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8 年,貝尼尼出生于意大利。此時距另一位意大利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的去世,已經過去 34 年。而歐洲也逐漸從文藝復興時代,邁向了巴洛克時代。
貝尼尼(1598 - 1680)可以算的上是一位少年天才,藝術生涯更是順風順水。他在繪畫、音樂、編劇和建筑等眾多藝術領域均有建樹,但尤以雕塑藝術中的成就最高,堪稱是“巴洛克時期的米開朗基羅”。
不過,與米開朗基羅善于表現“永恒”主題所不同的是,貝尼尼更喜歡表現“瞬間”。這個該怎么理解呢?我們先來看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大衛》。
這尊作品體現著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追求恒久的狀態。米開朗基羅選取了大衛投石的緊張時刻,此時的大衛正充滿自信地站立著,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著遠方,充滿了肌肉線條的硬朗之美。
再來看貝尼尼創造的這尊《大衛》雕像,就與米開朗基羅的完全不同。這尊雕塑描繪的是少年大衛,彎下腰開始戰斗的姿勢。
他的頭部、腳和手臂形成的連線,正好構成了一個斜著的十字形,支撐住了整尊雕塑。這種非常不穩定的斜對角構圖,充滿了動感和戲劇沖突,仿佛下一秒大衛就會將手中的石塊投擲出去,十分具有張力。
而貝尼尼最經典的雕塑作品,還要屬這件《圣特蕾莎的狂喜》。這件作品由躺著的修女與手拿長矛的天使組合而成,展現出即將進入天堂的修女,與天使相遇的瞬間。整尊雕塑極富動感,給人以豐富的想象。
雕塑中有幾個細節,十分值得玩味。首先是修女的表情,她頭向后揚,雙唇微微張開,雙眼在睜閉之間迷離。這樣的神情,表現的其實是女性在性高潮之后的神態。
或者你也可以觀察天使手上的金箭。他所指向的角度,并不是圣特蕾莎的胸口,而是她的下身。
更值得注意的,是修女身上的衣服褶皺,有一種向上漂浮的感覺,這其實是暗示我們,修女正處于一種失重的狀態。
而所有這一切,都以堅硬的大理石為表現材質,可見貝尼尼雕塑功力之深厚。
說到這里,就要提到貝尼尼作品的第二個特點:善于用堅硬去表達柔軟。比如,在他的另一件代表作《誘拐佩爾塞福涅》中,貝尼尼描繪了冥王雙臂環繞美貌的少女,想要劫走她的瞬間。
在刻畫少女吹彈可破的肌膚時,貝尼尼讓冥王的手指,陷進了少女的肌膚,表現出了少女身體的柔軟,這也成為整尊雕像的點睛之筆。
而在另一尊雕像《面紗》中,貝尼尼更是將女子帶著面紗的形象,刻畫得極為逼真。尤其是那一層柔軟的紗,更是惟妙惟肖。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最后,給您推薦由 BBC 出品的一部經典紀錄片《藝術的力量》。一共 8 集,包含的 8 位藝術家:貝尼尼、卡拉瓦喬、倫勃朗、大衛、梵高、畢加索、羅斯科、透納都在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