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廈門思明區小學學科骨干教師課例研究研修班上,語文組執教老師許秋端老師的課例報告。相關鏈接:【廈門思明區小學學科骨干教師課例研究】 一、課例選題 新課程引發的課堂變革,無論教學思想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如何變化,教學方式如何改進,最終目的都必然指向教學有效性,而起點又在于教學目標的清晰與準確。對于語文學科來說,確定目標最難而又必須首先弄清楚。上海市青浦區進修學院關景雙老師曾說:“課堂目標是教學的靈魂,師生的教學活動總是帶著明確的目標前行的。”當前教學目標、設計、課堂操作分家的現象是仍然困擾著語文教學,導致了語文教學的低效。為此,思明區小學骨干教師“課例研究”研修班語文組在區進修學校周明珠老師及蔡維真老師地組織討論下,確定了為“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教學環節設計”為主題的課例研究。后來在關景雙老師建議下,覺得“教學目標”指向空泛,具體為“課時目標”更落實,最后把課例主題改為“實現課時目標的有效教學環節設計”。 經過課堂實踐和課后研討、反思,我們體會到:課題篩選、確定及修改,只有介入課堂情境中,才能發生深度的思維碰撞,才會有明確的方向;只有激活團隊智慧,才能在教學與研討過程中不斷臻于完善。 本課例擬與上海古美學校語文組合作進行了“三實踐兩反思”,赴上海學習前我們進行了第一次的實踐反思,并錄制成光盤,帶著錄像課赴上海參加研修。現就“三實踐兩反思”的過程做個回顧,這是團結合作的足跡,集體智慧的結晶。 二、選文、課時目標及觀察點確定 課例主題確定了,我就著手選擇執教的課文,該選擇什么內容呢?我想,現在的孩子,身處繁華的城市,有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寵愛,有著老師、叔叔、阿姨們的關愛,身邊充滿著愛,而有些學生卻不懂愛,看不到愛,感受不到愛,于是就選擇人教版第七冊第六單元愛的主題第21課《搭石》。作者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從不起眼的搭石落墨,贊揚了樸素、善良的情感。全文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氣息——一塊塊普通的搭石,聯結著鄉親們互相謙讓、無私奉獻、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質,為培養學生善于發現、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確定課題后,我認真研讀《課標》、研讀教材,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將第二課時目標定為: 1、緊扣中心句,想象畫面,感知課文,尋找由搭石構筑的風景,讓學生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發現美,感受美。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正當我對所制定的課時目標是否可行以及如何確定觀察點無從下手時,周老師接到了關老師郵件,這真是一場及時雨啊!經過學習,我認識到先前的課時目標過于空泛,有的目標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講則要求太高,如目標的第三點提出要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這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講是比較難的。于是,周老師和蔡老師組織我們備課小組再討論,提出課時目標小而實,易于操作、實現。將課時目標更改為: 1.緊扣中心句“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從課文的相關語段尋找由搭石構筑的風景,抓住關鍵詞、句,感受美、欣賞美。 2.在理解、感悟課文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 學習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的習慣。 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們將觀察點定為: 1.課時目標的可操作性。 2.問題設計的合理性。 3.課堂互動的和諧性。 4.環節銜接的自然性。 5.教師語言的感染力。 經過課堂實踐和反思,緊扣課文中心句“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展開的課堂教學,較好地實現了修改后的“課時目標”。圍繞五個觀察點形成的深度對話也讓語文組同伴的課例研究呈現出一路研修一路風景。 三、實踐與反思 確定了課時目標及觀察點,我根據本校學生實際,圍繞著課時目標,與教研員周老師、蔡老師及同伴們反復研討、修改教學設計,最后進行第一次實踐,并拍攝成錄像,帶到上海參與研修。 我和同伴帶著無限的憧憬來到上海,與古美學校語文人合作繼續課例研修活動。前兩天“聽中學”,我們可以說經歷了一場又一場頭腦風暴,享受著一餐又一餐的“課例研究”理論與精彩案例盛宴。后三天的“做中學”,讓我們感受到實踐智慧與理論碰撞的快感。研修的第三天,滬閩京三地語文人在關老師的主持下觀摩我的錄象課,兩地課改的差異、文本解讀的差異帶來了目標的差異、課堂的差異、評價的差異等如走“搭石”,不斷地跳躍出來,讓我們差異中碰撞,在碰撞中建立起《搭石》課例研修的友誼。值此也反思、品嘗課例“做中學”的成就感和改進策略。 1、教學設計能關注課時目標的達成。 [課堂描述]這節課以“美”作為全文的主線,緊扣中心句“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從課文的相關語段尋找由搭石構筑的風景,抓住關鍵詞、句感受美、欣賞美;以自讀自悟貫穿課堂始終,引導學生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加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學生在感受美、欣賞美、發現美的過程中獲得情感的升華。 研討評價是:能很好地實現了預設的課時目標。 2、環節銜接能關注當堂寫話訓練目標。 [課堂實錄]師:小小的搭石上,還有哪些感動我們的畫面嗎?請你把想象到的情景寫下來。(出示作業紙,輕聲播放歌曲《讓世界充滿愛》) 小小的搭石,演繹著人間的真情,我能試著寫一寫: 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假如______________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假如______________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生寫完后交流。)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來走搭石,大人總會用強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過搭石,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生2:假如遇到扛著一大包行李的外鄉人來走搭石,年輕人一定會接過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還會提醒外鄉人“緊走搭石慢過橋”。 生3:假如有殘疾人來走搭石,家鄉的人會脫鞋綰褲,不顧水涼,小心翼翼地扶他過搭石。 同伴給予的肯定是:重視培養中年級學生的讀書方法,同時關注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將寫擠進課堂,這是語文課程標準一大目的。 3、師生和諧互動引領觀察思維 [課堂實錄]師:走搭石,這是鄉親們每天生活中極為平凡的小事,可在作者筆下,平凡之中卻顯現出不平凡的美。由此可見,作者是一個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人。藝術家羅丹說過:“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同學們,睜大你發現美的眼睛,說說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美? 學生暢談生活中的美: 生:我覺得交通協管員很美,他們每天在馬路上用雙手指揮交通,使人們能順利通行。 師:美是協管員的手勢。 生:在乘坐公交車時,人們能夠按順序排隊上車,不爭搶。 師:美是乘公交車時人們按順序排隊上車。 生:我覺得老師的微笑很美。 生:我覺得媽媽每天為了我的學習奔波忙碌,媽媽很美。 同伴研討認同,能帶領學生進入文本之后再走出文本,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美的行為,把課文的學習延伸向了生活,這非常好。 當然,兩地同伴在研討中也實實在在提出了不足,給予了改進建議,如: 1、有些問題設計不夠合理,局限了學生的思維。 [課堂實錄]師:同學們,你看,這一塊塊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片獨特的風景既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2-4自然段,找一找,畫一畫。哪里是看得見的具體美?哪里是看不見的心靈美?(生自瀆、找、畫) 師:你從哪里找到了看得見的具體的美呀! 生:我找到的看得見的美是:“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同伴點評及個人體會〗在設計教學的第二環節“圍繞風景,自主尋美”時,我用一個大問題“自讀2——4自然段,找一找,畫一畫,哪里是看得見的美?哪里是看不見的美?”來展開教學,這個問題是課后思考題的原文表述,原本預設這個大問題來統領全文教學,以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促進學生深層次閱讀文本。但從課堂實際效果來看,同伴們認為這個問題的設計局限了孩子的思維,設計不夠合理。這也警醒了老師在備課過程中不能過分依賴課后問題,要敢于質疑教材、處理教材。 2、環節展開上,老師留給孩子讀、思、寫的時間不夠充裕。 [課堂實錄]師: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2-4自然段,找一找,畫一畫。哪里是看得見的具體美,哪里是看不見的心靈美。(生自讀、找、畫) 師:剛才,我們抓住了關鍵詞句,感受了搭石的和諧美。下面,我們用這種方法一起來感受看不見的心靈美。請同學們自讀你找到的句子,圈出關鍵詞,寫寫你的體會。 〖同伴點評及個人體會〗這兩個環節都是讓學生自學、自讀、自悟環節,老師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學生沒能在這兩個環節中很好地做到老師要求的讀、找、畫,導致了無法檢測教學環節問題的落實。由于第二課時內容較豐富,感覺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太多了,每一部分都難以取舍。因此,我怕時間來不及,就將自學、自悟的時間縮短,導致孩子讀、思、寫的時間不足。看來,這課堂上也得忍痛割愛,做到主次有別,取舍有方。“讀”占鰲頭,以讀為主線,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千萬不要成為一句空話。 