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0日晚的《國家寶藏》中,甘肅省博物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觀眾展示了他們收藏的三件國寶——“銅奔馬”、“人頭形器口彩陶瓶”、“驛使圖畫像磚”,其中有兩件于5月16日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啦!
雖然“銅奔馬”沒有亮相,但他的“弟兄”銅車馬出行儀仗卻有幸進京,可以說是驚喜異常。
此外,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國的發祥地出土的國寶青銅器,漢唐軍事駐防古城池駱駝城的壁畫,中國唯一被發掘的絲路驛站“懸泉置”的郵件、漢簡,有著“東方盧浮宮”之稱的莫高窟的經書、塑像……這些上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中的重要文物也有展出。
5月16日至7月21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甘肅省文物局、甘肅省博物館聯合主辦,敦煌研究院協辦的“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展覽以時間為軸,以文化交流為線索, 共展出甘肅省4個省直文博單位、11個市州38個文物收藏單位的精品文物516件(套),其中一級文物322件(套,含國寶7件),二級文物94件(套),三級文物42件(套),差點把甘肅省重量級文物“搬空”。
這是目前為止,甘肅省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珍貴文物占比最高的一次大型展覽。
那么此次“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都展出了哪些重量級文物?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馬家窯文化前期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甘肅省博物館藏
走進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我們期待以久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在今年1月20日播出的《國家寶藏》第二季中,吳磊演繹了這件文物的前世故事,他精心制作了這件彩陶,希望能讓妹妹的靈魂變成天上的星星,這件人像陶甕可能是為了裝斂一位夭折女孩而特制的。
而它的意義也非常不凡,它是仰韶文化早期的人頭雕塑中,最為精彩的一件;大地灣遺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它是唯一一件塑有人像的彩陶瓶,是我國史前時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藝術作品。
此外,陶瓶口不走尋常路地塑成少女頭像,齊耳短發、俏眼、修鼻、小口,瓜子臉,還有時髦的耳洞,這樣的形象放到現在,依然可以稱之為一個時尚美女。怪不得這件作品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而此次“進京”,它也不是全程都在,展期僅20天。
下面,就讓我們在這位“千年美女”的引導下,看看此次展覽的八個單元都展了哪些作品。
第一單元:文明序曲
本單元通過大地灣遺址出土早期旱作農作物粟、黍的炭化標本,早期彩陶以及陶片上的記事符號等,向觀眾呈現距今約8000年至5000年的大地灣文化,揭示其在早期中華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與地位。
黍、粟、油菜子標本 大地灣一期文化 大地灣博物館藏
本單元第一件作品是黍、粟、油菜子等植物種子,旁邊是刀、斧、骨針等用于采集和漁獵的工具,這說明,我們的先民在過著漁獵生活的同時,還兼營采集活動,原始農業也已有了一定規模。
繩紋紅陶圈足碗 大地灣一期文化 甘肅省博物館藏 這個8000年前出現的碗的樣子,和今天我們餐桌上的沒什么不同。
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和使用彩陶最早的區域之一,而秦安縣大地灣文化遺址是我國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大地灣文化彩陶也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彩陶。
