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南朝文學


第四章 南朝文學

  南朝(420—589)文學可分士族文學和宮廷的文學。在宋、齊、梁、陳四朝中,劉宋雖歷時60年,但因其上接魏晉、下啟齊梁,具有過渡期的特點;陳朝33年,時間不長,且國力衰微、地域日縮,文化愈趨萎靡。所以,真正能夠體現和代表南朝文學特征的是齊梁文學。

  第一節 謝靈運的山水詩創作
  南朝早期山水詩大量出現,是中國詩歌發展史的一個重大的變化。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說:“詩至于宋,性情漸隱,聲色大開,詩運一轉關也。”山水詩在這時興盛起來不是偶然的,江南的經濟發達,士族的生活的優裕,隱逸之風日盛等都促成著山水詩的興盛。而山水詩興盛與玄學的關系尤當注意。當玄學把儒家的“名教”與老莊提倡的“自然”相結合時,必然引導士大夫從山水中尋找人生的理趣,使山水更多地進入了詩人們的審美視野。東晉玄言詩大行其道,詩人往往通過山水自然來表現玄理,或寓玄理于山水之中,或借山水以抒情,因而出現了一些寫山水景物的佳句,于是,山水也就在玄言詩中孕育了。因而,從玄言到山水的確是中國詩歌的一個“轉關”。不是像劉勰所說:“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龍·明詩》),而是莊老之玄,引出山水。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楊方、庾闡、李禺頁 、殷促文等人都有一些較多描寫山水的記游之詩,尤其是謝混,他的《游西池》已經把主要力量用來集中刻畫山水景物了。但這些玄言詩人歸根到底還只是借山水來體會玄理。直到宋劉初年,謝混的族侄謝靈運才真正有意識地大力創作山水詩,并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而完成了玄言詩向山水詩轉變的關鍵一步。
  謝靈運(385~433),小字客兒,祖籍陳郡夏陽(今河南省太康縣一帶),出生于會稽始寧(今浙江省上虞縣南)。祖父為東晉名相謝玄,自幼博覽群書,工于書畫,生活奢華。謝靈運18歲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入宋,由公爵降為侯爵。王、謝兩族是東晉王朝世族中的冠冕,謝靈運出生在謝氏家族的鼎盛時期。族叔謝混經常和謝靈運、謝弘微、謝瞻、謝晦等在一起“以文義賞會”(《南史·謝弘微傳》)。入宋以后,曾任永嘉太守。不理政務,以游歷山水為樂。在官一年即稱病去職,回到老家始寧。文帝劉義隆即位,任命謝靈運為秘書監,遷侍中。不久告病回家。后為臨川內史,不久再次被劾。元嘉十年(433),在廣州以謀反罪被殺,卒年四十九歲。現存《謝康樂集》四卷。
  謝靈運詩今存九十一首,山水詩居多,多為他被貶為永嘉太守之后所寫。他的寄情山水,多排遣胸中不滿和憤懣之作。
  前人對謝靈運詩歌總體特點的概括是“鮮麗清新”。《南史·顏延之傳》說:“謝五言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詩品》卷中引湯惠休的話說:“謝詩如芙蓉出水,顏詩如錯彩鏤金”。“顏”之顏延之,與謝齊名。清新自然是當時人對謝詩普遍的看法。謝詩的這種“自然”,是詩人精心經營構筑,反復琢磨鍛煉的結果。工于錘煉字句是謝靈運詩歌的一顯著特色。劉勰說他:“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詞必窮力而追新。”(《文心雕龍·明詩》)如《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風潮難具論。洲島驟回合,圻岸屢崩奔。乘月聽哀狖,浥露馥芳蓀。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靈物吝珍怪,異人秘精魂。金膏滅明光,水碧輟流溫。徒作千里曲,弦絕念彌敦。

  對于自然山水的刻畫可謂精妙,其中 “回合”“崩奔”二詞寫出了景物的動態,格外新穎,而“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諸句更是意象清新,對仗工整,顯然是精心錘煉的結果。這樣的佳句在謝靈運的詩中俯拾即是,尤其是其名作《登池上樓》中“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一句,天然渾成,格調新清,歷來為人所激賞。
  另外,謝靈運詩歌還善于用典,對于古代典籍中的各種詞句,運用得十分純熟。無論是《詩經》、《楚辭》還是《老子》、《莊子》,其中的句子典故,謝靈運都信手拈來融入自己的創作中,使其詩歌更顯新奇。
  謝靈運的山水詩另一突出的特色,是他對山水景色的刻畫精致入微,他盡量捕捉山水景物的的美,不放過所見的細節,不遺余力地進行勾畫描繪,力圖把它們在紙上一一真實地再現出現。如《于南山住北山經湖中瞻眺》:

