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涵易
自秦王嬴政稱“始皇帝”以來,到1912年清溥儀退位,中國經歷了83個王朝,2132年。從秦始皇算起,皇帝共有408位。加上未在位、死后被追尊帝者73人,共計494位皇帝。劉秀可以說是古代中國歷史上差不多最完美的一位皇帝,在他身上,你可以找到水的一切美德。
娶妻當娶陰麗華
陰麗華是新野最美麗的女子,青年時的劉秀從第一眼看到她時,就決定要娶她為妻,兩人二情相悅。公元23年,綠林軍擁護劉玄為更始帝,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則受封為太常偏將軍。劉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去娶陰麗華為妻,這年正月,他備好禮物隨陰麗華的哥哥陰識到新野陰府提親,并定下當年六月為婚期。四月,劉玄誅劉縯,劉秀棄軍自父城歸宛城,以去其殺機,此時最為危難。
六月,劉縯被殺的2個月后,為了讓劉玄放下疑心,劉秀迎娶陰麗華,時劉秀29歲,陰麗華19歲。她是在劉秀人生最危難的時候,嫁給劉秀的,而天下人對這件事的非議、妄薄,指責、謾罵,也伴隨著她如期嫁給劉秀而來,她心中所受的委屈由此可知了。
九月,更始政權遷都洛陽,劉秀隨遷。年未,劉玄即任命劉秀為破虜將軍代行大司馬,持節北上,安撫河北。劉秀深知自己河北此行,自身難保,既舍不得陰麗華在自己身邊受苦,為了安全,讓陰識護送她回新野。這一分開,相見不知期,也注定了她的坎坷才剛剛開始。
公元24年,時河北王郎假為劉氏,在邯鄲自為王。劉秀將擊王郎,郡縣紛紛響應,可是過真定時,真定王劉楊雄兵在握,他曾依附王郎政權,真定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劉楊的十多萬大軍也不是劉秀硬攻就能拿下的。劉植游說其降,真定王劉楊以劉秀迎娶其妻侄女郭圣通為歸附條件,劉秀無奈答應此事。真定王歸附后,使河北形勢朝著有利于劉秀的方面轉化。其后,上谷、漁陽兩郡突騎改投劉秀,給予劉秀對抗王郎的決定性力量,終于攻克邯鄲,消滅了王郎政權。
公元25年,劉秀于河北鄗地稱帝。劉秀派人把日思夜想的陰麗華接到了身邊,可是陰麗華內心苦澀,卻無法說出來,昔日的琴瑟和鳴仿佛還在耳邊蕩漾,今日的如意郎君已登基為帝,身邊還有個陌生的女子,還有了他們的骨血,是造化弄人,還是命運不眷顧自己?
陰麗華到來不久,劉秀便封其為貴人,與郭圣通相同。又更封其兄陰識
陰麗華卻堅辭不受后位。她對劉秀說道:“我雖為你的原配夫人,但在你征戰四方之時陪伴在你身邊的卻是郭圣通貴人,而且她還為你生下了長子,她的功勞比我大太多了,應該立其為皇后才對。”。劉秀無奈地接受了陰麗華的辭讓,五月封劉揚之子劉得為真定王。六月,郭圣通被冊封為皇后,長子劉疆被冊封為太子。河北形勢內外俱安。
但劉秀心中情深之人,卻永遠是陰麗華,自始即使劉秀隨軍遠征,也堅持帶上己懷孕的她。建武四年(28年)五月甲申,陰麗華在元氏縣生下長子劉陽,這就是漢明帝。后又相繼生下劉蒼、劉荊、劉衡、劉京四子。在立郭圣通為后七年之后,劉秀再次舊事重提,詔書很直白的說擁有“母儀之美”的陰麗華才是皇后的最佳人選,而郭皇后能成為皇后,完全是貴人陰麗華“固辭”的結果。建武十七年(41年),在天下平定四年之后,光武帝決定廢皇后郭圣通,立貴人陰麗華為后。
親情善始以終,情深而流長,這就是水德的“心善淵”。
更始殺兄
劉秀之兄劉縯,素有大志,自類為高祖。公元22年,地皇三年,劉縯在宛城起兵時,就提出了“復高祖之業”的口號。宛城就是更始政權最初的都城,這座宛城都是劉縯攻克的,也是劉縯的根據地。但是起義的各路將領,認為若是擁立劉縯稱帝,這個人的威信在起義軍中太高,兵權勢力又大,就沒有自家站立的地方了,所以另立劉氏宗親中生性懦弱,又無兵權,便于控制的劉玄為帝,建立更始政權。
公元23年,正月,劉玄即位,其他各路將領主將主張早些除掉劉縯;四月,更始帝以其部屬劉稷不肯受命抗威將軍為由,同誅二人。
