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所言皆藥石立意盡慈悲隨著各種中醫醫館的層出不窮,各類中醫養生書籍的暢銷熱賣,各電視臺養生節目培養出的大批忠粉們的擁躉,中醫忽然火了。
中國周刊記者 宋梅
沉寂多年的中醫越來越熱了。不僅中醫醫館風生水起,更有很多普通人紛紛報班學醫或是自學。
一個開網店賣小飾品的姑娘,在一個針灸培訓中心學了兩年多,便開始給朋友扎針、艾灸。最讓她得意的是,她把患糖尿病多年的老媽的血糖控制得非常好。
一個玩攝影的老哥關掉日漸蕭條的工作室,閉門苦讀《靈樞》,潛心研究刺血療法,居然一舉治好了妻子的帶狀皰疹。
廣東某地一位公務員,利用業余時間,刻苦發奮自學中醫,僅用半年時間便讀完了中醫學院研究生的全部課程,如今已頗有名氣,竟有求醫者從四面八方趕來。
面對這股熱潮,很多中醫擔心,這些自學者多不具備行醫資格,隱患重重,但仍擋不住更多的中醫發燒友走上這條路。
市場上,各類中醫養生書籍暢銷熱賣,各電視臺的養生節目培養了一大批忠誠的中老年擁躉。他們不但每日追看,有的甚至認真記筆記,并在日常生活中逐一踐行。
就連周杰倫高歌一曲《本草綱目》,也瞬時讓幾味中藥材深入人心。
中醫的魅力在哪里?也許,從幾位中醫身上,我們能夠找到答案。
劉釗:我要記錄我的失敗
小中醫劉釗最近有點煩,因為最近老有人跟他提漲價的事。朋友、同行、領導,正式或非正式地希望他能漲點價,或提高掛號費,或多開點藥。
2007年,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后在附屬醫院工作了三年的劉釗,成為當時同仁堂最年輕的坐堂醫生。七年之后,他仍然在同級別醫生中保持著他的年輕紀錄,也保持著掛號費最便宜、開藥最低廉的紀錄。
他說:“一個醫生,如果因為行醫而變成了有錢人,我認為是一件非常不值得夸耀的事情。”所以,盡管領導多次找他談話,他總以各種理由搪塞過去,就是不給診療費漲價。
在中國人的思維定勢里,醫生越老,身價越高。于中醫來說,更是如此。所以,中醫的形象多定格于白眉白須、鶴發童顏的老者。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劉釗,烏發黑須,發型時尚,很酷,卻也讓人擔心,作為中醫,貌似過于“稚嫩”了。
劉釗看一個病人至少要花費十幾分鐘的時間。
我們約在北京東安門大街的同仁堂見面。采訪那天,是周五,那一天他不出診。但是,不斷看到有病人來掛他的號。采訪過程中,還曾經被一位遠道慕名而來的患者“加了塞”。
劉釗告訴《中國周刊》記者,他一天最多只能看30多名病人。“我看病特慢”,劉釗自嘲地皺了下眉。“一般一個病人至少要有十幾分鐘的時間,一天工作八九個小時,都不敢喝水(怕上廁所),午飯常常沒時間吃。”
劉釗是地道的北京人,父母都是新聞工作者。曾經,父母期望他長大后能夠子承父業。劉釗在中學時代化學成績優異,以至于化學老師允許他在化學課上隨意睡覺,臨近高考時更是數次登門,力勸劉釗的父母讓他報考北京大學化學系。
但是,劉釗最喜歡的是中醫。從小,他就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喜歡看各種中成藥的說明書,覺得中成藥配方里那些中藥的名字又好聽又神奇。小學時他就已經認識很多野生中草藥,并能準確說出它們的藥性和作用。
因此,高考時,他不顧父母和老師的反對,只填寫了唯一一個志愿——北京中醫藥大學,最終如愿以償。
在劉釗看來,醫生這個職業始終應該具有天然的公益屬性,絕不能以贏利掙錢為目的。“我沒有多高尚,我只覺得自己是個很幸運的人。因為家境尚可,沒有太多的生活負擔,所以我才有條件,可以不忘初心,堅守著我心目中最本初的醫生行為準則。”
兩周前,一位咳嗽了近40年久治不愈的外地患者,看了貴州衛視播出的一集叫做《治不好的咳嗽》節目之后,找到了劉釗(劉釗是這期醫學節目的主講人)。
在服用了劉釗開的幾劑湯藥之后,這位患者咳嗽的癥狀奇跡般地明顯好轉。40年來,她終于可以平臥安睡,不再因為忽然出現的嗆咳從睡夢中驚醒。
