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上方的水桶,重裝只能讓里面的水減少一些,但是還是很容易滿上,你想要最好的效果是無法達到的,但是如果說加裝一個固態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就等同給短板加長了,自然整體使用效果就得到明顯的提升。
說到SSD(固態硬盤),不懂的小白粉們肯定是一臉懵逼的吧,小白先給各位科普一下
【SSD】(固態硬盤)
SSD(Solid State Drives:固態硬盤):固態硬盤則由主控芯片、NAND閃存芯片、固件算法等組成,常見的接口為SATA接口,也有PCI-Express插槽、M.2、SATA Express等高速接口,所以購買的固態要和自己電腦匹配才好選擇哦
【固態和機械有何區別】
我們一般買來的電腦都是以機械硬盤為主,既然我前面說裝個固態可以改善這么多效果,但是為什么可以呢?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對比吧
談談裝固態硬盤的優點與缺點(有利必有弊):
優點:
一、開關機速度快
如果是兩臺同樣配置的電腦,一臺搭載固態硬盤,一臺搭載機械硬盤,
從開機到出現桌面,搭載固態硬盤的電腦耗時18秒,搭載機械硬盤的電腦耗時31秒,兩者幾乎有一半的的差距。
二、讀寫速度快
三、工作溫度范圍大:
大多數固態硬盤可在-10~70℃工作,一些工業級的固態硬盤還可在-40~85℃,甚至更大的溫度范圍下工作(RunCore軍工級產品溫度為-55~135℃)
除了上述的優點外,還有發熱量低,無運行噪音、提升游戲幀數、體積小重量輕等都是安裝固態硬盤的優點。
缺點:
價格高:隨著容量的增大,價格也越高,目前市面的價格基本在400+
容量低:相比機械硬盤動輒1TB,固態硬盤目前市售最大容量達到4T。
芯片品質參差不齊:閃存芯片都是從晶圓上切割下來再進行封裝,產品良率并不一定理想,有些是容量不足,有些是壽命不能達到要求,有些是測試不能通過,這些不能達到出廠要求的產品經過各種渠道流入市場,俗稱“黑片”“白片”。
除了上述的缺點外,還有數據缺失難以恢復、寫入壽命有限(跟內存有關)一般內存寫入壽命在1萬-10萬次,特制的可達100萬-500萬次….
【選購原則】
接口:要高速公路不要羊腸小
如果把硬盤比作是一個水桶,那么硬盤接口就好比水桶的口,縱使水桶的容量很大,但是單位時間內流進桶內的水還是很少。通常機械硬盤最多使用為SATA接口,而SSD的速度十分驚人,廠商會使用各種接口以滿足SSD很高的數據吞吐量,目前主流固態硬盤接口為標準SATA3.0、mSATA、M.2以及PCI-E接口,這些接口可以充分滿足SSD高速傳輸需求,而SATA2.0接口對固態硬盤性能影響很大。不過在選購SSD固態硬盤的時候,先要留意電腦主板支持哪種接口哦~
主控: 選品牌比選容量還要重要
主控芯片在SSD中的作用就跟電腦中的CPU差不多,主要是面向協調以及掌控整個SSD系統而設計的。主控芯片的技術含量很高,能玩轉的廠家并不多。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講:選主控就等于選品牌。
NAND閃存:不同的顆粒,不同的壽命
市面上的SSD的NAND閃存顆粒分為SLC,MLC,TLC三種。
簡單來說,SLC是速度最大,壽命最長,所以當然也就是最貴的;
MLC則是SLC速度的折中,壽命的十分之一,三分之一的價格(大約),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種,適中的各種屬性十分合適普通消費者。
TLC在剛剛推出的時候被人詬病為短壽、廉價、低端,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尤其是近幾年,在三星力推TLC技術之后,TLC的速度問題和壽命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廠商加入了TLC顆粒SSD的生產行列中。因此選擇TLC也是沒有問題的哦~
緩存:進一步提升讀寫能力
緩存對固態硬盤的影響沒有前兩者大。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緩存能夠幫助減少固態硬盤上FLASH芯片的讀寫次數,延長芯片的使用壽命,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讀寫速度。
因此就我們普通日常使用來講,緩存越大越好。
4K IOPS性能:日常使用體驗至上
IOPS 英文名字為 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意思為“每秒進行讀寫(I/O)操作的次數”,可以理解成儲存每秒可接受多少次主機發出的訪問。因此,IOPS數值越高則表示硬盤讀寫數據的速度越快。系統應用中,多數為小文件讀寫為主,4K讀寫的快慢決定了系統的操作體驗。想要告別長時間加載程序的苦悶,要記住在選購SSD時應參考其4K隨機讀寫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