  朝旦發陽崖,景落憩陰峰。舍舟眺回渚,停策倚茂松。側徑既窈窕,環洲亦玲瓏。俯視喬木杪,仰聆大壑淙。石橫水分流,林密蹊絕蹤。解作竟何感,升長皆豐容。初篁苞綠籜,新蒲含紫茸。海鷗戲春岸,天雞弄和風。撫化心無厭,覽物眷彌重。不惜去人遠,但恨莫與同。孤游非情嘆,賞廢理誰通!

  前半部分作者從水中的洲渚,寫到密林、小徑、流水,把整體的景物分解成幾個鏡頭,向讀者全面地展示了他眼前看到的一切。“解作”是化用《易·解》“天地解而雷雨作”之句,指春雨灑落。“感”意為動。作者描寫了一場春雨過后,動植物都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作者寫“初篁”“新蒲”,寫“海歐”“天雞”,都是自然界中之小物,而著重描寫的又分別是其色澤容聲,其刻畫可謂細膩入微。
  謝靈運的詩歌往往遵循“敘事——寫景——說理”的結構,多是先敘述出游,再寫沿途所見風光,最后談玄理或抒發人生感慨。
  詩人這樣做的目的是想使詩中的景物成為玄理的外化,或者說是表現玄理的媒介。同時政治失意的牢騷往往隱藏在玄理背后。因而他尋幽探勝,于自然之美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進而希望與超脫的玄冥之境。所以就整體而言,謝靈運的山水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仍是玄言詩的繼續,尚沒有完全擺脫玄言詩的影響。如其《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淡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先寫游石壁谷流連忘返,后寫湖中美景,最終歸于說理。其寫景的部分一氣而下,自然流麗。及至興盡返回,作者心中又不免涌起了對人生的感悟:“慮淡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即便是其名作《登池上樓》,也難脫這樣的窠臼:

  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疴對對空林。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詩先寫自己仕途的挫折,然后細致地描繪了春日的景色。寫景清麗,情感真實,其間亦有絕世佳句。然而詩的最后兩句,以《周易》中“遁世無悶”的哲理來自我排遣,看起來非常曠達,實際上既不是作者的真情實感,也與詩的主體部分關系較遠,讀來很不自然。
  謝靈運的山水詩由過于苦心孤詣于字句的雕琢,而忽略了整篇的結構布局,往往造成有句無篇的效果。而且由于過分追求“巧似”,過分追求新奇,又大量使用鋪陳排比,典故成句,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語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詞,非疏莫通其義”(清吳淇《選詩定論》卷十四)晦澀難解的問題。招來了“雜湊牽強”、“蕪累寡情”、“了無生氣”(清汪師韓《詩學纂聞·謝詩累句》)的指責。