寬帶紋三足彩陶缽 大地灣一期文化 甘肅省博物館藏
彩繪符號陶片 大地灣一期文化 甘肅省博物館藏
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缽中,發現畫有彩繪符號和刻劃符號,這些符號都是用最簡單的橫道、豎道或斜線等組成,很可能是我國古代文字的一種原始形態,換句話說,中國文字的起源應該就在這里。
魚紋彩陶盆 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
此外,魚紋作為仰韶文化早期最為常見的彩陶圖案,距今7000——6000年左右,延續時間長達千年之久。早期陶器中的魚紋都很寫實,魚唇向上翹起,張大的嘴中還能看到牙。后來牙的數量逐漸減少,魚頭也開始變長,魚身呈三角形或長方形,而到最后,魚的牙齒、眼睛全部消失。魚紋也由自然界中真實的魚,簡化概括成概念化的魚,并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先民之所以對魚紋如此喜愛,是因為當時他們生活的地方與河近,魚類是他們既熟悉又喜愛的動物。
第二單元:彩陶之冠
從大地灣一期文化之后,“中國彩陶之鄉”甘肅又經歷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沙井文化等階段,形成了獨立的彩陶文化體系和完整的發展史,而甘肅出土的彩陶數量巨大、器型豐富、紋飾精美、工藝精湛,極具藝術性。
其中尤以馬家窯文化彩陶最為聞名,它代表了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高峰,在世界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公認為世界“彩陶之冠”。
紅陶葫蘆形瓶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人頭形彩陶瓶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秦安縣博物館藏
鯢魚紋彩陶瓶 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 甘肅省博物館藏
變體鯢魚紋彩陶瓶 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 甘肅省博物館藏
鯢魚紋是彩陶上流行的紋樣。鯢魚就是娃娃魚,因有類人的特點,被先民當作神物繪制在彩陶上,多以“龍身人頭”的形象出現,這也人們心目中龍的形象。
仰韶文化之后,出現了馬家窯文化,它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常見的紋樣有旋紋、四大圓圈紋、變體神人紋等,這些圖案紋飾大多與先民的自然崇拜有關。
鋸齒旋渦紋彩陶鼓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 蘭州市博物館藏
旋紋看起來像黃河的波浪,這與先民生活在黃河邊有關。鼓是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之一,是原始藝術發展的主要標志。
水波紋圓點紋提梁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 甘肅省博物館藏 提梁設計是為了提水方便。
變體神人紋筒狀單耳陶杯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 甘肅省博物館藏
這個杯子與我們今天使用的馬克杯相似,設計精巧,握感舒適,紋樣流暢,是4000-5000年前古人的日用品。
變體神人紋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 甘肅省博物館藏
神人紋,也有學者稱之為蛙紋,最后演變成幾何紋樣。
彩陶發展的末期,又出現了齊家文化、四壩文化、卡約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年、諾木洪文化、沙井文化彩陶等。
網紋高圈足單耳彩陶罐 齊家文化 甘肅省博物館藏
人形彩陶罐 四壩文化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這件陶罐,與人們通常印象中的彩陶有很大的區別,它塑造成一個男人站立的樣子,這位男子身著短上衣,下著長褲,雙手好象插在褲兜里一樣,形成陶罐的雙耳,最特別的就是他腳上的鞋,看上去完全是一雙現代的高腰靴子,而且腳型巨大。
