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為《國家寶藏》掀起了一股“國寶”熱潮。故宮博物院從180余萬件藏品中,選中了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各種釉彩大瓶 、石鼓來展示中華文化的精髓。此外,故宮還有大批來頭不小的“國寶”,比如隨末代皇帝溥儀顛沛流離26年的這件↓
它可不是普通的印章,而是被大家調侃為有“農家樂”審美的乾隆皇帝的摯愛,被命名為“乾隆帝田黃三聯璽”,田黃材質。
在匆匆被趕出紫禁城之際,末代皇帝溥儀命人將這組田黃三聯璽縫在了棉衣里,貼身戴著。
期間,溥儀輾轉多地,在生活困窘之時,從紫禁城偷運出來的珍寶都陸續被他低價變賣,因而,他也有了個“故宮第一大盜”的名號。
乾隆帝田黃三聯璽,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邊長2.6cm;中“樂天”,橢圓形,高1cm,長徑3cm,短徑2.3cm;右“惟精惟一”。表達了乾隆皇帝“精益求精、專一其心、不偏不倚”的施政思想和“樂天知命”的處世態度。
當然,也正是因為它小巧,也被溥儀小心翼翼地保管著,陪伴溥儀度過了26年顛沛流離的生活。
1950年7月,溥儀由蘇聯遣送回國,當時正值抗美援朝,全國上下紛紛捐款援助國家,溥儀考慮再三,最終決定將田黃三聯璽上交國家,其后交由北京故宮博物院保管并展出。
1997年,“乾隆田黃三連印”被印制成小型郵票,在全世界發行。從此,世界認識了田黃石,也認識了“乾隆田黃三連印”。
“乾隆田黃三連印”上所有的石環全部是完全閉合的,沒有任何裂縫黏合的痕跡。
200多年前的清代工匠是如何做成這三條石鏈的呢?
答案只有一個,三連印是由一整塊田黃原石雕出來的,而且三枚小印完全由環鏈相連。因為石質堅韌,稍有不慎就回造成鏈斷石破,工藝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收藏界素有“一兩田黃數兩金”的說法。田黃作為石中之帝,只有福建壽山一塊不到1公里的水田底下的砂層中才有,經過數百年來的連續掘采,產量已非常稀少。你能想象嗎?一塊地20年間被翻了3遍,為的只是找尋田黃。這完全不是夸張,而是現實!
1983年,當地農戶曾挖到過8公斤重的田黃,最后7戶人家每家也才分到了1萬多元人民幣,如果那塊田黃石留到現在,那絕對是億元級別的田黃了。
明十七世紀·田黃石雕瑞獅紙鎮
與和田玉類似,早年人們挖田黃、收田黃只要大料,小料都被隨手扔掉。拇指大小的田黃石,曾經5元都賣不掉,如今卻能輕松買到15萬元以上,這是顯而易見的變化!同樣,表層的田黃都被挖得差不多,石農挖得也越來越深,自然挖掘難度也越來越大。
在2017年修訂的新國標中,“田黃”被移出了名錄,您覺得,這是對田黃的降溫,還是別的原因呢?歡迎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