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玉:新工科建設成為我國工程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特點突出在“新”上。“新”首先是學科結構的創新,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學科體系,優化學科結構;“新”同時也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在“立德樹人”為根本的人才培養理念下,需要把培養未來全面發展的工程人才放在工科建設的戰略性位置,更加注重工程人才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道德素養的養成。
陳慶文:剛剛蘇家玉的觀點中提到新工科教育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我認為新工科人才培養要打破三個壁壘,一是要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培養多科綜合型人才;二是要打破高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壁壘,培養應用實踐能力強的人才;三是要打破高校與社會之間的壁壘,才能培養適合快速發展社會需求的人才。
李響:國家工科教育的發展影響著我國科學技術與產業的發展,工科教育的建設與創新可謂至關重要。工科教育要將行業的現實情況和發展需求放在首位,將工科學校教育與實際相結合,讓工科學生用實踐檢驗真理,引領科技創新。
段明廣:新工科建設是產業革命進程中引領科技創新的重要推動力,我認為高校開展新工科建設,引領科技創新,要制定適應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改革人才培養的教學方式。
李欣怡:新工科教育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加速開展工科教育是基于今天的中國高等教育已站在由大到強的新的歷史起點,強調內涵式發展,不僅工科教育領域產生變革,高等教育其他領域也應有所作為。
劉敏:面對全世界范圍內新興科技的迅速崛起,產品更新換代的加速,我認為工程教育需要培養有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工程人才,同時又需注重人才的多元化與創新能力。新工科的提出,是我國工程教育與國際并軌的體現,也是我國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的體現。
游晶晶:面向未來30年的技術飛躍,我認為新工科教育更重要的是樹立一種不斷更新的教育思想觀念。新工科隨著科技的進步將要面臨一輪又一輪的技術革命,只有做到思想觀念的不斷更新,思維方式的不斷創新,才能引領時代,建成工程教育強國。
賀祖斌點評:
2016年6月,我國成為《華盛頓協議》的正式成員,中國的工程教育質量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今年,從“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到“北京指南”,國內“新工科”建設三部曲基本建立。“新工科”的概念是前兩年提出來的,是我國產業升級轉型發展的產物,較之前的“工科”內涵有所變化,它強調高等教育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中工科的發展。過去工科的發展更多強調一種理論性的知識,應用性的知識相對來講要少一些,新工科更多強調應用性和服務性。
我想,新工科不是一種概念的翻新,而是一種內涵的改變。一方面,人才培養機制上強調創新多主體。當前的“校企合作”和“協同培養”仍然停留在淺層次的、單一的模式,缺乏長效機制,沒有真正達到“協同”應有的效果。建立一種責任明確的多主體協同的人才培養機制,打破人才培養由高校“包攬”的格局,強化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社會責任,推進“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是新型工程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在課程體系上突出動態性。“新工科”必須打突破才培養的現有模式,改變知識取向課程設置現狀,聚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的有機融合。在課程的設計上,構建高校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課程的機制,打造突出實踐能力的應用型課程體系。在課程的實施和管理上,利用社會、行業企業等各方面的資源搭建更為廣闊的教學實踐平臺,打破學科專業之間的限制,建立融合性好的課程體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