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起源于算籌和十進位值制,起源于古代中國發達的數學。漢字也起源于歷法,八卦是歷法的承載物,八卦圖四周的線條組合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初的表意文字,這種表意組合在結構上要比算籌中“一”表意為“五”更加先進,更加復雜,更加具有文字的特性。漢字是意象思維的結果,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思想的具體體現,漢字是中國數學高度發達的結晶,漢字是世界上最科學、最完美、最能夠體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文字。漢字的表意不是簡單的表達這一個字的意思,而是每一筆、每一畫都透露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明。以形表意,觀形知意,意意相融,新意無窮,形和意的完美體現,意和形的相互映照,漢字就是對意象思維的最佳詮釋。
文字是民族的標志和象征,文字是思維方式的產物,分析性思維產生了表音文字,意象思維則產生了漢字,所以說,我們中華民族的基本思維方式是意象思維方式。意象思維方式不但流淌在我們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還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娛樂、戀愛婚姻、詩歌美術、言談舉止、建筑藝術、人際交往、大政國策、語言文學等等無處不在,無所不包。
漢字是世界上各種文字中唯一具有書法藝術的文字,它通過漢字字形的各種變化來表達人們的情感和對人生的認知,它是主觀與客觀的融合,它是意象思維的典型代表。漢字的書法藝術沒有嚴格的規定,可臨摹拓寫,可揮灑自如,可龍飛鳳舞,也可自成一體,但不管怎么書寫,表意始終都是書法的精髓和核心。早在漢朝時期的蔡邕就就對漢字的書法藝術有過精確到位的描述:“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書法的書寫與漢字產生的原理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為了寫意,都是由意生象,由象表意,意由心生,情之所迫的結果。意不能刻意為之,象也不可機械雕琢,要隨心所欲,要筆隨心動,要理解字句中的深意,要體會字句中的真情,理解與體會的交融,寫出自己的感悟與心意。書法藝術歷史悠久,歷朝歷代大書法家層出不窮,古代的王羲之,現代的毛澤東,他們的書法作品無一不是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無一不是時代變幻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真實寫照。斯人已去,英名永存。毛澤東的書法和詩詞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依然令人心潮澎湃、激蕩不已。既有“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又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钡母锌?,博大的胸懷,純美的詩情,在書法與詩詞渾然一體的結合中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
如果說書法藝術是意象的感悟和體會,則詩詞就是意象的四溢流露。中國的漢字以詩詞的形式出現非常久遠,目前所能查閱到的資料顯示早在氏族社會時期(距今萬年以上)就已經出現了詩歌,如:《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僅僅8個字,就描繪了一幅砍伐竹子,制作工具,追擊野獸的狩獵場景。中國最早的詩集是春秋時期的《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反映了周朝初期至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而中國詩詞最鼎盛、最繁榮的時期則出現在唐朝,并涌現出了許多我們至今耳熟能詳的詩人和詩詞,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孟浩然……等,這些斷絕古今的大詩人寫下了無數的不朽之作,即使是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如癡如醉、欲罷不能。
漢字是意象思維的結果,詩則是意象思維的展現,它是語言的高度概括,它是文字的精準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垂直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借景抒情,詠物言志,景和物即為象,情和志則為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詩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宣泄。詩之所以稱為詩歌,是因為其具有音樂的美感和韻味,這種美感和韻味不僅僅是字詞和語言的組合,還是情感和心意的流露。詩人的情感和心意往往通過比擬、夸張、借代等表現手法予以實現,但所有的這些表現手法都離不開想象或聯想,觸景生情、睹物思人等都是想象與聯想的結果,也是由象到意的轉變過程。以象征義,借象表情,意象思維下象與意的轉換即是象征。正如著名詩人艾青所言:“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用比興手法,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別之深情,生動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強了詩句的動人力量。這首有明顯的民歌風味的詩詞自然質樸,清新流暢。詩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寫出了與友人的真摯情意。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煜的這首詞可以說是詩詞中的巔峰之作,其物象與意境的相互交融達到了極致。想象中,早已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情仇在其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全詩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將一代國君李煜的亡國之痛和世事滄桑的變遷描寫的淋漓盡致。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不堪回首,卻也無能為力,往日的追思,未來的絕望,都在這觸景生情中得到爆發,得到宣泄。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文心雕龍》中有言“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泵珴蓶|的詩詞往往是借景抒情,而不是觸景生情。景--萬類霜天競自由。情--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景到極致,情更豪放。無論是景還是情,無一不透露著偉人毛澤東博大的胸懷和常人不及的氣魄。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才情四溢和豪情壯志。百折不撓、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奮斗精神,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的浪漫主義精神,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毛澤東精神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毛澤東思想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思想!