消息傳到劉秀耳中,劉秀盡管心中悲憤無比,卻深知此時自己只要稍有閃失,就會引來殺身之禍。他內心異常鎮定,即解散并離開自己的軍隊,立即去宛城朝見更始帝,接受新的職位,并向他請罪。回宛城后,既不為劉縯服喪,而且在見劉縯的部屬時,吃喝談笑一如往常,談吐之間,不流露私情,好象沒有殺兄之事。他自己在昆陽所立的戰功,也絲毫不和別人提起。六月,如期迎娶陰麗華。
更始帝認為劉秀與其兄不類,無其兄大志,人又怕死,懦弱,己無兵權,于是漸漸解除了對他的猜忌。加上劉秀沒有過錯,殺之又會引起進一步的非議,不想多見,故以一個“破虜大將軍行軍大司馬”的空頭身份,打發他到最亂又在赤眉軍控制的河北行招安之事。更始帝內心的想法,實際更多的是想借河北諸亂之手,借刀殺劉秀的。
劉秀去了河北,不僅化解了殺身之禍,也開始了他的帝業。在危險的時候,知道什么樣的行止才是安全的,因而做出最恰當的選擇,這就是“居善地”;知道在什么樣的時間去做什么事,這就是水德的“動善時”。
不愿水淹赤眉
劉秀初到河北時,趙繆王之子劉林欲在邯鄲起大事,來見劉秀,并向他獻計說:“赤眉軍(河北的起義軍)現在河東的低洼地,只要決開河水(黃河)之堤,放水淹之,赤眉縱有百萬之眾也化為魚食。”
劉秀不愿采用此計,劉林認為他為過于婦人之仁,拘于小節,不可成大事。轉而擁立偽稱為漢成帝兒子劉子輿的卜者王郎為天子,建都邯鄲,并派遣使者到河北各地勸降了包括真定王劉揚在內的許多郡國,王郎發布公告,并懸賞十萬戶捉拿劉秀。時劉秀仍在邯鄲境內,后與隨從日夜穿行,遠離郡國,不敢停留,到達饒陽時,又斷了炊,后偽裝成王郎的使者并在客館中鎮定化解客館官員的疑心始得逃脫。
如果劉秀聽從劉林的獻計,那么劉林會就來歸附,也就沒有后來王郎在邯鄲稱帝的事了,王郎也因此成為劉秀在河北的最大競爭對手。但劉秀認為水淹赤眉百萬之眾過于狠毒,違于自己內心的信念,所以寧愿失其歸附,也不愿以此失了民心與天和。這就是水德的“與善仁”。
單人獨騎降銅馬
公元24年,劉秀滅王郎,河東的赤眉軍西附更始政權,軍移長安,不久即叛亂,殺更始帝劉玄。河北境內還有一支起義軍,是為銅馬。時劉秀己被更始帝封為蕭王,以鎮河北,這一支銅馬軍也被劉秀打敗而降,劉秀皆封銅馬原來諸將領為列侯。但降者仍心存疑懼,終日提心吊膽,擔憂劉秀會秋后算帳,怕劉秀日后加罪。
劉秀了解到這些銅馬降將的內心想法之后,為了消除這些銅馬降將的疑慮,便讓銅馬降將仍舊各回軍營統領自己的軍隊,而自己單人獨騎到各營去巡視。銅馬諸降將見狀,紛紛拜伏,說:“蕭王能推其赤心,置人腹中,其命相托,我們還有什么疑慮不安的呢?怎能不為蕭王效死而盡力呢?”,至此銅馬軍盡歸劉秀,成為劉秀最終完成一統大業的主力部隊,世人時稱劉秀為“銅馬帝”。銅馬者金器也,可生水。
也知此時劉秀早視己為天命之人,故不懼安危,單人獨騎降銅馬。這就是水德的“言善信”。
大將歸心
馬援,是西漢未/新/東漢著名的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他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后漢書列有馬援列傳,馬援為長名留青史之人。
馬援原為隴右隗囂部將,建武四年(公元28年),隗囂對臣服劉秀還是臣服公孫述拿不定主意,就派馬援先入蜀地見公孫述,再到洛陽去見劉秀,以定歸屬。
劉秀是在一間普通的殿房中(宣德殿)接見馬援,衣履也很簡便。馬援一到,他立刻迎上去,說:“要先生奔游于二個帝王之間,今天能見到先生,實在是慚愧而不好意思呀。”言談間宛如至親好友。這同他見少年好友公孫述時,那位卻大擺皇帝的架子,形成鮮明的對比。
馬援不無感嘆地說:“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臣與公孫述同縣,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后進臣。臣今遠來,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簡易若是?天下反復,盜名字者不可勝數。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于是馬援信寄隗囂,勸他歸附劉秀。自始也留在洛陽,成為劉秀之將。劉秀的胸襟廣闊有如大海,善于處下,是以百川歸流,是水德之真。