問及奧秘,劉釗一臉的平靜。“通常,一說到咳嗽,大家都會認為根源在肺,但這個病人卻是胃的問題。她是胃食管反流病,由于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進而刺激咽部引起咳嗽,這很容易被誤診。《黃帝內經》里講‘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現代醫學特別重視鑒別診斷,其實中醫和西醫的認識,并沒有那么大區別。”
記者問他是否打算著書立說,劉釗靦腆地說:“我希望將來能有這樣的機會。北宋大儒張載不是說‘為往圣繼絕學’么,每個讀書人都會想給后人留下些精神遺產。要是我只有機會寫一本書的話,我想把我誤診的、失敗的病案記下來,不僅可以警示自己,也可以提醒后人少走彎路,而最終可能幫助患者更早地得到正確的治療。”
梁曉春:中醫應該懂點西醫
“糖尿病是因為胰島中能分泌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發生障礙,胰島素分泌不夠,或者分泌夠了,但是胰島的受體不夠,致使胰島素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從而導致血糖升高的一種代謝性疾病。目前,全世界都還沒有找到任何有效的方法能夠修復胰島β細胞,只能通過飲食、運動和藥物,把血糖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這樣糖尿病患者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樣正常地生活。”
從一位中醫大夫那里知道糖尿病的病理,有些不可思議。
梁曉春,1978年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本科畢業,后進入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工作,1987年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學研究生碩士畢業,在中醫界堪稱真正意義上的“學貫中西”。
因此,她的科研方向主要是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及其慢性并發癥、高脂蛋白血癥及中醫血瘀癥。也正因為如此,她一直主張,中醫大夫應該懂點西醫。
某年,某藥企在與北京協和醫院的迎春聯誼會上,上演了一出小品,大意為一名糖尿病患者既不控制飲食,也不運動鍛煉,且拒服一切降糖西藥,只一味地信奉中醫,最后導致諸多并發癥。
演出未完,中醫科主任梁曉春便帶領全科醫護人員憤而離場。藥企方甚為不解,梁曉春怒道:“你可以不信中醫,但你不可以糟踐中醫!”
說起此事,梁曉春依舊憤憤然。她說,中醫當然不是萬能的,可這些年來,一些披著中醫外衣的人四處忽悠中醫能包治百病,由于他們的這些虛妄之詞和急功近利,對中醫造成了極為惡劣的負面影響。
梁曉春,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主任。
“所以,中醫在這個時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給自己定好位。要搞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揚長避短。”
梁曉春坦言,在降糖、降脂、降壓方面,中藥跟西藥無法抗衡。西藥的作用靶點明確,效果肯定。比如:磺脲類的藥物能夠促進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服用之后就會通過產生胰島素的分泌增加起到降糖的效果。因此,當一位即刻血糖二十多的患者來中醫科就診時,梁曉春會力勸其服用西藥或使用胰島素。
她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曾有一位病人因為吞咽困難來看病,縣城大夫的診斷是他得了噎嗝。她在望聞問切之后,總感覺情況有點不對頭,便建議他去消化科做個胃鏡檢查。結果發現竟是食道癌。因為發現及時,患者得以康復。
“像這種情況,只要你有一點點西醫常識,你就能夠容易作出一個比較精準的判斷。”
“一般而言,中醫是什么病都能開出藥方的。因為中醫其實不診斷病,而是通過望聞問切,來判斷一個人的氣血陰陽、五臟六腑,哪兒虛了哪兒實了,哪兒熱了哪兒寒了,然后給你和胃、降氣、活血、散結。但是,病人的情況是千差萬別的,作為一個醫生,無論中醫,還是西醫,一定要給病人一個最準確的建議。”梁曉春說。