回紋雙大耳彩陶罐 四壩文化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在陶罐上鑲貼綠松石在彩陶文化中較為罕見。
雙勾紋鉤索紋彩陶罐 辛店文化 甘肅省博物館藏
倒三角紋彩陶壺 沙井文化 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三單元:青銅之路
新石器時代晚期,約5000年前馬家窯遺址就出土了青銅刀,但一直到青銅文化晚期,這一帶還是青銅文化與彩陶文化并行,“這也意味著甘肅境內的青銅文化水平已經落后于同時期的其它地區了。”
馬家窯文化青銅刀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件青銅器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歷史最久遠的青銅器,是“中華大地上的第一把金屬刀”,這件器物表明,早在原始石器晚期,史前居民就已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尖端科學”——青銅冶煉術,由此可以證實,中國是世界上頭幾個開始拋棄石頭,轉而使金屬的國家中的一個。
這件刀之后,齊家文化遺址中,也發現過刀、錐、鑿、匕等小型生產工具,我國青銅時代揭開了序幕。
辛店文化人首形柄銅匕 甘肅省博物館藏
這是我國最早的青銅人像雕刻,為青銅鑄造業的大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壩文化球形石權杖頭 甘肅省博物館藏
石權杖頭為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形態與近東地區的相近,由此可見這種石權杖頭可能是通過絲綢之路傳播而來。
沙井文化鸮首權杖頭 甘肅省博物館藏
鷹是古代西北少數民族崇奉的猛禽,鷹首權杖頭應該是月氏或匈奴人的器物,是部族首領權威的象征。
沙井文化竹節狀銅針筒(標號16)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是月氏或匈奴人用于縫補衣物、動物皮毛的日常生活用品。
“父辛”青銅斝 商代晚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斝為一種貯酒器,此件青銅應為涇伯的戰利品,或西周王室為表彰涇伯軍功的賞賜品。
徙遽[jù]廣僕[pú] 銅盉 西周 甘肅省博物館藏
這件青銅器的蓋內有六字銘文“徙遽廣僕 作父已”。盉是古代的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
“中生父”青銅鞷 西周 寧縣博物館藏
西周貴族中生父為其嫁到井國的長女所作的陪嫁。
阝爰 伯銅提梁卣 西周 甘肅省博物館藏
它奇怪的名字來源于底部和蓋內刻的銘文。在同一件器物上有不同字形的銘文,說明它的蓋和身是不同的人完成的,可能是多人分工合作,也有可能是某一部分遺失了,有人又重新制作補上。卣也是古代的盛酒器,裝的是在祭祀時用的香酒,在盛酒器中非常重要。
第四單元:嬴秦搖籃
本單元講述早期秦人與西戎的交流與融合。其中西戎文化為早期秦文化注入了活力,也加速了早期秦文化趨向穩定與成熟,并最終實現了對華夏的統一,并創建了中國歷史上首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
“秦子”青銅镈鐘 春秋 禮縣博物館藏
大堡子山祭祀樂器坑共出土了3枚青銅镈鐘,此镈是其中最大的一件。鼓部鑄有28字銘文,大意為:秦子鑄造了一套寶貴的龢鐘和三件镈,其音優美動聽,秦子受命在位,長壽萬年無疆。而這套樂器是目前發現時代最早、最完整的一套秦國樂器。
垂鱗紋秦公青銅鼎 春秋 禮縣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此四鼎出土時成組出現,形制、紋飾相同,大小依次遞減,為一組列鼎。在青銅禮器中,鼎是最重要的器種,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征,在祭祀和宴饗的時候以奇數組合,與以偶數組合的列簋配合使用。據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蟠螭紋青銅簋(三件)春秋 禮縣博物館藏
