷和苦悶。他甚至以酗酒、毆斗、爭吵、狂歡作樂來擺脫內心的痛苦,也都無濟于事,而他最為深切懷念的人就是這首詩中的“朋友”,表現了他對于友誼、愛情、藝術和詩歌創作的真誠、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