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549字 9圖
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
在詩人李白的筆下,古代蜀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讓古代四川一直給人留下了閉塞印象。
隨著近年不斷的考古發掘,無數出土文物已經證明-—遙遠的古蜀人,在幾千年前就與華夏大地、甚至亞洲其它地區進行著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2001年,金沙遺址出土了一件十節玉琮。它帶有典型的良渚文化烙印,制作于良渚晚期,但是卻在它被打造出來之后的一千多年里,輾轉流離,來到了遙遠的金沙。正如這件玉琮相通的中孔象征著溝通天地一樣,玉琮從長江下游來到長江上游,同樣證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古蜀人與外界交流之緊密,遠遠超出今人想象。
玉,溫潤柔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社會,玉既是財富、權力、地位的象征,又是溝通神靈、祖先的媒介和法物。在古蜀地區,人們也用玉來進行祭祀、朝貢等,金沙遺址目前已出土了2000余件玉器,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玉器最多的遺址之一。而這件十節玉琮無論造型還是玉質,都體現出與金沙兩千多件玉器卓然不同的特征。
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介紹,琮,從遠古產生時起,就是祭天禮地的法器。關于玉琮的用途,在記載商周祭祀活動的《周禮·春官·大宗伯》一書中寫道:'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最早在約5000年前流行于浙江、江蘇等環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中出現。
專家們發現,良渚的玉琮主要出土于祭祀場所和高等級的墓葬,其造型外方內圓,象征天圓地方;在轉角還微雕了細如發絲的紋飾。
這些紋飾經過研究,發現是一個繁復的神面形象,代表了良渚人的神。這個神青面獠牙、有旋轉的眼睛和各種裝飾……這種符號,在距今約5000年到4200年間一直盛行。
在距今4200年左右,良渚文化消失了。不過,中國的很多地方出現了與良渚文化相似的器物。金沙出土的十節玉琮,造型、花紋、材料等特征,同樣也讓專家直接想到了良渚的玉琮。
這件出現在金沙的玉琮共有十節,高22.2厘米。
玉琮呈翠綠色,質地晶瑩剔透,表面打磨平滑光潤,器物制作十分規整,整器內外拋光。在博物館展廳燈光下,散發出溫潤的光澤。
湊近了看,玉琮每一節的轉彎處,可以看到神面紋的裝飾,與良渚出土的玉琮裝飾一模一樣。
最珍貴的是,這件玉琮其中一個轉角的正中,還雕刻了一個人形符號:人是獸首、戴著長長的冠飾。雙手平舉、長袖飄逸、袖上還有羽毛形裝飾。雙腳叉開,仿佛正在舞蹈。專家表示,這可能就是當時祭祀場面的再現,而這個人的身份或者是氏族的祖先神,或者是帶領氏族成員祈福或驅邪的大巫師。
王方說,這個符號,過去在良渚文化的其它器物中也有相似的圖案,然而在古蜀出土的玉器中,卻是首次發現。把這件玉琮和金沙出土的所有玉器放在一起,發現它加工的紋飾、造型的特點和玉質,都不是金沙自身的。
成都地鐵7號線的金沙元素,玉琮柱子
王方說,金沙出土的玉器主要材質應該來自汶川的龍溪玉,內部多為白、灰、淺黃色。但這件玉琮比金沙的玉器密度和硬度都高,而且顏色也和上海、蘇州等地區出土的良渚玉器一樣,呈現青綠色。
'從種種跡象來看,這件十節玉琮不是金沙的作品。'王方說,在良渚文化早期,它的玉琮較矮,并不分節;在晚期的時候,玉琮才出現了分節,最高的可以達到40多節,'所以,這件玉琮,應該是良渚文化中距今4500年前后的作品。'此后,可能是因為戰爭,也可能是因為人群和遷徙,或者是通過婚姻等原因來到了蜀地。
在跨越1000多年的時空,這件玉琮的紋飾已經磨得比較模糊,并且能看到油浸等污穢的痕跡。在距今3000年左右,玉琮到了古蜀王手上,也成了他的寶貝。在一次盛大的祭祀中,玉琮被埋在了地下,獻給了神靈。直到三千年后,世人才再一次目睹到了它令人眩目的美麗。
來源:川報觀察記者 吳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