在西醫發展如此迅猛的今天,梁曉春再三強調,中醫必須要懂西醫,不要求很精通,但一定要懂,要有所了解。這樣,不僅能讓中醫大夫又多了一種治病救人的新技能,更是廣大病患的福祉。
徐文波:把中醫做成行業
北京東文中醫診所開在高端涉外區燕莎商圈,距離日本大使館僅兩公里之遙。診所的裝修很現代且考究,完全不同于常見的傳統中醫醫館,頗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每天來這里求醫問藥的患者多為外國人,尤以日本人居多。
東文中醫診所是北京東源文際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醫療服務機構。總經理徐文波說,她之所以選擇在這樣一個地方開診所,就是因為看重此地毗鄰使館區,“夢想著有一天中醫能影響世界”。
十年前,一群從海外歸來、懷揣夢想的年輕中醫,開創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中醫診療模式——以醫生為核心,以中醫醫療技術為依托,以患者為中心,以療效為追求。徐文波即為其中一位中醫精英。
出生于中醫世家的徐文波,從小受到傳統文化和中醫理念的熏陶,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后在國外從事中醫多年。
海外的經歷使徐文波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路,也讓她的中醫理想有了國際視野。“中醫是一個古老的智慧,綿延不絕發展到今天,應該與時俱進。中醫大夫也可以很時尚。”
2005年,海外歸來的徐文波接管了創辦一年、經營不善的御源堂中醫診所;2011年,徐文波參與組建了北京東源文際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整合中醫資源。
目前,公司旗下御源堂診所主要針對國內患者,東文中醫則主要面向國外病患。徐文波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在日本開一家分號。她比較推崇國外醫療機構的運作模式和經營理念:“給醫生以高薪以及足夠的尊重與地位,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杜絕‘以藥養醫’之風。”
徐文波說,古時有一句話叫做“但求世間無疾苦,何妨架上藥生塵”,“這真的是我們每一個醫者最向往的理想國,絕非作秀的偽善口號。可是現在每天的病人多得看不過來,而生病又不是醫生所能掌控的,這實在是醫生最大的煩惱,甚至可以說是悲哀。”
徐文波耐心地為病人做腹診。
徐文波麾下,被她稱為“80后中醫黑馬”的年輕新銳王云濤醫生對此也是深有感觸。在他看來,當下民眾的身體素體大不如前,肥胖癥、三高人群越來越多。很多毛病都是吃出來的,也就是說真正會吃的人少之又少。
“比如現在正值夏季,貪冷飲者甚眾,全然不顧寒飲射肺對身體的危害。而醫生的角色是幫助病人找到解決病痛的方式方法,用藥也只是一個輔助。如果病人對自身的不良生活習慣沒有充分的認識,并予以糾正,就很難根治其病癥。而一旦出現此類狀況,病人卻往往會遷怒于醫生,認為是醫生的失誤。”
因此,王云濤立志要走醫教結合之路,“把真正的中醫還給百姓,讓博大精深的中醫生活化”。
一如文人相輕一樣,中醫界也有這樣的陋習,各立山頭,互相看不起。此外,由于中西醫觀念的不同,西醫對中醫似有一種居高臨下的藐視。對于成長中的新一代中醫來說,這些都是不小的考驗。
但是徐文波對中醫的未來信心滿滿。她希望通過投資管理這種形式,把一些散兵游勇般的醫館整合起來,把中醫這個職業做成一個行業。
“目前中醫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好時代,信息技術的進步必定會給中醫帶來新的契機。完全可以借助高科技力量,解碼中醫,量化中醫,給中醫這個古老醫學添上現代化的羽翼。唯此,才不會辜負這門大智慧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