3、課堂朗讀形式多樣,但缺少層次和引導評價。 [課堂描述]在本堂課中,教師能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朗讀形式多種多樣,有自讀、范讀、齊讀、師引生讀、分段讀、分句讀、回扣中心句讀等共18次朗讀。 〖同伴點評及個人體會〗朗讀是學生展示對文本的理解、感悟的好方法。課標中也提出,應“以讀促悟”。同伴們認為,在朗讀的設計上,老師能體現多樣化,反復誦讀中心句,不斷地強化升華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和體驗,這非常好。但從課堂效果看,有些朗讀還只是停留在一個層次上。其實,設計教學環節時,我重視到朗讀的重要性,努力地體現朗讀的多樣化,也努力想體現朗讀的層次,但苦于沒有方法。如何體現朗讀的多樣性、朗讀的有效性、層次性?導師和同伴們指出:這是由于老師對學生的朗讀評價沒有及時進行梳理,缺少更高層次地深入引導。 四、收獲與思考 我非常慶幸參加思明區骨干教師“課例研修”班的學習,非常高興加盟一個健康活潑、團結向上的學習型團體,這里有資歷深厚的關景雙老師,有經驗豐富的周明珠老師,有能說會道的蔡維真老師,有上海古美小學的同行們,還有這么多活潑可愛的同伴們。經歷過“做課例”的學習與實踐,我油然而生親切感和責任感。初次執教、初次錄課,初次感受自己進入話語中心,雖然自己的課堂上尚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大家卻給予我極大的鼓勵和肯定,讓我感受到了這個集體的溫暖,讓我充滿了成就感和歸屬感。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該如何來進一步修正課時目標和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關老師“做課例,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而是一個團隊在創造”的鼓勵,大家都沉浸《搭石》課例中,走出了一道“三實踐兩反思“的風景。 在“做課例“研討中,發現課堂有效主要在于課時目標的清晰度,在于課堂環節設計的互動效果,這是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經歷這一“課例研究”得出的初步觀點: (一)確定明確目標,提高課堂實效。 明確、具體的課時目標是保證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重中之重。在教學中要做到教有目標,學有目標,指導檢查也有目標,使課堂上能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二)導入簡潔藝術,激發學習興趣。 導入的話題和活動要明確、簡潔,教師不僅要組織課堂活動,還要組織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認知清楚,也就是教師的指令要準確、清晰。 (三)講究教學方法,促進目標達成。 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采用適當、合理、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階段的教學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但重要的是要真正掌握該教學方法,如果只是一知半解,將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的實效。在教學活動中,可以采取任務型教學途徑來完成課時目標,并且在實現任務的過程中讓學生進行同伴互助合作學習,讓每個人參與到學習實踐中,大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把握活動層次,促進思維發展。 巧設教學活動,精心設計每一項任務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保障。教師既要考慮到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又要考慮到實效性。教學環節層層緊扣,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引起他們不斷的期待。教學活動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制訂,要遵循教學規律,從易到難,從簡到繁,難易漸進,使設置的活動目標明確,形式多樣,形成梯度。這樣才能確保每一項教學活動都落到實處,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五)真誠關注學生,營造課堂氛圍。 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如教師可以及時鼓勵和評價學生,不僅評價學生知識和技能,還要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 我做課例,到此告一段落,在認真聽取了導師、同伴的意見之后,為了同伴再執教時的借鑒,我又提出了自己改進的方案: 首先,改進教學環節,注意環節的銜接自然、緊湊,時間安排合理。 其次,體現朗讀多樣化的同時,也要體現朗讀的層次性。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朗讀評價應及時進行梳理,更高層次地深入引導學生的朗讀,體現層次性。 第三,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方向。關鍵之處智慧的一問,確實能讓人豁然開朗,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