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散文隨筆集《吃茶筆記》2014年出版后不出半年,初版銷售一空,粗糙的盜版本在網上賣80元一本,正版書在孔夫子舊書網最高被炒至298元。不少讀者還自發寫評論,其中一篇標題《安徽的好茶》稱:
“作家樓耀福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茶人,走了全國很多的地方,只為尋一口好茶。他將其一生飲茶的經歷、交游與品茶的心得,寫了一本茶文化隨筆集《吃茶筆記》……從書中記述的飲茶游歷中,讀得幾則關于安徽好茶的故事,于是生出言說的興趣,也來即興隨感一番。”
《吃茶筆記》最高被炒至298元
我沒有統計過《吃茶筆記》中究竟寫過多少安徽好茶?這位讀者倒是一一如數家珍:
“除了我們熟知的毛峰、猴魁與祁紅三品,還提到許多其它品種的好茶,特別是宣城地區的好茶,如績溪上莊的‘金山時雨’,郎溪的‘瑞草魁’,寧國的‘黃花云尖’,旌德的‘天山真香’,涇縣的‘涌溪火青’。”還有“塔泉云霧茶”、“霧里青”等等。誠如文中所說:“安徽地大物博,各地產的好茶甚多,不止樓先生《吃茶筆記》中所說,我所知道的便有六安瓜片、桐城小花、岳西翠蘭、天柱劍毫,還有銅陵的野雀舌等等,多有樓先生所不及飲者。呼吁安徽的茶人及有關人士,也寫它一本《安徽茶記》,談一談品家鄉茶的舌尖感受……”
安徽的好茶“多有樓先生所不及飲者”
安徽的好茶“多有樓先生所不及飲者”,說得太對。即使敝人常飲的“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六安瓜片”等,我也沒有太多的筆墨敘寫。
黃山產茶歷史悠久,《黃山志》中說:“蓮花庵旁就石隙養茶,多清香冷韻,襲人斷腭,謂之黃山云霧茶。”清江澄云《素壺便錄》有記:“黃山有云霧茶,產高山絕頂,煙云蕩漾,霧露滋培,其柯有歷百年者,氣息恬雅,香撲鼻,絕無俗味,當為茶品中第一。”這云霧茶據說是黃山毛峰的前身。黃山毛峰由歙縣茶商謝正安開設“謝裕大”茶行在清光緒年間所合制。當年,清明前后,謝正安自率茶農至黃山茶園選采鮮嫩芽葉,精細炒焙。因其白毫裹葉,芽尖似峰,取名“黃山毛峰”。1955年,此茶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名列西湖龍井、碧螺春之后,位“探花”。
“黃山毛峰”,是我經常品飲的綠茶之一,究其原由,黃山的秀麗雄奇當然是毋容置疑的因素。“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李白的詩句曾讓我多次神往這座天下名山。2017年春,我和江宏等友再度驅車皖地訪茶,沿途見黃山,峰巒峭壁,深壑幽谷,瑰麗云海,煙霧蕩漾,雨露滋培。我想此中生長的茶,自然不會差。
沿途見黃山茶園
在黃山,我們還去了祁門。“九山半水半分田”,祁門山清水秀,生態環境極好。寫過《天云山傳奇》的著名作家魯彥周生前曾向我們推薦那里的“牯牛降”。群峰競秀,溝壑縱橫,遠眺風景,如一條牯牛自天而降,橫臥山峰。有一年,我們在雨中游覽牯牛降,觀奇松怪石,看飛瀑霧海,感嘆其風光之奇絕。
祁門產茶歷史悠久,唐代楊華《膳夫經手錄》中記有“歙州、婺州、祁門方茶制置精好,商賈所賞,數千里不絕于道路”。祁門在那時已是重要茶葉產地。唐代的祁門主要產綠茶,祁紅的歷史倒并不久遠。光緒年間,徽州人余干臣從福建回鄉,學閩人制紅茶,成功之后附近茶農紛紛仿效,形成祁紅產區。祁紅一經問世,即以其優異品質成為紅茶中的翹楚。