  第二節 鮑照的詩文
  鮑照(414?——466),字明遠,東海(今山東郯城縣,一說今江蘇漣水縣)人。他出身寒庶,而才華俊逸。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鮑照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被擢為國侍郎,出任江州刺史。孝武帝大明年間,任刑獄參軍。后死于亂軍之中,世稱鮑參軍。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有《鮑參軍集》。
  鮑照與謝靈運、顏延之并稱為“元嘉三大家”。他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經歷,使他在創作上選擇了一條和顏謝不同的道路。當謝靈運大力創作富艷精工的山水詩時,鮑照也以“文甚遒麗”的古樂府逐漸聞名于詩壇。
  鮑照的樂府詩充滿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如《擬行路難》十八首其四: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它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又如《擬行路難》其六: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太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辛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前一首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瀉愁,不敢言者更添愁。雖然沒有說出他所愁嘆的是什么,但是從他的吞聲躑躅之中,我們已經深深感到他胸中的一股悲憤不平之氣。正如沈德潛所說,此詩“妙在不曾說破,讀這自然生愁”(《古詩源》卷十一)。后一首也是抒發受壓抑的憤慨之情。首四句情緒慷慨,激憤難抑。詩人的這種不平之氣,一開始就在對案不食、拔劍擊柱之中爆發出來,他仰天長嘆,悲憤滿懷,因為有志難伸。中六句以輕松的口吻表現罷官后的天倫之樂,在輕松的背后,隱含著失志后無可奈何的悲哀。末二句,故作曠達之語,既有孤寒之士的人生隱痛,也有諷刺權貴的意味。詩句式長短不齊,富于變化。感情、形象、音節完美地結合起來,形成雄恣、奔放的風格。
  描寫邊塞戰爭、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邊塞風光,反映邊塞士卒的生活與思鄉之情,表現戰爭帶給人民的痛苦,也是鮑照樂府詩內容的一個重要方面。他的邊塞詩雖然為數不是很多,但涉及的方面頗為廣泛,其中也滲透著詩人自己的慷慨不平。鮑照是南朝最早有意識地寫作邊塞題材的詩人。以后梁、陳的詩人普遍重視邊塞題材的獨特的審美價值,無疑與鮑照的影響有關。
  這些邊塞詩,有的表現將士們誓死報國的決心和詩人建功立業的愿望,與“梗概多氣”的建安詩風頗為接近。如《代出自薊北門行》: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征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疾風沖塞起,砂礫自飄揚。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時危見忠臣,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這首詩藝術構思和鍛煉字句都以奇險取勝。例如詩中"馬毛縮如□,角弓不可張"等句寫苦寒景象,就頗見特色。
  還有一些邊塞詩或表現戰爭的艱苦,如《代苦熱行》,或表現軍中不平,如《代東武行》,或表現遠離故土的將士對家鄉、妻子的懷念,如《擬行路難》之十三、十四,都寫得生動感人。前一首詩曰:

