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篇》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專家譯文:如果這樣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還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形容:忍無可忍。
我的譯文:孔著從不明言,沒有說明“于朝”是怎么操作的,只說了“自古以來美好是可以承受的,而不美好則是無法忍受的”
《論語-學而》
原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專家譯文: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我的譯文:古籍有言,尊祖守規,千古留名,功罪千秋,后世評說!
《論語-子路》
原文: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專家譯文:原指在名分上用詞不當,言語就不能順理成章。后多指說話要與自己的地位相稱,否則道理上就講不通。
我的譯文:再有理的說法,也不會成為祖法。再可信的野史,也不能成為執政之策。
以上是我們在之前文章中翻譯解讀過的《論語》中的三句話,從這三句話的內容來看,都和祖規祖法有關。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句話說明了祖法的性質,就是只記錄美好的內容,而不記錄不美好的內容。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說明了祖法的作用,就是千古留名!后世評說!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句話說明了進入祖法的標準和嚴格的門檻限制,不是有理就能進入祖法,野史再可信也不能成為(祖法中的)執政之策。
今天,就讓我們再來解讀幾句《論語》中的名言名句:
《論語·述而》
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專家譯文: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我的譯文:執政者的著作談的都是如何進入祖規祖法和如何在祖規祖法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的問題。民間的記事談的都是對于執政政權好壞的議論。
注釋:君子,執政者的著作。小人,民間的記事。
《論語·子路篇》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專家譯文: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我的譯文:執政者的著作談的都是美好記入和不記入祖法區別。民間的記事談的都是和記入祖法無關的瑣事。
注釋:和,美好,指的是可以記入祖法的美好。
《論語·學而》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專家譯文: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我的譯文:不違背祖規祖法的,不一定就是漂亮的真理。違背祖規祖法的一定不是真理!
注釋:患,違背祖規祖法的意思。
《論語·里仁篇》
原文: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專家譯文: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圖;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僥幸。
我的譯文:執政者的著作談論的是以美德為主,民間的記事談論的是以圣人為主。執政者追求的是無錯的完美,民間追求的是美好的傳言和虛幻。
注釋:懷,以美好為主的意思。
《論語十二章》
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專家譯文: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做老師了。
我的譯文:祖法中記載的都是先圣們創造的美好真理,但是什么時候創造的,已經無法知道了。
注釋:溫,祖法中的記載內容。
因時間有限 , 今天我們暫時翻譯解讀了《論語》中的五句話,其意思簡評如下: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話的核心意思就是:地位不同、角度不同,看法和觀點也就自然不同。執政者想的是國家如何發展之事,老百姓則是對國家政權施政好壞的議論和評價。這個道理自古至今都是如此,例如:公司老板想的是如何發展壯大,員工想的是如何獲得穩定的收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的核心意思就是:依然反映的是不同地位的不同看法和觀點,執政者追求的是如何將美好記入祖法,老百姓熱議的都是和記入祖法無關的事情。地位不同,目標就會不同,目標不同,思想也就不同,千古以來,無不如此。例如:寫文章的和看文章的,想法一定不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的核心意思就是:不違法的不一定就是正確的,違法的則一定是錯的。往深里理解就是“混日子的不一定就是好的,瞎搗亂的就一定是壞的”!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句話的核心意思就是:地位不同的人,世界觀就不相同,追求的目標也就不會相同。執政者唯有對美德的最大追求,才能夠將自己的政績記入祖法,而老百姓關心和議論的都是以往圣人的傳言和對未來美好的虛妄。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核心意思就是:說明了祖法中記錄的都是什么樣的內容,都是以往先圣先祖們創造的豐功偉績,但都是什么時候創造的,已經無法知曉了。
結合之前翻譯解讀過的三句《論語》名言,和今天解讀的五句《論語》名言,總共八句,出處各不相同,但沒有一句話不和祖規祖法無關,幾乎談論的所有內容都是以祖規祖法為核心的論述。由此,我認為《論語》中記錄的孔子思想都是談論如何記入祖法、以及如何進入祖法核心的問題,當然也會談到許多有關祖規祖法內容架構的問題。
雖然孔子的言論都是有關祖規祖法的論述,但其論述的方式方法和字里行間無不向我們揭示出了很多人間的真理和道理,這些真理和道理不僅適用于過去,也適用于我們的今天!地位不同,觀點看法就會不同,這就是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執政者和百姓之間的差別,老板和員工之間的差別,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差別……幾乎所有的一切都能印證這個真理的普遍存在。
君子,不是有德之人,而是執政的著作。小人,不是心胸狹窄之人,而是民間的記事!同樣,孔子也不是哪個歷史人物之名,而是孔的著作!孔子之言,就是孔的著作中的言論,就是《論語》中處處可見的“子曰”!