在祁門看紅茶
祁門還有一款安茶,鮮為人知。前些日,文藝評論家吳亮來看我,見面就說:“我給你帶茶來了,朋友送的,我不知是什么茶,你看看。”他剛從包里掏出來,我一看竹篾小筐包裝,笑說:“祁門的安茶,是安徽出產的黑茶,最出名是蘆溪孫義順的。”吳亮有點驚訝:“你怎么一看包裝,就知道了?”我向他們簡單介紹幾種黑茶,四川雅安的、湖南安化的、湖北蒲圻趙李橋的、廣西蒼梧六堡的……但此種小竹筐包裝,唯有祁門蘆溪的安茶。安茶創制于明末清初,有越陳越好藥用價值越高之說。東南亞一些華僑家庭常備此茶,以對付病疫。
祁門還有一款安茶
黃山的“休寧松蘿”,也是歷史名茶。清代陸廷燦《續茶經》中屢有提及。羅廩《茶解》、馮時可《茶錄》、吳從先《茗說》等均有記載。《徽州志》也稱“茶產于松蘿,而松蘿茶乃絕少”。明代謝肇淛將松蘿列在名茶第一,稱:“今茶之上者,松蘿也,虎丘也,羅岕也,龍井也,陽羨也,天池也。”
松蘿茶色澤綠潤,香氣高爽,味濃帶橄欖香,飲之初稍有苦澀,但之后甘甜醇和。因為這特別的滋味令不少茶客情有獨鐘。
六安瓜片采茶時
2016年秋,我與同城文友去六安。午飯時,飯店為客人泡茶,我見茶笑說:“泡我帶的茶吧。”那茶是六安瓜片。飯店服務員見了說:“你的瓜片好。”我這瓜片是上海文化名人、著名攝影家爾冬強與作家張獻、唐穎夫婦來嘉定時所贈。
六安,被稱大別山的明珠,地名為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所取,意“六地平安”。六安瓜片外形似瓜子形,單片,不帶芽梗,自然平展,葉緣微翹,采摘時須待鮮葉“開面”,之后要除去芽頭、茶梗,掰開嫩片、老片,分別殺青,而且投量不宜多,多了,葉片易粘鍋。此外與別的綠茶不同,瓜片需烘焙三次,火溫先低后高,特別是最后“拉老火”,爐火猛烈,火苗盈尺,抬籃走烘,一招一步,節奏緊扣,像是在跳“雙人舞”,火功堪稱一絕。
拉老火,其“火功”堪稱茶葉烘焙一絕
除爾冬強外,同城文友戴臻、松江喜愛老家具的企業家大白也有贈我六安瓜片。我每次喝,只知它產于六安,又像瓜片,故名。
2016年在六安,當地朋友帶我們去游覽蘇埠老鎮,那倒是原汁原味的古鎮。鐵匠鋪、木作店,做拉面的,賣點心的,都讓我記憶深刻。一家不起眼的店鋪有一幅廣告,上書“蝙蝠洞瓜片,純手工”。店門緊閉,我問隔壁一中年漢子,他說這瓜片就是他家的,要從他家院子里繞過去。進那屋,我見有幾箱茶葉,箱蓋蒙灰,才問了幾句,同伴就催我上車。離開后,到六安市區,與當地茶人交流,方知蝙蝠洞瓜片乃六安茶中極品,產量極少,價格不便宜。
一家店鋪廣告,上書蝙蝠洞瓜片
蝙蝠洞位于齊頭山南坡懸崖峭壁。齊頭山是大別山的余脈,海拔800余米,綠樹,怪石,溪流,飛瀑,云霧,薄雨,是茶生長的好環境。蝙蝠洞因有大量蝙蝠棲居而得名,人跡罕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有茶人,為調查六安瓜片茶樹品種資源,曾攀山探洞,見洞內厚積的蝙蝠糞便松軟如棉,致使這塊土地尤其肥腴。白天難見蝙蝠,但靜坐洞中還能聽到蝙蝠飛來飛去之聲,如風吹過。洞口有野茶叢,據說是蝙蝠銜籽而生。
皖茶看不盡
如此傳說,讓我萌生去蝙蝠洞探茶的沖動。2017年春,南京茶友崔波等去蝙蝠洞,回來發了不少圖片。我問他:“路還好走嗎?”他實話相告:“樓老師,你已年逾七旬,建議不去為安。”
我嘆惜一聲。也許,類似蝙蝠洞這樣的茶區,只能停留在我美好的幻象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