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鹿王本生》:莫高窟257窟壁畫,創作于北魏。是敦煌壁畫同類題材中保存最完整、最完美的連環畫和
最具代表性的壁畫之一。圖中的各個情節,構圖、色彩的處理都被巧妙地運用,增強了這個以善惡果報為主題的表達,鹿被自然表現出一種富有人格化的神態。
《北涼·供養菩薩》:出自莫高窟272窟,圖中的菩薩或手捧蓮衣供養,或因聽法而手舞足蹈,或因析義而交頭
接耳,或陷入沉思。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北魏·天宮伎樂》:出自莫高窟345窟。佛教把樂舞形象放在各種經變的重要位置上,作為“禮贊佛陀”、“莊嚴凈土”的象征。
《北魏·飛天》:出自莫高窟260窟。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志,敦煌地區大量的石窟中都繪有眾多的飛天形象。
在佛教說法里,飛天是乾闥婆和緊羅那的化身,即天歌神、天樂神,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敦煌壁畫飛天的特征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飛翔。北魏時期的飛天形象雖然還保留著西域飛天的特點,但已發生了變化,逐漸向敦煌飛天轉變。如圖中的飛天,身材修長,衣裙飄曳,勢如飛鶴,鮮花飄香,姿勢優美,動感特強。
《北魏·薩陲太子本生》:莫高窟254窟,是莫高窟早期壁畫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繪佛的前身薩陲那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連續性的故事被巧妙的安排在一個畫面上,構思精巧,布局緊湊,造型生動,色彩厚重,具有強烈的悲劇氣氛。除用線條外,還用色彩表現人物的形體和明暗,增加了真實感。用暗褐、青、綠等色,賦予畫面以陰暗凄厲的氣氛。
《北周·建塔》:取材于296窟北坡的“福田經變”。這是莫高窟同類經變的第一幅,郵票選其中砌造佛塔的畫
《北周·農耕》:取材于296窟頂部連環畫“善事太子入海取寶珠本生”的佛教故事。郵票圖案取其中農夫耕地
的畫面,壁畫反差強烈,色調明快。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辛勤耕作的真實面貌。
《西魏·狩獵》:取材于249窟頂部北披“帝釋天”壁畫的下部。圖中描繪游牧民族追逐獵物的情景,充滿動感
的構圖,產生磅礴的氣勢。用筆奔放有力,勾勒逼真流暢,使得人物和動物栩栩如生,似乎就要躍出畫面。
《西魏·野豬》:選自249窟頂部北披“狩獵圖”局部。圖中一只母豬領著一群小豬正在倉皇逃跑,雖然沒有顯
示獵人的蹤跡,卻刻體會到情況緊急的剎那一刻。筆畫簡練,形象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