  我初辭家從軍僑,榮志溢氣干云宵。流浪漸冉經三齡,忽有白發素髭生。今暮臨水拔已盡,明日對鏡復已盈。但恐羈死為鬼客,客思寄滅生空精。每懷舊鄉野,念我舊人多悲聲。

  過客和從軍士兵的對話,更為曲折地表達了征夫想念妻子思念故鄉的痛苦,作者能抓住最富特征的現象,刻畫征夫的心理。
  鮑照的樂府詩,還有對當時現實事件和問題較直接的揭露。如《代陸平原君子有所思行》,"筑山擬蓬壺,穿池類溟渤"諸句,顯系針對宋文帝劉義隆大修玄武湖和景陽山而發。詩中"繡甍結飛霞,璇題納行月"二句,被明代胡應麟《詩藪》稱為六朝詩人的名句。
  鮑照詩歌的藝術風格俊逸豪放,奇矯凌厲。從詩歌的思想內容與情調來看,鮑照以寒士的身份抒發了貧寒之士的強烈呼聲,表現為昂揚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氣和難以抑制的怨憤。他描寫邊塞戰爭、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婦和棄婦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統治者橫征暴斂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在當時的詩歌中是很有特色的。
  從詩歌的藝術形式、表現技巧以及風格特征等方面來看,鮑照的詩歌鮑照詩歌的特出成就在樂府體,多得益于漢魏樂府和南朝民歌的藝術經驗。學習民歌,在當時曾被文壇盟主顏延之等人輕視,鮑詩也被視為“俗”。從建安時的曹植、王粲等人開始,樂府詩已有雅化的傾向,但總體上還不離閭里歌謠之質。后來陸機、潘岳、謝靈運、顏延之等人,都是向典雅深密的方向發展,樂府詩漸漸已經失去了生氣。到了鮑照樂府詩才有了一個新的轉折。他把漢魏樂府的質樸剛健與南方民歌的艷麗淺俗結合起來,再加以文人創作的辭采,在語言風格上顯示出新的特點。梁代蕭子顯在《南齊書·文學傳論》中,將當代文體,分為三種,其中之一是:“發唱驚挺,操調險急,雕藻淫艷,傾炫心魄。亦猶五色之有紅、紫,八音之有鄭、衛。斯鮑照之遺烈也。”這主要指鮑照的樂府詩而言,盡管語帶貶意,概括還是較為準確。文學史的事實證明,鮑照詩歌的成就,遠遠超出了以顏延之為代表的“錯采鏤金”式的“士大夫之雅致”。清代劉熙載說:“‘孤蓬自振,驚沙坐飛’,此鮑明遠賦句也,若移以評明遠詩,頗復相似。”又說“明遠驚遒絕人”(《藝概·詩概》)。足以說明鮑照詩歌俊逸豪放、奇矯凌厲的藝術風格在古詩史上突出地位。
  更重要的是,鮑照是南朝詩人中第一個大量寫七言詩的詩人,推動了七言詩的發展,創造了以七言體為主的歌行體。
  七言詩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比五言更為漫長曲折。先秦西漢時代已經有七言的民間謠諺。如荀子的《成相篇》,是模仿民間勞動歌謠寫成的七言雜言體韻文;楚辭中的七言則更多,不過,因多帶“兮”字而屬騷體。兩漢時期,七言民歌逐漸多起來,而且還有文人寫的七言詩。西漢時代除《漢書》所載的《樓護歌》、《上郡歌》等七言謠諺而外,還出現了司馬相如《凡將篇》、史游《急就篇》等七言韻語的童蒙字書,東方朔的七言射復語,還有被《文選注》征引的東方朔、董仲舒、劉向的七言詩歌。東漢七言民謠為數更多。戴良的《失父零丁》是一篇純用七言的較長的俗體韻文。張衡的《四愁詩》更是趨向完整的七言抒情詩,但每章的第一句都夾有一個“兮”字,參用了騷體的句式,所以還不能算是成熟的七言詩。建安時代曹丕的《燕歌行》二首,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這種句式整齊的七言詩,這時已相當成熟。不過,曹丕之后,接著的詩人寫七言的卻不多,只有陸機的《燕歌行》一首。這一方面是由于七言入樂時間較晚,對文人影響不大。另一方面,文人認為七言過于“俗”,因而它不是很重視。從《小麥謠》、《行者歌》、《并州歌》、《豫州歌》、《隴上歌》以及北朝樂府中一些七言雜言歌詩來看,七言歌謠一直是在民間(尤其北方民間)流傳的。一直到鮑照,才大量創作七言詩。而他所擬的《行路難》,本來也是北方牧豎的歌曲。故稱“擬”。鮑照不僅大膽地采用了這種一般文人視為鄙俗的形式,以革新的精神改造了這種形式。他的七言詩變逐句用韻為隔句用韻,并且可以自由換韻。《擬行路難》和《梅花落》等在五言、七言句中,有時還夾雜著九言句,光氣煜耀、活潑自然。因此,以七言句為主而雜以其他各種句式的樂府歌行,實際上是鮑照的新創。可以說,鮑照既是第一個有意識致力于七言詩創作的詩人,又是雜言式七言歌行的開創者。
  鮑照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辭賦與駢文作者。他的《蕪城賦》與《登大雷岸與妹書》,都是盛傳不衰的杰作。
  《蕪城賦》歷來被視為六朝抒情小賦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將主觀情緒滲透在客觀景物之中,以悲愴的語調、峭拔的氣勢、陰森獰厲的形象,描摹這座荒棄的城市:

  澤葵依井,荒葛罥涂。壇羅虺蜮,階斗麏鼯。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風嗥雨嘯,昏見晨趨。饑鷹厲吻,寒鴟嚇雛。伏虝藏虎,乳血餮膚。崩榛塞路,崢嶸古馗。白楊早落,塞草前衰。稜稜霜氣,蔌蔌風戚。孤蓬自振,驚沙坐飛。灌莽杳而無際,叢薄紛其相依。通池既已夷,峻隅又以頹。直視千里外,唯見起黃埃。凝思寂聽,心傷已摧。

  所有的景物都經過有意選擇,并包含一定的虛構與夸張,以求達到作者所需要的效果。所以,這座“蕪城”在作者筆下,并不是一座死城,而是一座驚心動魄的恐怖之城。鮑照其他辭賦都不如《蕪城賦》那樣著名,但它們在藝術上也頗有特色,如《舞鶴賦》、《野鵝賦》等,都能巧妙地使用比興手法。
  鮑照的文基本上屬于駢文的范疇,但在聲律方面還不象后來的駢文那樣嚴格。鮑照的文章,當首推《登大雷岸與妹書》。
  此文是鮑照在去江州的途中,寫給妹妹鮑令暉(也是一位女詩人)的家書。除首尾略述旅途之感受外,基本都是對所見自然景色的描寫,運用賦體的手法,是當時文章的新體,寫景之生動,尤為罕見:

  南則積山萬狀,負氣爭高,含霞飲景,參差代雄,凌跨長隴,前后相屬,帶天有匝,橫地無窮。東則砥原遠隰,亡端靡際。寒蓬夕卷,古樹云平。旋風四起,思鳥群歸。靜聽無聞,極視不見。……西南望廬山,又特驚異。基壓江潮,峰與辰漢相接。上常積云霞、雕錦縟。若華夕曜,巖澤氣通,傳明散彩,赫似絳天。左右青靄,表里紫霄。從嶺而上,氣盡金光,半山以下,純為黛色。信可以神居帝郊,鎮控湘、漢者也。