蟠虺紋車型器 春秋 禮縣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是甘肅秦文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該器由盒體和輪軸兩部分組成,又名 “四輪方盒”。蓋面由對開的兩扇小蓋組成,蓋沿四角嵌有四只可以旋轉的小鳥,蓋可開啟。盒體下部有兩對圓輪,輪可行走。這件器物的性質和用途說法多種,主流說法:一說是古代婦女放置首飾的首飾盒;一說為小型玩具;一說為挽車的微型器。目前以最后一說為最多。此器物的出土,為我們直觀具體的提供了春秋中期交通工具制作水平的實物依據。這輛四輪車模型把四輪車的歷史提前了2500多年。
對鳳紋方壺
國家一級文物,與蟠虺紋方壺大小基本相同,形制相似,也是一套兩件,整體造型十分精美。
垂鱗紋秦公銅鼎 春秋 甘肅省博物館藏
造型上這件器物并沒有特別的地方,但卻是難得的青銅器珍品,主要就在于銅鼎腹內鏨刻著六字銘文:“秦公作鑄用鼎”。秦公銅鼎是迄今所知時代最早、器主身份明確的秦國青銅器。
秦人金飾片 春秋 甘肅省博物館藏 多用于裝飾青銅器,有祭祀的意義。
銅詔版 秦始皇二十六年 鎮原縣博物館藏
秦王統一六國后,著手統一文字、法律、貨幣及度量衡等問題,統一度量衡,需要廢除六國故地大量的度量衡器,新鑄造度量衡顯然無法滿足需要,于是官府在檢定的度量衡上鑲嵌銅版詔書,以加速統一度量衡的進程。此銅詔版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法令得以實施的直接證物。
蟠虺紋扁圓青銅盉 春秋 禮縣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全器飾各類動物共計三十二只,有圓雕,有浮雕,有鏤空,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充分展現了春秋時期青銅器華麗瑰異的紋飾風格。
第五單元:千里走廊
本單元介紹漢武帝時期河西歸漢后,漢廷對河西走廊的開發與經營。
彩繪木軺[yáo]車 西漢 甘肅省博物館藏
軺車是古代的輕便交通工具。專供上層貴族、相、侯或者帝王乘坐。這件軺車是目前發現最大的漢代木雕作品。整輛車由輿車、傘蓋、御奴和馬組成。車的左邊是為官吏專設的坐墊,右邊一位御車奴正在架車,說明了漢代森嚴的宗法制度。根據這輛馬車的樣式,是俸祿六百石至千石的官吏乘坐的。
《儀禮》簡 漢代 甘肅省博物館藏
《儀禮》簡共出土469枚,是完整的書冊,西漢經書的樣本,《儀禮》的最古寫本,在版本校勘上有很高的價值,且書寫工整秀麗,是漢代墨寫隸書的珍品,有“天下第一漢簡”之稱。
“白馬作”毛筆 漢代 甘肅省博物館藏
漢代毛筆的代表作。筆桿是竹子做的,中空,精細勻正。筆桿中下部刻有“白馬作”三字,“白馬”是制作工匠的名字。它適合在簡牘上書寫,筆桿后端尖頭削細,還方便插入發髻。長度約合漢尺一尺,與《論衡》中記載的“一尺之筆”相吻合。
《相利善簡》西漢 甘肅省簡牘博物館藏 此簡是一部漢代鑒別刀劍優劣的寶典。
醫方簡 西漢甘肅省博物館藏 漢代醫治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的醫方,其中針炙剌療等方法也有記錄。
《建武三年侯粟君責寇恩事》簡 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 甘肅簡牘博物館藏
此簡是東漢初年的一份法律文書檔案,完整地反映了民事糾紛從訴訟、審訊和結案的整個司法程序,被認為是東漢時期西北地區基層法律訴訟的活態樣本,也反映了漢代國家法律在西北邊塞的施行。
在移民屯墾實邊的舉措下,河西地區農業得到了較大發展,逐漸形成“農牧并序”的發展格局。西晉“永嘉之亂”后隨著大量中原民眾的遷入,他們帶來“二牛抬杠”、大型鐵犁鏵等先進農耕技術與工具,促進了河西走廊農業的發展。敦煌、嘉峪關、酒泉和張掖高臺等地魏晉墓出土的壁畫磚上描繪的牛耕圖、播種圖、揚場圖等正是對河西走廊農業發展的真實寫照。
彩繪播種圖壁畫磚 魏晉 酒泉市肅州區博物館藏 描繪一男子正往地里播撒種子的場景。
彩繪耕地圖壁畫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藏 圖繪二牛駕直轅犁(俗稱“二牛抬杠”),一男子右手扶犁,左手執鞭驅趕二牛耕地的情景。“與前面壁畫的一牛抬杠相呼應,展現中原人遷入后所帶來的先進農耕技術對農業的影響。”
彩繪塢堡射鳥圖壁畫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藏
勞作之余,魏晉人的生活也十分浪漫。關于“住”,“塢堡射鳥圖”中繪有兩層建筑的塢堡,這時當時地方豪族居住的地方,而平常百姓也大都是獨門獨戶,只不過住的是簡易土坯房。此外,對于游牧民族的氈帳,漢族人也能接受。