善待功臣
馮異,潁川父城人,新朝時為潁川郡掾,后歸順劉秀,隨之征戰,大破赤眉、平定關中,被封為征西大將軍、陽夏侯。是東漢著名的開國名將、軍事家,排在云臺二十八將的第七位。
馮異此人謙卑低調,做事踏實,行事完美,身上找不到一點能讓人批評的缺點,又善結人心,軍事能力又強,破赤眉、平定關中,一生戰功赫赫,其他將領總是在大戰之后爭說戰功,他卻一個人躲到樹下乘涼,完全不參與爭論,為此得了個“大樹將軍”的稱號。
馮異長期鎮守關中的時候,手握重兵而廣施恩德,不少賊寇都主動來投降,關中百姓也都很感激他,稱他為“咸陽王”。有人進言劉秀說:“馮異在關中收買人心,威權己達于極點,百姓傾心擁戴,將王關中。”。
偏偏馮異又字公孫,“八厶子系,十二為期。”這個公孫,讓人總是不自覺地聯想到“公孫帝”這三個字。所以馮異知道進言之事后惶懼不安,立即上書向劉秀解釋。劉秀的答復卻是:“將軍于我,義為君臣,恩如父子,有何嫌疑,而有懼意?”。,繼續讓他鎮守關中。馮異后來于建武十年(34年)病逝于在軍中,謚曰節侯,君臣相安而得善終。
不止馮異,天下平定之后,那些隨劉秀開國的云臺二十八將,所有的從龍功臣,封王封列侯者,削三公而設尚書臺,采取“退功神而進文臣”的策略,位尊而無權,后來皆得富貴而善終,這就是水德的“與善仁”。這一點同他的先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后殺戮功臣,剪除異性王有很大的不同。
開國之君,平定天下之后殺戮功臣,不止劉邦如此,后世明太祖朱元璋誅藍玉、誅李善長,毒劉基;再后世太祖十年動亂中諸功臣蒙冤,皆作如是看。后世帝王中,唯有宋太祖趙匡胤學得光武的精髓,并青出于藍,以“杯酒釋兵權”,開國君臣也皆得始終,這些是后話。
父子相安
劉疆為劉秀長子,為皇后郭圣通所生,建武二年(26年)立為太子。至建武十七年(41年),劉秀廢郭圣通,立陰麗華為皇后。
郭圣通育有五子,在被廢之后即被封為中山王太后,移居皇宮北宮居住,并且給其娘家諸人封侯,賞賜他們大批金錢,親自蒞臨郭府,后來又給郭圣通的四子皆增封。時劉疆仍以長子身份居于太子之位。
劉秀的帝位意屬劉陽。劉陽十歲之時,劉秀曾摸著他的頭說“吳季子”,此言引人遐想。吳季子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本來沒有資格繼承皇位,但壽夢卻希望他繼承,于是他的哥哥紛紛辭讓儲位,希望他即位,他卻推卻了。
西漢時的漢武帝劉徹,就上演過因易儲而發生父子相殘的慘劇。所以劉疆在母親被廢時,終日不安以致白發早生,后來聽從了郅惲的建議,數次上書,在二年之后,最終讓出他的太子之位。
建武十九年(43年),劉秀下詔:“《春秋》之義,立子以貴。東海王陽,皇后之子,宜承大統。皇太子強,崇執謙退,愿備藩國。父子之情,重久違之。其以強為東海王,立陽為皇太子,改名莊。”
前太子劉疆退位東海王。劉莊即位之后,也善待劉疆、另五位同父異母兄弟,以及自己同父同母的兄弟。劉秀與郭圣通育有5子,與陰麗華育有5子,與許美人育有1子,共11子。劉莊稱帝,其余九子皆封王,唯有第十子劉衡早死,封為臨淮懷公。是以劉秀子孫,子子相安而技葉茂盛。這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之家,這親情也是難得一見的。
自古無情帝王家,相比于后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更具可比性了。
22年帝業
劉秀稱帝后,先用十二年平定天下,又用十年治天下,再次奉行西漢初期黃老學說的“休養生息的”國策,宣布“以柔治天下”。