  手法上吸取漢賦的鋪陳和夸張,又把作者的感情熔鑄于寫景之中,字句基本整齊,文中時時夾入一些抒情和議論的散句,顯得文氣跌宕,而辭藻絢麗,兼有駢散兩種文體的長處。其中寫長江、寫廬山的許多片段,都極盡描繪之能事,畫面闊大,氣象萬千,群山眾水,均呈動勢,光色耀目,令人應接不暇。除了《登大雷岸與妹書》以外,鮑照還有《石帆銘》和《瓜步山□文》被人稱頌。
  與鮑照齊名的顏延之也寫作了一些山水詩。語言更加艱深,喜鋪陳,重錘煉雕飾,凝練規整,且喜搬弄典故,堆砌辭藻,而缺乏情致。此外還有謝惠連。謝惠連的詩有較明顯的模仿謝靈運的痕跡,也講究詞句的著意鍛煉,格調輕靈,但不如謝靈運精警。

  第三節 謝朓與永明體詩歌
  齊梁時期,隨著聲律說的興起,詩體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就是“永明體‘的出現。
  “永明”是南朝齊武帝年號,“永明體”就是指最初形成于這一時期的新詩體。主要指五言詩,其主要特征是講求格律嚴謹、對偶規整,它利用漢字的平上去入四聲,將四聲音調不同的文字按一定的規則排列組織起來,避免犯“平頭、上尾、蜂腰、鶴膝”等聲病,使詩歌產生抑揚頓挫的聲韻美。
  永明聲律論得以在這個時期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是中國聲韻學受到了印度梵音學的影響,這與當時佛經翻譯中考文審音的工作有著直接的關系。自漢末魏晉以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和佛經翻譯的逐漸繁榮,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音韻學的發生與發展。反切注音之法的發明就與此有關。周颙作《四聲切韻》,總結漢語平、上、去、入四聲調,沈約著《四聲譜》,將聲調理論運用于詩歌寫作,主張作詩應力求作到“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宋書·謝靈運傳》)或“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間,角徵不同”(《南史·陸厥傳》)。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的8位文學家: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云、任昉、陸倕(合稱竟陵八友),都是永明體詩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歷來認為是謝朓、沈約和王融。從齊永明至梁陳100余年間,吳均、何遜、陰鏗、徐陵、庾信等,都對新體詩進行過有益的嘗試,它的產生,更使得中國古典詩歌在完善藝術形式美的進程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沈約、謝朓、王融等是永明時期新詩體的代表作家。
  沈約(441~513),南朝文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今浙江德清縣西)人。歷仕宋、齊、梁三朝,歷史上習慣地把他看作梁朝人。他是“竟陵八友”之一,當時公認的文壇領袖,詩文數量極多。出聲律的提倡外,他還提出“文章當從三易”,即“易見事”、“易識字”和“易誦讀”。(見《顏氏家訓·文章》)他的山水詩往往在清新之氣中透露出一絲哀怨感傷。如其《秋晨羈怨望海思歸》:

  分空臨澥霧,披遠望滄流。八桂暖如畫,三桑眇若浮。煙極希丹水,月遠望青丘。

  展示了一幅天水一色、煙波浩淼的海天風景圖,境界高遠宏闊,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謝朓(464~499),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世家大族,高祖據為謝安之兄,父緯,官散騎侍郎。祖母是史學家范曄之姐,母為宋文帝之女長城公主。不但是貴族,還是皇族。參與竟陵王蕭子良西邸的文學活動,是“竟陵八友”之一。因任過宣城太守,故稱謝宣城,又因與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
  謝朓詩歌創作發展了山水詩,是山水詩集大成者。詩風可以概括為“清新流麗”。他曾說“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南史·王曇首傳》附《王筠傳》)。他吸取了謝靈運山水詩的精華:細致的觀察,逼真的描寫。又較少繁蕪詞句和玄言成分,和謝靈運的富艷精工、典麗厚重頗不同,克服前代山水詩帶好玄言的缺點。例如謝朓的名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埃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鬢不變?

