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官方公布了《2021年度全國旅行社統計調查報告》,根據這個全國“審核完成率為90.25%”的數據,過去的一年國內旅行社行業佳績喜人。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國旅行社總數為42432家(按2021年第四季度旅行社數量計算),比2020年增長4.30%。”
“2021年度全國旅行社營業收入1857.16億元,營業成本1769.04億元,營業利潤-55.34億元,利潤總額-53.44億元,本年應交稅金總額22.47億元,旅游業務營業收入1467.48億元,旅游業務營業利潤-3.00億元。”
但遺憾的是,景鑒智庫得到的行業數據與官方喜報完全背道而馳,讓我們用實錘數據看看在疫情打擊下,旅行社行業的真實慘狀。
一、說說收入問題
我們先捏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行業龍頭在疫情前后的實際經營數據,可以反映出旅行社行業的基本面,以及疫情后兩年影響程度。
這些代表性旅行社包括了最大的幾家“國字號”全國性旅行社:中旅旅行(包括港中旅、中旅、國旅、招商國旅等旅行社)、中青旅旅行社、中國康輝旅行社等;也包括了出境游頭部企業:眾信旅游、凱撒旅業的旅行社業務;還有部分較大的區域性旅行社:如神舟國旅、廣之旅旅行社、陜西中旅、陜西海外、云南世博等。這些旅行社的市場占有率接近構成旅行社行業的創收主體。
這些代表性旅行社部分歸屬于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企業,其收入數據均來自經審計的公司財報,數據精準翔實,具有相當可信度。注意:為客觀反映旅行社行業,故這些數據僅為旅行社旅游業務數據,即國內游、出境游、入境游和相關的渠道批發收入,不包括這些企業所涉及的景區運營、旅游營銷、商務會獎、航旅配餐等其他業務收入。
由上表可見,以2019年作為疫情前市場正常狀態的節點,全國主要旅行社中,2019年,中國旅游集團旗下的中旅旅行(含港中旅、中旅、國旅、招商國旅等旅行社)總收入195.36億元;中青旅控股旗下的中青旅旅行社總收入47.18億元;首旅集團旗下的中國康輝、神舟國旅總收入110.39億元;眾信旅游的旅行社業務總收入115.85億元;凱撒旅業的旅行社業務總收入40.07億元;嶺南控股旗下的廣之旅旅行社總收入69.04億元;陜旅集團旗下的山西中旅、陜西海外總收入為18.30億元;云南世博集團旗下的9家旅行社總收入為13.32億元。這些在全國和地方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旅行社2019年全年共計實現收入609.51億元,為正處常態下的行業表現。
對比文旅部《2019年全國旅行社統計調查報告》,2019年全國旅行社旅游業務營業收入為5165.72億元,上述609.51億元總收入僅占比11.80%。(見下表)
(官方全國旅行社經營數據,景鑒智庫根據文旅部公布的2019-2021年《全國旅行社統計調查報告》制圖)
疫情爆發后,2020年,中旅旅行總收入39.91億元;中青旅旅行社總收入5.96億元;中國康輝、神舟國旅總收入22.05億元;眾信旅游的旅行社業務總收入12.47億元;凱撒旅業的旅行社業務總收入7.72億元;廣之旅旅行社總收入11.89億元;山西中旅、陜西海外總收入為9.40億元;云南世博集團下9家旅行社總收入為4.83億元。以上旅行社2020年全年營收共計 114.24億元,行業收入遭遇銳減,同比下跌81.26%。
對比文旅部《2020年全國旅行社統計調查報告》,2020年全國旅行社旅游業務營業收入為1374.56億元,上述114.24億元總收入占比下跌到8.31%。
2021年,景鑒智庫顯示,除去暫未披露具體數據的陜旅集團,中旅旅行總收入38.55億元;中青旅旅行社總收入5.04億元;中國康輝、神舟國旅總收入16.19億元;眾信旅游的旅行社業務總收入2.50億元;凱撒旅業的旅行社業務總收入2.10億元;廣之旅旅行社總收入7.35億元;云南世博集團下9家旅行社總收入為2.19億元。以上旅行社2021年全年營收共計73.83億元,市場相比2020年進一步萎縮。
對比文旅部《2021年全國旅行社統計調查報告》,2021年全國旅行社旅游業務營業收入為1467.48億元,上述80.20億元總收入占比進一步下跌到5.03%。
那么又有一個問題來了,按照一般商業邏輯,在行業劇烈下行時,類似港中旅、中旅、國旅、中青旅、中國康輝等“國字號”旅行社理應家大業大,且有集團其他業務板塊的利潤貼補,承受能力更強,市場占有率會提升;而民營旅行社和“小魚小蝦”的資金流問題突顯,會快速衰敗、破產,市場占有率會進一步縮小。
所以,看這些代表性旅行社的總收入占比,從2019年的11.80%,到2020年的8.31%,再到2021年的5.03%。要么市場邏輯被顛覆了,要么就是《報告》的編制者吹牛注水功力年年水漲船高,又上一層樓。其實2019年這些代表性旅行社僅有11.80%的市場占比,就已經挺扯了。
二、說說利潤問題
接下來看利潤,《報告》聲稱全國旅行社旅游業務營業利潤-3.00億元,但在另一“平行時空”的現實世界中,僅一家央企的虧損就遠遠超出了這個數。
比如“天字第一號”的中國旅游集團旗下的中旅旅行(含港中旅、中旅、國旅、招商國旅等旅行社),2020年凈利潤(虧損)-7.87億元,2021年凈利潤(虧損)-7.32億元。(見下表)
而疫情前的出境游巨頭眾信旅游(002707)和凱撒旅業(000796),2021年的凈利潤(虧損)分別為-5.35億元和-7.25億元。
在這樣慘烈的虧損之下,除了國字號和上市企業尚能勉強支撐外,有多少中小型旅行社會倒閉?又有多少旅行社從業人員會失業?旅行社數量怎么可能如《報告》所說“比2020年增長4.30%”?!
結語
筆者曾經多次撰文表示,旅游數據應反映行業真實現狀,即使是慘烈、負面的現狀,作為國家制定相應政策,扶持企業渡過難關的數據依據。如果旅游業受創不重,甚至還能逆勢增長,那何必要政策扶持呢?
詳見:
《景鑒時評:禍害行業的旅游數據,要之何用?評一季度旅游數據》
《景鑒研究 No.40:穿透數據迷霧,首份旅游產業宏觀研究》
但目前來看,水分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毫無節制的灌水了。或許他們已經不在乎杜撰的數據是否有人相信,也不在乎這些“成果”是否會成為行業笑談。
但我相信,行業經濟的健康發展,依然需要真實的聲音、真實的數據。也希望在專業領域,更多幫助到業內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