建武十七年(43年),劉秀下詔說:“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他常以《黃石公記》書中之語而言臣下:“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劉秀在帝位共計22年,廢除了新莽時苛繁的條令,一切從簡,并實行了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促進了東漢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東漢建國之初,經多年戰亂的破壞,時己千瘡百孔,天下戶口損失大半,至劉秀初定天下時,全國人口僅剩2100多萬,約為西漢末年的2/5。至劉秀駕崩,明帝之初,人口己恢復至近3000多萬。水為生命之源,它是天地的生機,能潤澤萬物,所以二漢皆主水德也。
天選之子
就算象劉秀一樣,那些應天地氣運而生的人,即使是因冥冥中的天意,即使是天選之子,但又怎能離得開自身正確的行止/自身正確的選擇呢?又怎能離得開人的自身努力,為理想和信念去奮斗的過程呢?
老子在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這就是水德。這種水德在劉秀身上最能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因為劉秀是應水德的漢室中興呀!
天運的五德,水德,金德,木德、火德、土德,以水德最為強盛。
商、漢、唐、清,這四個朝代就是中國歷史上屬于水德的朝代,在這些朝代國運的前期,國力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大一統而且疆域廣大,這四個朝代國祚也長遠:商約六個世紀,漢405年,唐289年,清296年。而且都出現過盛世:商有湯及盤庚、漢有文景之治、唐有貞觀之治及開元盛世、清有康乾盛世;也出現過中興:商是武丁中興、漢是光武中興、唐在安史之亂后是元和中興、清在太平天國時,曾國藩被視為中興之臣,李鴻章的洋務運動,使清回光返照數十年。
這些都是由水德的特性決定的,老子在《道德經》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是生命之源,潤澤萬物;海納百川,不擇細流,能成其大,所以凡是水德的朝代疆域必廣大,必有盛世;春水綿綿,秋水通源,中間隔有燥土之夏(五黃二黑為大亂之象),所以凡是屬于水德的朝代,大亂之后,也必有中興,這是夏去入秋水得通源之故。
商九世之亂時,伊尹放太甲,自己攝政當國,王莽篡漢而立新朝,唐武則天稱帝立周朝,清慈禧太后把持國政47年,這些都是類似于短暫的燥土之夏,屬于過渡的性質,并不作朝代的更替看。夏之未月,坤卦之象,坤者母也,唐/清朝出現女子當國持政,也絕不是偶然的。
附錄:中國歷史朝代天運五德示意圖(一)
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7世紀(共471年),五德:火……
商朝,公元前17世紀—公元11世紀(共646年),五德:水德。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771年(共258年),五德:土德
東周之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共294年)
東周之戰國:公元475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共15年),五德:火德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共216年),五德:水德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共15年),為過渡,未之季土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共195年),五德:水德
譚涵易 2020年7月4日于廣東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