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成功影響很大,它是形成學生健全人格的基礎,是學生成人、成材的前提。現在的小學生辨別能力較差,模仿能力極強,一些不文明的臟話可以毫不顧忌地說,不文明的行為也因為年幼無知而輕易地被大人原諒,有的孩子待人長幼不分。很多學生在家長的溺愛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作業本上寫錯的字都是家長代勞擦了,作業寫完了,本子、書文具盒放在書包里的事都是家長代勞的。長此這樣,造成學生做事沒有方向,動作磨蹭,有始無終,丟三落四的壞習慣,自理能力極差。俗話說:“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可想而知,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為我們教師,如果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上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就是干了一件使學生終生受益的事。當然,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件長期的、艱苦的工作,我認為應該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提高認識
要讓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首先要讓學生懂得我為什么要這么做的道理,從理想上加以認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學生自覺地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去做,變“要我做”為“我要做”。我在對學生進行“自覺排好路隊”、“遵守紀律”、“按時完成作業”、“認真做眼保健操”,我總是先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這么做?不這么做又會怎么樣?讓學生從正反兩方面明白這樣做的意義。當然,在說理中,我也會注意方法,如:通過講故事、讓孩子分析案例等各種方式來進行,讓他們切身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我班有些同學經常帶零用錢買零食、玩具。利用班會、晨會教育學生認識到其不良性質,并且把自己積存的零錢用在必要有益的地方,比如,愛心捐款,買學習用品,書籍等。
二、引導行為
解決了“為什么要這么做”的問題后,還應善于引導學生轉化為自己的行動,這就是“該怎樣做”的事情了。就是要進行必要的行動指導,與孩子一起討論制定行為規范。當然,一定要發動大家,學生以及父母老師都參與。要讓孩子自己說:習慣這么重要,我特別需要形成一個什么習慣。如:讀寫姿勢要做到三個一,“一寸”、“一尺”和“一拳”;路隊、集會要做到三個字“靜、齊、快”;課堂上專心聽講,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有了這樣的意識,好的習慣也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
對學生進行榜樣教育。 模仿是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模仿的對象是無窮的,尤其是小學生模仿性能強,為學生樹立榜樣,是行為規范訓練的有效形式。比如,對于遲到的學生,既要問清原因,又要以班級路途遠的同學為例,即使教育;再如,雖然已經是高年級學生了,仍然有些學生搞衛生的能力很差,作為教師,就要求這些孩子做簡單的工作,一點一點進步。
三、持久訓練
“習慣”要“習”才能“慣”,任何一種習慣都是經過長時間,在教師嚴格的訓練,學生有意識的反復訓練中養成的。為此,根據學生的實際,我充分利用晨會、課堂、班會加強對學生行為的訓練,如:文明禮儀的訓練,學習習慣的訓練……為了加強訓練效果,有時還采用表演的方式,鼓勵學生編繞口令,利用教材編成課本劇,通過這些生動活潑,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行為習慣的養成落到實處。
四、嚴格監督
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反復現象,這時除了靠自身努力還要靠同學,老師和家長的監督與指導,內因外因共同起作用,就更有利與良好習慣的建立鞏固,使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養成自覺的習慣。因此,每次寫字時,做作業時,及時提醒學生坐正身體,書寫工整。 可是一些孩子很難掌握,于是,我自己堅持天天講、檢查、提醒、講道理。在嚴格的訓練中,大部分孩子慢慢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平時,在排隊、集會中,發現做得不夠好的學生,及時指出,幫助他糾正。久而久之,使學生化外來的強制性為內在的自覺行為習慣。
五、激勵促進
小學生好勝心強,喜歡競爭。競賽的方式常常能激發他們的熱情,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根據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我結合雛鷹爭章手冊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競賽、評比活動,給達標的學生授予各種獎章并及時評估,表揚。這些豐富多彩的評比活動,使學生學有方向,趕有目標,有效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了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訓練,必須持之以恒,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從而促進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