  寫登山臨江所見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遙望京師而引起的故鄉之思。其中“余霞散成綺”兩句,向來為人們所傳誦。詩人描寫了黃昏天空和春江上的秀色佳氣,飛鳥紛紛投林的景色,和群芳怒放的情形。使讀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春天的聲音和春天的氣息。
  謝朓曾作宣城太守,宣城是當時江南大都,經濟發達,風景優美。因此,謝朓現存的詩歌中,不但有將近四分之一是在宣城期間所寫,而且其中膾炙人口的佳作也特別多。這些詩,與先前的作品相比,更加沖淡清新。如他的名作《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旅思倦搖搖,孤游昔已屢。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囂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天際識歸舟”兩句,用“識”、“辨”二字十分精當地描摹出詩人佇立船首,極目回望的專注神情。這里雖然是寫景,但是“隱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從此寫景,乃為活景”(《古詩評選》)。結尾余韻悠長。尤其是“終隱南山霧”一句與開頭“江路西南永”相呼應,回味無盡。
  此外,他的《新亭渚別范零陵云》、《游敬亭山》、《游山》、《將游湘水尋句溪》、《直中書省》、《觀朝雨》等詩,也都是情景妙合的佳作。
  謝朓的新體詩,對后世影響很大,對唐代近體詩的發展很有貢獻。所以唐代一些著名詩人很重視謝朓的詩,李白、杜甫都曾稱許其詩:“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李白《宣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等。
  另一位積極參與創制“永明體”的王融,也是頗有才華的詩人。鍾嶸說他“有盛才,詞美英凈”(《詩品》卷下)。王融詩歌的主要特點是構思含蓄而有韻致,寫景細膩而清新自然,語言華美而平易流暢,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與謝朓相近似的風格。繼他們之后,梁代的吳均、何遜、陰鏗亦大抵步其后塵,他們的一些新體小詩構思雋永,格調清麗,也是講求聲韻對偶的工麗的范本。

