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太原的橋
從北到南,太原市區的跨汾河橋依次為:柴村橋、北中環橋(規劃)、迎澤大橋、(管線步行橋)、南內環橋、長風大橋、(學府景觀橋=躋汾步行橋)、南中環橋、祥云橋(不包括南外環跨汾河橋、北外環跨汾河橋、小店橋)。
北中環橋(規劃設計中)
未來北中環橋設計方案
柴村橋
柴村橋史建于1992年,是金橋大街跨汾河連接東西兩岸的主要橋梁,同時也是過境貨車的主要通道之一,是太原市的北出口之一。柴村橋橋寬34.52米,雙向6車道,在橋的南北側為分別寬3.75米的非機動車道,再往外側是分別3米和1.5米寬的人行便道,兩側是通往濱河東西路的立交匝道,與濱河東西路立體互通。
勝利橋
勝利橋為太原市內環北線跨汾河的一座重要橋梁。1970年9月30日,勝利橋建成通車,為15孔預制混凝土裝配式雙曲拱橋,單孔凈跨30 m,全長487.6米,行車道寬16.7米,負載重量為80噸,2003年大橋完成了加寬加固。
漪汾橋
1990年7月,府西街汾河橋,即漪汾橋進入設計階段,1992年11月漪汾橋建成通車,全長653.788米,寬22.5米。漪汾橋共7環,是太原市區橫跨汾河的第四座大型橋梁,造型和結構屬國內首創。
迎澤橋
1954年l月l日,施工歷時一年的迎澤大橋全線竣工。這座鋼筋混凝土懸臂式橋梁,全長480米,車行道寬12.4米。1997年10月l日,新改建的迎澤大橋通車,它包括東西立交引橋和主橋,全長970米,主橋長51l.6米,寬50米,分8條機動車道、兩條非機動車道和兩條人行道,是目前國內過河城市橋梁中最寬的橋。1997年,新的迎澤大橋建成通車,它是很多造橋工人日夜奮戰的心血,寬廣的八車道讓它驕傲地擁有了當時“華北第一大橋”的稱號。
從施工技術的角度來看,迎澤大橋運用了預應力筋張拉及孔道壓漿技術。預應力筋張拉包括:波紋管定位 、錨下墊板、螺旋筋、預埋鋼絞線張拉準備 ,鋼絞線張拉等。指出孔道壓漿包括:壓漿參數、壓漿準備工作、孔道壓漿操作、壓漿注意事項、操作安全等。
南內環橋
1983年,南內環橋工程破土動工。直到1988年11月,大橋終于通車。大橋全長590.5米,寬17米。南內環橋是太原市南部一座橫跨汾河的橋梁,1983年,南內環橋工程破土動工。直到1988年11月,大橋終于通車。大橋全長590.5米,寬17米。由于南內環街是太原市南部東西主要干道之一,與晉祠路、新建南路、解放南路、并州路以及建設路等主要南北向干道相連,所以交通量日益繁重。
2007年,太原市政府對南內環橋進行了改造。此次將在改造橋面的同時,在橋的兩側增加立交。拆除舊橋兩側的人行道板,在舊橋兩側各新建兩個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以及專用于重車通行的機動車道。改造主要包括在現有主橋、引橋兩側各增加兩片T型梁,組成整體寬度為22.4米的機動車道的斜橋,橋面總寬度將增至42.6米,總長為590.5米。路面為雙向六車道,設計行車速度為50公里/時。
長風大橋
2000年1月1日,長風大橋建設工程開工奠基,同年11月19日竣工,長風大橋是太原城南一條交通與景觀并重的綜合性城市一級主干道,全長571米,其中主橋長460米,濱河東路、濱河西路立交橋各長55.5米。橋梁寬52.5米,其中中間花池分隔帶3米,機動車雙向八車道寬31米,兩側非機動車道各6.25米,兩側人行道寬各3米,橋中心有寬3米的綠化帶,整座橋面的綠化面積大約1.7萬余平方米,是省城獨一無二的一座“綠橋”。橋梁主橋八孔,主跨60米,下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薄壁橋墩、混凝土灌澆注基礎,上部結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
躋汾橋(專用人行景觀橋)
躋汾橋—太原長風商務區汾河公園上的景觀橋,是城市規劃主城區南端的一座專用人行橋,也是省城首座大跨度景觀步行橋,東起學府街,跨越汾河,西與長風文化商務區文化島相接,整個橋體采用全鋼結構,全長1.1公里,橋面單幅寬6米。其造型為兩條紐帶,雙弧交叉的橋面與連續變化的連接桿件,形成了一個DNA分子的空間結構,蘊含著新舊傳承的含義,被譽為架在汾河上的“搖籃”。
它是一座專用人行橋,也是省城首座大跨度景觀步行橋,所以叫躋汾橋。躋:登,上升之意。躋汾就是登臨汾河“綽約岸桃堤柳近,波萬頃,碧琉璃,鏡樣平”之意。
南中環橋
南中環橋是連接太原南部汾河兩岸的一條重要通道,東接南中環街,西連南中環西街,雙向八車道。該橋主線全長2608米,分為東引橋、主橋、西引橋三部分。其中,主橋全長300米,主跨180米,橋梁標準寬度為52.5米,最寬處71米;西引橋為高架結構,東接主橋,西跨新晉祠路后落地,全長1114.74米。南中環橋工程還包括東西立交橋、人行天橋建設等。南中環橋主橋為拱梁組合結構。主拱高40米,向外傾斜16度,副拱高48米,向外傾斜26.82度,為鋼疊合梁組合式系桿拱體系。
祥云橋
太原汾河“祥云橋”西起新晉祠路,東接龍城大街,全長約1490米,橋梁標準寬50米,為雙向八車道,設計車速為每小時60公里。為省城南部連接汾河兩岸的重要通道,同時也將是汾河太原城區段的第八座大橋。由于開工之日恰逢奧運火炬在太原進行傳遞,因此此橋被命名為“祥云橋”祥云橋在設計上采用了國際上最新理念,創造性地使用三根彎塔柱組成斜拉橋主索塔結構,全高100.5米。三根彎塔柱形成了三維變化的結構組合,仿佛一朵迸發靈感與創新精神的火焰,是對“三晉大地”的一種表象性總結。橋體的夜景燈光采用了具有吉祥意義的紅色泛光燈照射塔柱,斜拉索采用白色燈光。夜幕降臨,紅色的燈光,猶如熊熊燃燒的火炬,用白色燈光連接起來的斜拉索,仿佛是千萬只握著火炬的手,預示著340萬太原人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傳承奧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共創幸福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