推翻歷史三千載,自鑄雄奇瑰麗詞。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中國歷代古詩詞何止千千萬萬,無一不抒情,無一不成畫,詩為無形畫,畫乃有形詩。遣字行文如若作畫、譜樂,樂畫和聲又似漢字翩翩起舞,究起始,乃字象取象于千變之象,字音擬于萬化之音也。漢字源于自然,以有形喻無形,因文明而沉淀,又歷史而豐滿。漢字的流淌是思想的雀躍,是文化的傳承,是精神的悸動,是詩情畫意的漣漪。
中國國畫與西方繪畫大有不同。西方繪畫追求精準、寫實、色彩,以人物畫為主。而中國畫注重的則是傳神、寫意、清新淡雅,以描繪大自然為主。西方繪畫往往十分逼真象形、唯妙唯肖,肌肉骨骼和人物表情刻劃的細致入微、活靈活現,好似真人。中國畫則不然,看似無一逼真,卻神采飛揚,看似輕描淡寫,卻又詩意盎然,看似隨意幾筆線條的勾畫,卻是思想的涌動和情感的起伏。畫風不同,創作方式和選材用料也不同,究其根本源于二者思維方式的不同。什么樣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什么樣的表現形式。西方繪畫是以象畫像,中國畫則是以畫寫意,以象表意,二者之別似同天地。意象思維方式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思維方式,無論是文字的創建,還是詩歌美術的表現手法,社會間的人際交往等都是在這種思維方式下的行為結果。尤以詩歌、繪畫表現的更為突出,更為明顯,更具有代表性。
《周易略例·明象》中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睙煿忏郎?,云影徘徊,森森穆穆,郁郁蒼蒼,望之無形,揆之有理?;蛟S這就是中國畫的真實寫照。中國畫不以表現自然物象為能事,貴在似與不似之間,貴在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力,貴在模模糊糊的朦朧感,貴在恍恍惚惚的遐想中。正如古人畫梅所言:“畫梅不要像,像則失之刻。要不到,到則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染翰家能傳其神,斯得之矣?!毕衽c不像之間,似與不似之時,含蓄、朦朧的意境,情感、思想的外溢方為中國畫之精髓所在。
上述所言,中國畫以寫意為主,象形為輔。那么西方繪畫中有沒有寫意畫派呢?有,那就是世界著名大畫家畢加索(抽象派或立體畫派)。不知是我的欣賞水平不夠還是畢加索在繪畫表意上的低能,他那些物是人非的名畫既沒有西方傳統繪畫的寫實,也沒有中國繪畫中的寫意,似乎是為了寫意而創意,亂七八糟的物象,鬼都不懂的意思,根本無法讓人產生美感和詩意。難道說這就是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抽象派(表意為主)畫作?不是我貶低西方寫意派畫家,在中國隨便一個有點兒美術基礎的孩童畫出來的畫都比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清晰、明了。物象缺失,意象混亂,為什么賣那么貴?就因為他有名?
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歐陽修。
不要忘記轉發或分享到朋友圈哦!
長篇連載,人類起源與人類文明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