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 BAOYUAN'S CAUSERIE
葆元漫談
文/ 郁欣怡 、圖 / 夏葆元
Chapter One
蕭蕭肅肅
—— 活在當下的“民國畫家”
人的難題不在于你采取什么樣的行為,而在于你想成為何種人。
——威廉. 詹姆斯
問起夏葆元先生近期的創作生活,他說時常會用丙烯寫生,用水彩隨手涂一些風景小品,記錄下現在“80 后、90 后”的年輕人的形象,時光的痕跡爬滿畫頁,記錄下厚厚一沓紙卷。縱觀夏葆元先生的藝術創作生涯,他最為鐘情的還是民國時期的人物題材創作,并對這一題材有著他自己獨到的見解。
沈行工院長
如他的水彩連環畫創作《孫中山倫敦蒙難》和《悲鴻往事錄》,夏葆元的水墨畫法所追求的是歷史氛圍的凝重感和現場感,仿佛是遺存至今的一幀幀老照片,既保留著回溯歷史往昔的模糊情景,又透露著在走過那段歷史瘡痍后,重新審視、回望那些已逝去多年的人和故事所具有的清晰記憶。
預言者
夏葆元之所以能對民國題材描摹的如此入木三分,是因為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民國人。實際上,夏葆元確實生于民國,歷史年代的認同感讓夏葆元與他所畫的民國人物之間產生了印象記憶的共鳴。在他的筆下,歷史人物形象都未見那種空洞的光亮、高大、偉岸;亦無那種端著程式化的骨架、被標簽化的舉止和形象。作者所關注的,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是一個個特定時代情境中面對接踵而來的苦難、事變所應有的常態反應;是一個個被拂去歷史塵埃后還能夠被我們所感知、感動的前輩先驅們。
猶太難民在虹口聚集地
魯迅-《銀毫子》
在這個采訪的午后,一切的事物仿佛都在靜靜、緩緩地向前推移,夏葆元的身上自然流露出的民國知識分子的清冷與謙遜,讓我們很容易就沉浸在了他所營造的那時的語境中。
夏葆元近照
待人隨和又保持著與外界適當的距離感;思維敏捷又堅定地踐行著自己固守的藝術準則。這些優秀的品質加上夏葆元后天的筆耕不綴,使他的繪畫技藝越發精湛,同時也深深影響著他周圍的人。好的繪畫作品各有其精妙之處并相互吸引著,大師間的學習切磋亦然如此,互為影響,就好比他的同窗、同事,如陳逸飛、魏景山、邱瑞敏、陳丹青等都是中國美術界的精英,還有現在活躍在上海美術界的眾多畫家,很多都是他直接或間接的學生,其在上海美術界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作者和夏葆元
Chapter Two
心手相應
——藝術創作一定是由心而發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嘗言:“列舉天才,一生以生存自由為前提,感與所當感,言與所當言,行與所當行,止與所當止,此人生真誠者也。”
一袋干果
烏篷船
夏葆元先生深刻的體會到,藝術家在創作時,只有將過去經歷的凝煉與自己潛意識內的心理沉淀,內化為自己最熱烈柔軟的真情實感時,才能達到心境無礙,筆筆見神的境界。而情感真誠的同時,藝術家對待繪畫的形式語言也要報以最真誠的態度,一件藝術品的形式語言應該是與畫面內容及題材高度契合的狀態,并是由藝術家長期感悟自然而然形成的。所有的繪畫形式譬如抽象因素、構成、怪異變形等理應如此。
太原公主
如此這般,才能如貝多芬《莊嚴彌撒》題簽所言:“來自心靈——回到心靈。”“其實對于長遠的繪畫生命來說,讓自己‘手生’一點,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你一旦畫的爛熟了,難免落俗,這不一定是好事。‘手熟’的狀態下,你的畫面就會僅從執筆的手里流出來,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表達。
賣青團的弄堂
只有介于半生不熟的狀態下去繪畫創作,才能真誠地將自己的真實想法給逼出來!”夏葆元這樣解釋道。大多數藝術家都還停留在手追趕心的層面上,逃不過“眼高手低”的宿命。夏葆元先生卻明白了陌生感、疏離感的重要性,在熟練和陌生之間反復的調整自己,保持自己“心手相應”的最佳狀態。