彩繪“臥具”圖壁畫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藏 畫面以墨線勾勒出床的形狀,床上還能看到床墊、褥子等臥具。
彩繪帳居圖壁畫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藏 展現了墓主人身前帳居的情景。
木斗帳模型 東漢 高臺縣博物館藏
漢民族墓主人隨葬品,與游牧民族的氈帳相似,說明當時河西走廊的漢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
彩繪宴樂圖壁畫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藏
再看他們怎么吃。“筵宴圖”中,九位男子正圍坐宴飲,其中一位侍者手拿一串烤肉串作遞送狀,旁邊還有一人彈阮奏樂助興,可見他們的吃也很講排場。值得一提的是,漢魏畫像磚上烤肉串的鐵爐形狀和今天街頭常見的一模一樣。
彩繪廚房人物圖壁畫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藏 描繪墓主人家廚房一角,一女子在廚房忙碌的景象。
彩繪宰羊圖壁畫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藏 圖繪一男子執刀宰羊的情景。
彩繪貴婦宴享圖壁畫磚 魏晉 甘肅省博物館藏 圖繪五個女子宴飲的場景。
彩繪切肉圖壁畫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藏 圖繪兩個廚師在長幾上一同切肉的情景。
彩繪烹肉圖壁畫磚 魏晉 甘肅省博物館藏 圖繪兩個廚師煮肉的情景。
彩繪木牛輜車 東漢 高臺縣博物館藏
彩繪車馬出行圖壁畫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藏
關于行,“彩繪木牛輜車” 雖是隨葬品,但與真車毫無二致,尤其車門和車輪的工藝高超,令人嘆服。“車馬出行圖”繪有一人拉韁揚鞭駕馭馬車出行,馬車為雙輪雙轅式,與近現代河西的大轱轆車相似。
彩繪對座品茗圖壁畫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藏 圖繪生活中閑暇時友人相約品茗的情景。
關于“玩樂”,閑暇之余,魏晉人可以彈彈琴,下下棋,喝喝茶,做件新衣服,邀三五友人外出游玩或射獵……大概是中原西遷漢人把世家生活的那些情趣也移植到了西北。“六博圖”畫的是相對而坐的兩個人,中間放有棋子,正在進行游戲。
銅獬豸 魏晉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藏 獬豸,又名鎮墓獸、公平獸,是法律訴訟時公正執法的標志。現在這一形象也常出現在執法公堂或執法者的衣帽上,象征法律訴訟的公正。
第六單元:絲路交響
張騫“鑿空”西域后,絲綢之路成為使者、商旅往來的要道,使各國珍寶、東西文明在這里交流融合。為了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確保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統治,歷代王朝都很重視對甘肅“絲路孔道”的維護,“郵傳制度”就是其一。
根據出土漢簡顯示,從長安到敦煌的一千七百多公里路上,大漢官方共設置了80來個驛站,它們的主要功能,是供絲路上往來的使者們歇腳和補充物資,相當于大漢朝的官方招待所。
“懸泉置”是唯一被發掘的絲路驛站,此次展覽展出了大量“懸泉置”遺址文物。
左一:出入關刾 西漢 敦煌市博物館藏 記錄了某官的妻子出入玉門關的文書。
左二:肩水金關簽牌 東漢 甘肅省簡牘博物館藏 “簽牌”是向前往其它郡縣的人發放的一種通行證。
左三:“居延都尉府”封檢 西漢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檢是古代文書包裝的標識,功能相當于今天的信封,封檢即郵件封匣。
左四:甲渠候官檢 西漢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這兩件文物有助于我們了解漢代公文和郵傳制度。
《驛使圖》畫像磚 魏晉 甘肅省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中國的郵政標志。畫中用寫實手法表現了一位信使穩坐馬背,手舉棨傳文書,奔馬疾馳的場景,反襯出驛馬速度的快捷與信使業務的熟練。其中棨傳是驛使通過關門哨卡的憑證,飛馳中手持擎示,是為通關驗符節省時間;此外,驛使臉上五官清晰,卻獨獨缺少了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驛傳的保密性。《驛使圖》被認為是中國發現最早的古代郵驛的形象資料,也表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郵驛的國家之一。
