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齊莫多?簡介
薩爾瓦多·夸齊莫多,一譯夸西莫多(1901~1968) Quasimodo Salvatore,意大利詩人。1959年,他因“充滿古典熱情的抒情作品表現現代人生的悲劇”獲諾貝爾文學獎。
《詩歌原文》
每一個人
偎依著大地的胸懷
孤寂地裸露在陽光之下:
瞬息間是夜晚。
(呂同六 譯)
【賞析】
夸齊莫多是20世紀意大利最著名的詩歌流派——隱逸派的三巨頭之一,于195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世紀30年代的意大利,正處于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統治之下,所謂風雨如磐,世道艱險,隱逸派詩人對前途感到忐忑不安,他們借助于抒情詩這一理想的語言工具(“詩歌是擺脫絕望境地最理想的幻象”),避開艱難的現實社會生活,轉向抒發內心世界的孤獨和對現實的不滿。不少詩人受二戰和反法西斯運動的影響,一些詩人如夸齊莫多的后期詩作也從現實擷取素材,表達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從而擴大和加深了隱逸派詩歌的境界。在詩歌寫作手法上他們受法國象征主義詩人特別是馬拉美的影響,大力反對詩歌創作中過于注重修辭和雕琢的唯美主義積習,而致力于尋求直率、簡潔的語言和清澈、明朗的詩體,采用特殊的寫作技巧,力求以寥寥數語來烘托雋永的意境,力求在平易中見深沉、含蓄中見濃烈。夸齊莫多的抒情詩,正如他在中國的主要譯介者呂同六先生所說:“擅長把對內心世界的抒發同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融合在一起,把感觸最深的一剎那捕捉住。”這首《瞬息間是夜晚》(1930),短短四行,較好地體現了隱逸派詩歌以及夸齊莫多本人的上述特點。1942年,夸齊莫多把他已出版的各個詩集結集成卷,總名即喚作《瞬息間是夜晚》,可見他對這首小詩的重視程度。
1930年正處于墨索里尼統治下號稱“黑暗的十年”的時期,作者的家鄉西西里沉陷于黑暗統治之中,此時作者也早已離開了西西里。他曾直白地表達漂泊異鄉的辛酸:“啊,淪落異國他鄉,你是多么孤苦伶仃!”(《通向阿格里琴托的路》)這首《瞬息間是夜晚》同樣表達了黑暗社會下的孤寂,但夸齊莫多沒有從大處著筆,而是選取黃昏時一個微妙幽秘的體驗,從而刻畫出人“瞬息間”的感受和情緒。這首詩在藝術上最大的特色是“陽光”和“夜晚”這對對比鮮明的意象,以及它們之間迅速轉換的節奏。從“陽光”瞬息間轉到“夜晚”,正是當時意大利社會的寫照。“陽光”和“夜晚”,既是客觀的景象,又是詩人的主觀情緒。可以說,“陽光”和“夜晚”讓我們步入了隱逸派詩人給我們布下的“象征主義的叢林”。
此外,這首詩歌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其中的意象和內涵體現了夸齊莫多創作的精華。首先是“大地”的意象。大地是人類以及其他所有生命的根基,腳踏著大地我們才有生存下去的力量。因此作者說“依偎著大地的胸懷”,是向生命源頭的回歸,也是向它尋求慰藉和繼續生活的力量。
其次是“孤寂”,這是人類共同的命運。“每個人都必須獨自面對上帝”,在追問命運、未來和“我”存在的意義這些問題時,我們無所依憑。深沉的思索和執著的追問會讓人更深刻地領略孤獨的滋味,這就是詩人痛苦的原因所在。然而受苦的并不只是他一個人,他只是代我們所有人說出了這種痛苦、恐懼與茫然。
最后是“裸露”。陽光底下無新事,面對陽光、大地、天空和神明,人類無可隱瞞。無論是光風霽月,還是包藏禍心,無論是為大眾計,還是為私利計,當我們抬頭望天、低頭自省的時候,都是在看著赤裸裸的自己。
《瞬息間是夜晚》出自夸齊莫多的第一部詩集《水與土》(1930)。這部詩集一問世,夸齊莫多就被稱為是意大利詩壇的一顆新星、隱逸派詩歌的又一面旗幟。這部詩集,特別是其中這首《瞬息間是夜晚》,繼承了古典詩歌的優點,詩句清新淡雅,寓意含蓄深遠,讓人耳目一新。
(吳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