畢加索猜想-藍色時期
早起的女裁縫-雙聯畫
Chapter Three
以退為進
—美國的藝術蟄伏期
早在20 世紀的70 年代,夏葆元便是上海首屈一指的畫家,從70 年代到80 年代,隨著眾多作品的發表,他的藝術達到了盛年創作的高峰,他的名字也在全國藝術界盡人皆知。然而到了80 年代的后期,夏葆元悄然離滬旅居美國,隨后定居紐約,一去便是十幾年。
夏葆元畫室
在美國的生活是艱辛的,不如原來設想的那樣,夏葆元既要面對生活現實的強大壓力,又要面臨市場的誘惑與文化鴻溝間的格格不入。“假如這是一個商業的市場,我索性不去理會它,保護自己創作上的純粹靈魂。”他用“置身事外”的藝術氣節,保護了自己的藝術理想,優雅不失體面地保護了他畫面中的沉靜與純粹。
桌面游戲-2
這在當時其實完全是與美國主流市場上,亮麗張揚的商業流行元素相悖的。因此,經過藝術的權衡與考量后,夏葆元選擇了做設計師,作為他謀生的手段,這使夏葆元在吸取當時最前沿設計時尚元素之精華的同時,其最純正的藝術理念得以保留下來。
烘山芋
部長與我
自歸國后,夏葆元的藝術之路一點點發生著轉變,眼界提高了、畫面語言也發生了改變,但表現自己的宗旨依然沒有變—表現海派文化、表現上海風貌與那些人們行將遺忘的東西。回國之后,夏葆元的畫風也在潛移默化中一點點地發生著改變,例如他增加了丙烯畫的創作,從新的工具材料上帶來一些新的技能和畫風上的轉變,自然繪畫語言上對于表現他心中永恒的上海風情,更延續了其藝術創作生命的新意與生機。
鏡前
Chapter Four
雅俗共賞
——夏葆元眼中的海派情緣
海派文化是中國近代文化史、藝術史上一個重要的概念,可以說海派包羅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多元交融,這兩個交合點正好碰撞在上海,產生了化學作用,并從清末、民國、一直發酵到今日。在這期間,匯聚到上海的眾多能人志士們共同演繹出了一派特殊的文化現象—“海派文化”,而這種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交融的現象,也成為了中國近代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一條主線,也注定了上海成為一座以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為內核、西方都市生活方式與觀念集中外化表現的大都市。
新娘
對于海派藝術的實質,夏葆元先生一針見血,毫不避諱地表達了自己的體會:“海派就是一種混搭,其實海派精神本就有些俗氣,同上海的市井文化一樣,就是來反應世俗生活的。海派有時可看作褒義,有時亦可當作貶義來理解,但這也是作為一個表現海派藝術的畫者無法逃脫的命運。”
駝色線
海派藝術與城市文化高度結合在一起,它是混搭、是多元審美標準的雜糅、是高度貼近生活并被廣泛運用于實際的藝術流派。如何洋為中用,將海派的立意拔高、將海派的元素表現得入流且洋氣,這是一個值得畫者不斷去探索、去詮釋的永恒命題。這些思考都是需要我們后來的藝術創作者,通過自我的不斷修行去領悟的。
冬天的90后
作為一位用畢生的精力與熱情去雕琢自我海派情結的藝術家,夏葆元先生無論是在風景還是人物題材的表達上,都不遺余力地傾注他最原始本能的情感去打磨。我們能在他的畫面中真切地感受到他對海派藝術付出的真心與韌勁,他在畫風上獨具匠心的個性追求和形式語言上的編排組合,都為這座城市鋪墊下深厚的美學底蘊。
雨后的陽臺
葆元認為海派的特點是追求鮮明的個性創作,既有大俗就能大雅。正如他的畫面中既有上海女性獨有的時尚外貌與典雅氣質,也融合了東西方風格交織的碼頭與街巷……其他的人物主題創作亦然,所有的沖突與不和諧都在夏葆元靜謐又充滿詩意的畫面里握手言和,用最真實的手法,將上海印象最原汁原味地還原到了方寸的畫面上,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境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