  第四節 齊梁文人集團
  在齊梁不到80年的時間里,先后現了三個以皇室為核心的文人集團:南齊竟陵王蕭子良文人集團,梁代蕭衍、蕭統文人集團,蕭綱文人集團。這三大文人集團的盟主以帝王皇子之尊,積極參加并領導文學創作,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文學熱潮,參與的文人之多,產生的作品之富,是前所未有的。這是齊梁文學得以繁榮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齊梁文學的一個顯著特征。
  南齊竟陵王蕭子良,禮才好士,傾意賓客。永明五年(487),蕭子良移居雞籠山,一時天下文士紛紜而至,歸附于其雞籠山西邸,出現彬彬之盛的局面,形成了一個以蕭子良為核心的西邸文人集團。《梁書·武帝本紀》:“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高祖(即后來的梁武帝蕭衍)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云、任昉、陸倕等并游焉,號曰‘八友’。”“竟陵八友”中除沈約、謝朓、王融外,周颙等人在創制“永明體”和推動新詩風的發展方面,功不可沒。另外“八友”中范云、任昉等,也都由齊入梁,對齊梁文風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西邸文人集團的活動相當豐富多彩,并不只限于文學。文士雅集,學術講論,或抄撰各類書籍,或舉行佛事活動(見《南齊書·竟陵文宣王子良傳》)。但就其主要成就來說,還是在文學方面,而詩歌創作則是這個集團最重要的文學活動,活動方式是集體賦詩。這種集體賦詩有時是一種競賽游戲,如《南史·王僧孺傳》附《虞羲傳》載:“竟陵王子良嘗夜集學士,刻燭為詩,四韻者則刻一寸,以此為率。(蕭)文琰曰:‘頓燒一寸燭,而成四韻詩,何難之有?’乃與(丘)令楷、江洪等共打銅缽立韻,響滅則詩成,皆可觀覽。”另外,西邸文人集團常見的文學活動方式還有同題共詠和聯句成詩等。今存王融、沈約、范云、虞炎、劉繪等人的《餞謝文學離夜詩》,王融、范云的《四色詩》,王融、柳惲、虞炎、謝朓等人的《同詠坐上所見一物》,王融、沈約、謝朓等人的《同詠樂器》等,也都是在同題共詠活動中創作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蕭齊一代,皇室接納文士已漸成風氣。因此,除竟陵王蕭子良外,文惠太子蕭長懋、豫章王蕭嶷、隨郡王蕭子隆都曾招引文士,只是其規模與名氣皆無法與蕭子良相比。
  在西邸文人集團凋零、敗落之后,“竟陵八友”之一的蕭衍,代齊建梁。蕭衍建梁的當年(502),即立長子蕭統為皇太子。從此,在梁代的前、中期就形成了以梁武帝蕭衍和昭明太子蕭統父子為中心的文人集團,對梁代文學的繁榮起過重要的促進作用。這個大文人集團實際上由兩個小的文學圈構成,即以蕭衍為核心的皇帝文學圈和以蕭統為核心的太子文學圈。這兩個文學圈不但成員上有所交叉,其文學創作主張也基本一致,即宗經、重教。
  蕭衍早年是西邸文人之一,史稱其“下筆成章,千賦百詩,直疏便就,皆文質彬彬,超邁今古”(《梁書·武帝本紀》),雖不乏溢美之詞,但作為一代帝王,有這樣的文學修養也實屬難得。蕭衍常常親自主持文學活動,招群臣宴集賦詩、品評文藝。在他的大力倡導與推激下,文學創作,尤其是詩歌創作,在當時風氣甚熾,詩歌創作成就亦較西邸文人集團高。
  蕭統(501—531)字德施,武帝長子。立為太子而早卒,謚“昭明”,故后人習稱為昭明太子。隨著太子蕭統的長大和參與政事的增多,蕭衍文學圈的一部分文人轉向了蕭統。以蕭統為中心的文人集團,在詩歌創作活動并不十分繁榮,成就也不算高。這一文學圈更多地是側重于學術性的活動,而且成就突出。絕大多數文士所參與的,也是這方面的內容。他們組織搜集、整理、編輯出了工程浩大的《文選》和《文章英華》,尤其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文選》三十卷的編纂,對于文學創作的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蕭統等人還提出了“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質彬彬”等一系列文學主張。而劉勰的加盟,更增加了蕭統文學圈的學術氣氛。
  就在蕭統文學圈的活動十分頻繁時,另一個文人集團也在外藩逐漸形成并崛起。這就是以梁武帝蕭衍第三子晉安王蕭綱為核心的文人集團。蕭統病逝,蕭綱繼立皇太子入主東宮以后,這個文人集團確立了文壇上盟主地位。蕭綱文人集團是梁代后期,詩歌創作最為繁榮,其影響亦較為深遠的一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大力創作宮體詩。其主要成員 有庾肩吾和他的兒子庾信,徐摛及其子徐陵等,庾信和徐陵才華橫溢,乃后起之秀。此外還有蕭子顯、劉孝陵、劉孝儀、劉孝威、江伯搖、孔敬通等一大批文士。申子悅,王囿,孔鑠,張長公,傅弘,王訓,王臺卿,徐防,鮑至,紀少瑜等。《北史·庾信傳》載:“父肩吾,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記。東海徐摛為右衛率。摛子陵及信并為抄撰學士。父子在東宮,出入禁闥,恩禮莫與比隆。既文并綺艷,故世號為‘徐庾體’焉。當時后進,競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傳誦。”
  此外還有湘東王蕭繹在荊州組織的文人集團。隨著侯景之亂暴發,蕭衍、蕭綱被害,不久蕭繹也被西魏所殺,蕭梁王朝走向衰亡。至此,轟轟烈烈、熱鬧非凡的齊梁三大文人集團,終于歸于沉寂。