“君子”與“小人”的錯誤理解出現在漢代或之后,因為只有在漢代或之后的漢語詞匯中才有了現在漢字意義上的“君子和小人”,而在西漢之前的古漢字中,“君子”從來都不是君子,“小人”也不是小人,一個表示的是著作,一個表示的是民間記事。“君子和小人”兩個詞匯的重新解讀,有利于我們更深刻的了解孔子的思想,因為孔子的思想所反映的是執政者和民間百姓思想之間的巨大差異。雖然在孔子關于地位不同,看法不同的說法中有著很強的歧視性,但確實不無道理,甚至于可以說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通過對《道德經》的逆推解讀,我們知道黃帝的思想核心就是“爭”和“民”,但在對《論語》中八句話的解讀時,我們絲毫沒有發現關于這兩個方面的內容。由此說明,黃帝和孔子不是同一時代或同一朝代的人物。
在《道德經》已經解讀過的內容中,黃帝的思想是如何抬高人民百姓的地位,如何使人民百姓在合理競爭的情況下參政議政并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而在對《論語》的解讀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孔子對于民間百姓的歧視,這樣的歧視性說法在《道德經》黃帝的語言中從未出現過,由此更加證明黃帝與孔子不是同一歷史時期的人物。
《道德經》中黃帝的思想,秦朝時期眾多的青銅器銘文,都一致的體現出了“爭”的思想理念和“天下為公”的思想理念。由此說明,黃帝的思想就是秦朝時期的主體思想,也就是說,自黃帝改革了祖規祖法之后,黃帝的思想一直延續到了秦朝的滅亡,在黃帝與秦朝滅亡期間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時期里,我們中華民族的核心思想始終沒有變過,由此說明《論語》中的孔子思想不是對這一歷史時期的思想體現!也就是說,孔子既不是春秋時代的人物,也不是戰國時期的人物,孔子所處的年代應該是在黃帝思想尚未產生的年代!
道經,第二十一章(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是《道德經》第二十一章中黃帝對于孔子思想理論的專門論述,開篇第一句話“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意思是:孔子之德的關鍵所在,就是惟祖規祖法是從的道的發展理論。這句話的意思體現與我們已經解讀過的八句《論語》名言的意思完全相符,因為這八句話句句不離祖規祖法。黃帝對于孔子思想理論的專門評價,首先說明的是孔子遠在黃帝之前,次之說明的是孔子的思想理論就是對祖規祖法的專門論述,再之說明的是孔子的思想理論是黃帝之前一個非常著名的思想理論,否則就不會得到黃帝的評價。
思想上的巨大差異,理念上的截然不同,黃帝對于孔子思想的評價,無一不說明孔子的思想是以黃帝改革前的祖規祖法為主的思想理論,孔子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人物,孔子也不是人物的名稱,而是著作的名稱。記錄孔子言論的《論語》,其核心內容和核心思想就是孔子的思想理論,孔子的思想理論就是惟祖規祖法是從的道的發展理論,所以《論語》的核心內容就是黃帝改革前的祖規祖法!就是風祖以來歷朝歷代傳承下來的祖規祖法!
孔子,就是孔的著作!
孔子,是黃帝之前的思想巨著!
《論語》,是專門談論祖規祖法的論著!
祖規祖法,就是我們中華文明發展的核心和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