左:烏孫使者傳食與傳馬簡 西漢 甘肅省簡牘博物館藏
右:馬匹傳食詔書簡 西漢 甘肅省簡牘博物館藏
說到驛站,就有迎來送往,史上鼎鼎人名的烏孫公主也曾是懸泉置的貴賓。《烏孫使者傳食與傳馬簡》,記錄了懸泉置接待烏孫使者時所支出的糧食和馬匹情況。《烏孫貴人傳舍簡》是解憂公主回長安途中,漢廷下詔要求沿途驛站提供食宿和車輛。
左:大月氏使者等傳車簡 西漢 甘肅省簡牘博物館藏
右:大月氏使者等傳食簡 西漢甘肅省簡牘博物館藏
還有招待來客,上面的兩個簡記載的是御史大夫給懸泉置開具的一封傳信,要求驛站為使者提供食宿和車輛。
驛站要負責傳遞詔書公文和軍情急報,就得有馬。馬如此重要,飼養當然不能疏忽。《馬匹傳食詔書簡》是皇帝下達增加各類馬匹所食飼料的詔書,由此可見懸泉置在國家郵傳系統中的重要性,也說明當時信息傳遞的通暢和有效。
馬的吃飯問題解決了,人呢?公務員出差,一天飯補能有多少錢?《懸泉置元康五年正月過長羅侯費用簿》,列舉了公務員出差的食單,主食有粟、羹,副食有牛、羊、雞、魚或醬,飲料主要是酒,種類多達十種以上。
懸泉墨書紙 西漢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肩水金關紙 西漢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除了簡牘,懸泉置遺址還出土了9張帶文字的漢紙,“肩水金關紙”是中國現存早期紙張的標本,將中國書寫用紙的歷史大大提前,比東漢蔡倫改造的書寫紙早了—個世紀。此次展出的《懸泉墨書紙》,是一封1700年前的信。
絲綢是漢唐絲綢之路貿易中最名貴最重要的商品,是西域各國王公貴族享用的奢侈品。在商人將絲綢轉銷西方時,也帶來了各國珍貴的物品,如金銀器、玻璃等。而散落在甘肅大地的波斯、羅馬等國的金銀幣鉛餅等國際貨幣,無不說明絲綢之路上貿易的繁盛。
上:鳥紋鎏金銅梳 唐 甘肅省博物館藏 銅梳上的模壓紋飾制作技藝可能受到西方模壓技術的影響。
下:鎏金銀騎射狩獵紋銅葉鉓(2件)唐 甘肅省博物館藏 受胡人影響,狩獵亦成為唐代王公貴族喜愛的活動之一,這件銅牌明顯受到西亞風格的影響。
海馬瑞獸鳳鳥葡萄紋銅鏡 唐 泰安縣博物館藏 這是唐時期流行的主要鏡類,是唐代銅鏡的珍品。
連珠紋扁壺 隋 甘肅省博物館藏 扁壺上的紋飾常出現在波斯地毯和壁畫、花瓶上,由此可見中西文化的融合。
鑲綠松石金壺 唐 肅南民族博物館藏 此壺與俄羅斯、中國內蒙出土的兩件金壺工藝十分相似,具有明顯的粟特金銀器風格。
甘肅境內也出土了大量絲綢制品,既有中國風格,又具有一些明顯的西方特色,反映了異域文化對中原絲綢制品的影響。同時,河西走廊出土的魏晉墓室畫像磚上也有采桑、絲束等圖像證明當時人們也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產自甘肅的絲織品亦通過被稱為“沙漠之舟”的駝隊轉銷西方。
織錦繡絹針黹盒 漢代 甘肅省博物館藏
這個針黹盒,內胎用葦制作而成,外面包以絹、錦等織物,內裝有紡線錠、纏線板、線軸等,均是漢代珍貴的紡織工具。
貴霜金幣 貴霜王國 甘肅省博物館藏
波斯陴魯斯王銀幣 約公元5-6世紀 張掖市博物館藏
希臘文鉛餅 約公元1世紀 靈臺縣博物館藏
西漢當時為東方大國,為了增強對西域各國的貿易交流,漢武帝把其它國家的文字刻在貨幣上。
彩繪絲束圖壁畫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藏
圖上繪制了四串絲束,與中原地區常見的生絲存放方式一致。絲綢是人們最為珍貴的財富,擁有絲綢的多寡,便是擁有有財富的多寡。四串絲束充滿整個畫面。
彩繪仕女開箱圖壁畫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藏 磚上繪有一侍女從箱中拿取衣物的情景。
彩繪“采帛”、“木幾”圖壁畫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藏 圖中描繪的是一個幾案上堆滿彩色束帛的情景。
彩繪“會繢”圖壁畫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藏 表現的是整整一大廂子絲綢,這幾幅壁畫意在展現墓主人生前的富足生活。
彩繪采桑圖壁畫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藏 圖中繪制了兩名女子采桑葉的情景,由此可見河西走廊的種桑養蠶和制絲業已有一定規模。