  第五節 宮體詩
  宮體詩盛行于梁后期和陳,代表作家為梁簡文帝父子蕭綱、蕭繹及徐摛、庾肩吾、徐陵和早期庾信等,陳后主及其侍從文人也可歸入此類。“宮體”之名,始見于《梁書·簡文帝紀》記載:"(蕭綱)雅好賦詩,其自序云: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然傷于輕靡,時號'宮體'。"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據《梁書·徐摛傳》(徐是蕭綱的老師)述“宮體”之稱的來由,說:“摛文好為新變,不拘舊體。……文體既變,春坊盡學之,宮體之號,由斯而起。”無論如何,“宮體詩”都是以其流行于太子蕭綱的東宮而得名。
  通常用以宮體詩的“輕靡綺艷”四字評語來概括宮體詩的風格特色。其內容主要以宮廷生活,特別是貴族們游宴、游戲等娛樂活動為描寫對象,題材不外乎詠物與描寫女性。講究詞采美麗,構形惟妙惟肖。重聲律、音樂性強,是永明新體的進一步發展。
  齊梁宮體詩的形成和發展,與當時社會和時代風尚緊密相關。齊梁時代社會環境相對安定,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繁榮,都市里大量出現的秦樓楚館和商販娼妓,構成了南朝文化特有的商業氣氛。一時間市井歌辭大盛。因而從南齊的艷情詩開始,這一類詩歌的產生同南朝民歌的影響就有密切關系;對梁陳宮體詩的形成,更有大的影響。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說:“宮體之名,雖始于梁,然側艷之辭,起源自昔。晉宋樂府如《桃葉歌》、《碧玉歌》、《白紵歌》、《白銅鞮歌》,均以淫艷哀音,被于江左,迄于蕭齊,流風益盛。其以此體施用五言詩者,亦始晉宋之間,后有鮑照,前有惠體,特重于梁代,其體尤昌。”正是輕艷的市井歌曲與浮華放浪的宮廷生活相契合,才產生了宮體詩。
  宮體主要保存在《玉臺新詠》中。內容多為對女性的描寫:或寫宮女的睡態、舞姿,或假托女子的口吻作傷春之辭等,如下面這首詩《詠內人晝眠》就是蕭綱所作比較典型的宮體: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攀鉤落綺障,插捩舉琵琶。夢笑開嬌靨,眠鬟壓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紅紗。夫婿恒相伴,莫誤是倡家。

  刻畫一個青年女子睡態的美。細致幽微,具體可感,但徒有其表,缺乏神韻。末二句特意點明:在一旁相伴的是其丈夫。
  又如蕭綱的《詠舞二首》其二也是如此:

  可憐稱二八,逐節似飛鴻。懸勝河陽伎,暗與淮南通。入行看履進,轉面望鬟空。腕動苕華玉,衫隨如意風。上客何須起,啼烏曲未終。

  其他作家的作品也大體上與簡文帝類似,又如庾肩吾《南苑看人還》:

  春花競玉顏,俱折復俱攀。細腰宜窄衣,長釵巧挾鬟。洛橋初度燭,青門欲上關。中人應有望,上客莫前還。

  以及陳叔寶《玉樹后庭花》: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艷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后庭。

  拿傳統表現女性美的文學作品相比,前者通常需要伴隨一個或真實或僅作為虛飾的道德性主題,而宮體詩沒有這樣的主題,僅是單純地描繪女性之美;前者多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以造成品賞心理上的距離,宮體詩則用切近的眼光和真實、細致的筆法來表現,得到不同的效果。單純表現女性體貌之美,是文學中可以而且應該存在的內容。
  宮體詩內容并非只限于婦女生活,也有一些抒情詠物寫景之作,而且詠物之作在宮體詩中所占的比重還相當大。這些寫景詠物詩的共同特點是:題材狹窄,所寫內容基本不出宮廷的范圍,如《詠風》、《秋夜》、《晚景出行》之類,內容貧乏,單純詠物寫景而毫無寄托;特別講究詞藻與對偶;描寫瑣屑而細致。宮體詩的代表人物之一蕭綱就有不少這種詠物寫景詩作,如:

  纖條寄喬木,弱影掣風斜。標春抽曉翠,出霧掛懸花。(《詠藤》)
  浮云舒五色,瑪瑙映霜天。玉葉散秋影,金風飄紫煙。(《詠云》)
  萎蕤映庭樹,枝葉凌秋芳。故條雜新實,金翠共含霜。攀枝折縹干,甘旨若瓊漿。無瑕存雕飾,玉盤余自嘗。(《詠橘》)
  均以濃重華麗的詞藻和工整的對偶形式,纖細地描摹物形物態,顯得瑣屑而無生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五章 南朝詩歌
歐麗娟“中國文學史”課程筆記(三十二)
中國文學史筆記【袁行霈 版】(2)
唐詩解讀之初唐詩歌(7)
中國古代文學史
南北朝文人詩歌的三個代表:“大小謝”與瘐信(文學的演變0408)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兴县| 曲阜市| 铜梁县| 遵化市| 清原| 南京市| 厦门市| 张家川| 长子县| 民和| 花垣县| 通河县| 安塞县| 栾川县| 乌兰浩特市| 孟州市| 嘉祥县| 类乌齐县| 浮梁县| 亚东县| 遂昌县| 定日县| 张家港市| 淅川县| 伊通| 广灵县| 北票市| 东方市| 永泰县| 龙岩市| 东乡县| 彭山县| 台北市| 万荣县| 秭归县| 永嘉县| 林口县| 高安市| 安达市| 扎兰屯市| 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