銅車馬出行儀仗俑 東漢 甘肅省博物館藏
由38匹銅馬、1頭銅牛、一輛斧車、4輛軺車、3輛輦車、2輛小車、3輛大車、1輛牛車、17個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個奴婢俑組成。這是迄今發現數量最多的東漢車馬儀仗銅俑,氣勢宏大,鑄造精湛,顯示出漢代群體銅雕的杰出成就。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外國人”(胡人)來華,“胡風”也逐漸影響和改變唐人的思想與生活。
模印胡商牽駝畫像磚 唐 山丹縣博物館藏
圖像展現的是唐代西域商人在絲綢之路上奔波的景象,駱駝北上的貨物袋子呈圓形,里面可能裝載著絲綢等珍貴商品。
唐天寶某年王修智賣胡奴契 唐 敦煌研究院藏
彩繪胡人俑 唐開元十八年 慶城縣博物館藏 這是唐代游擊將軍家里蓄養的胡人,反映了當時胡人的生業形態。
三彩胡人牽駝俑 唐 甘肅省博物館藏 生動再現了絲綢之路上的胡商形象。
漢通西域,漢王朝從西域獲得了大量的良馬,政府也設置有牧師苑,專門改良馬匹,為漢廷培育軍用馬匹。甘肅也出土了大量與馬相關的文物。
彩繪木馬 西漢 甘肅省博物館藏 這件木馬就是按照良馬的形象雕刻的。
迎天馬簡 漢 甘肅省簡牘博物館藏
此簡為漢昭帝平元年派使者到敦煌迎大宛“天馬”的記錄,“天馬”即“大宛汗血馬”。
彩繪天馬圖壁畫磚 西晉 敦煌市博物館藏
第八單元:佛陀之路
甘肅地處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東段,是從西域到中原的“咽喉”與“門戶”,作為佛教從西域向內陸傳播的必經之地,佛教東傳,在敦煌至秦州的沿線上,佛教石窟星羅棋布,形成了一條佛陀之路。“這一部分主要向觀眾介紹了漢魏晉唐時期佛教東傳過程中在甘肅地區形成的不同面貌。”
西漢末東漢初懸泉浮屠簡
一般來說,僧侶和商人是不可分割的伙伴,但從出土漢簡來看,隊伍中并沒有僧人相隨,直至“懸泉浮屠簡”的出土,不僅印證了早期佛教傳入的跡象,而且反映公元1世紀西漢末年很可能就有僧侶進入到敦煌民間。
高善穆石造像塔 北涼
此塔是黑色砂頁巖質,整體呈圓錐形,由塔頂、塔身、基座組成,基座已失,是現已發現的中國模仿印度傅博塔的最早實例。此外,塔頂上的“七星”和塔基的“八卦”符號,顯示了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互動與交融。
石雕佛傳故事碑 北魏
“石雕佛傳故事碑”屬于中國古代的“造像碑”,此碑分三段,以連環畫形式表現了佛祖釋迦牟尼前世、今世和未來三世的12個故事,被視為“連環畫的始祖”。
彩繪影塑供養菩薩像(兩件)北魏
這組菩薩像高均為立姿,束發帶冠,面容修長,體態端莊,具有魏晉時期典型的“秀骨清像”之風,揭示了佛教東傳過程中文化融合的趨勢。
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王令猥石造像碑
通高113厘來,分碑額、碑身、底座三部分,四面開窟造像。此碑上承北魏“秀骨清像”風格,下啟隋唐豐滿圓潤的藝術風格,為北周紀年造像碑中的上乘之作。
王文超石造像碑 北周 秦安縣出土 碑高96厘米,寬43厘米,厚12厘米
此碑四面皆有雕刻,碑兩面及左右側刻有發愿文,并有供養人王文超及家人二十多人的題名。這些造像題記不僅為研究當時的歷史、民族風俗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依據,也是難得的書法史料。其書法兼有漢隸、魏碑筆意,字體剛健、秀美,堪稱書法珍品。
石雕弟子像 唐代 炳靈寺石窟出土
石雕為一年少弟子像,面部表情生動,表達了唐代雕刻藝術“以形寫神” 的審美意趣,以及佛教藝術進一步融于社會世俗生活的發展態勢。
石觀音菩薩立像 隋代 秦安縣城出土
頭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飾阿彌陀佛像,以示觀音將來繼承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這種單體的觀音造像在北周至隋代時期,成為中國佛教雕塑的一大特色,是件難得的佛教藝術珍品。
開元十三年許愿絹幡
幡是佛教供養品,是供養人對特定菩薩的許愿畫。一般由三角形幡頭和自由飛舞的長方形飄帶組成,飄帶尾部或墜有重物。這些旌幡上的繪畫常為人們想象中的形象:有一些繪制本生故事畫,另一些則描繪單尊佛像。此次展出的許愿絹幡,應該是一位康姓女供養人或康國人為家人祈愿康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