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傷風自汗,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等癥(凡《傷寒論》、《金匱》、《千金》、《外臺》、《圣濟方》俱改為小劑,以便時用,下仿此。)桂枝白芍生姜(各三錢)炙甘草(二錢)大棗(四枚)水煎服,啜熱粥,覆取微汗,未汗再服,一日夜可三服。此方姜、桂、甘草、大棗之辛甘以補陽,芍藥、大棗、甘草之苦甘以補陰,是補劑非汗劑也。妙在服后,溫啜粥,取谷氣勝邪以為汗,則汗不受傷,則絕無變癥之患。無論四時、南北、老幼、強弱,皆可服之。
麻黃(去根節三錢)桂枝(二錢)炙草(一錢)杏仁(二十四粒水三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去沫,入諸藥同煮至八分,溫服,覆取微汗,不啜粥,未汗再服,一日夜可三服。此方麻杏從表以發表;桂甘從肌以達表;不啜粥者,恐其逗留麻黃之性,發汗太過也。
按∶陽明證,《內經》以身熱,目痛鼻干,不得臥為提綱,仲景以胃家實為提綱。前圣后圣,立說不同,或從宋人用升麻葛根湯,是宗《內經》經氣之傳以為治也。但葛根非陽明正藥,以其宣肌絡,除大熱,取陽明主肌肉而蒸蒸發熱之義也?!秱摗啡胧?,有用桂枝湯,麻黃湯法,卻無用葛根法,而傳為白虎證,以及承氣證,古今之治法一轍也。
(方見下)治少陽病,脅痛,目眩,耳聾,口苦,寒熱往來,嘔吐等癥。此方《傷寒論》以太陽病邪氣欲從少陽而出,取之以助樞轉也。然正少陽癥,亦不外此方,蓋以少陽主樞,柴胡為轉樞之神品,切勿以發汗誣之。
按∶頭為諸陽之會,傷寒中風陽證,必有頭痛?!督洝吩啤锰栔},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列下項,循肩膊由夾脊,抵腰中,故太陽頭痛,腦痛而連項脊也。陽明之脈,起于鼻,絡于目,交額中,故陽明頭痛,額痛而連面目也。少陽之脈,起于目銳,上抵頭角,下耳后,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少陽頭痛,耳前后痛,上連頭角也。
自汗者,汗自出,屬陽虛,宜玉屏風散加牡蠣、浮小麥之類以實補表陽;盜汗者,身睡而汗出,醒而汗收,屬陰虛,宜當歸六黃湯以補陰清火。然陰陽有互根之理,有陽虛而治其陰者,陰虛而治其陽者,不可不知。又汗為心液,宜補其心,以人參養榮湯主之。液主于腎,宜補其腎,以左、右歸飲,六、八味丸主之??傊挂栽獨鉃闃袡C,茍大汗身冷,必以六味回陽飲,人參加至兩許,方可挽回。傷寒誤發其汗,上焦津液干枯,必引腎水上泛外溢,如水涌出,名曰亡陽,必以真武湯救之,蓋以此湯茯苓為鎮水,佐附子以回陽也。
仲景《傷寒論》∶“師曰∶‘黃汗為病,身體腫發熱,出汗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也?!瘑栐弧谩畯暮蔚弥??!瘞熢弧谩院钩觯牒箍?,水從外入而得之,宜黃芍藥桂心酒湯主之’。”黃(五兩)芍藥(三兩)桂心(三兩上三味切,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和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正當心煩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其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清醯代酒,忌生蔥。
又凡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則汗出。又身常夜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即發熱者,久久身必甲錯也,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也。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則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馳痛,如蟲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者名曰黃汗,桂枝湯加主之。
桂枝芍藥炙草生姜(各三兩)黃(五兩)大棗(十二枚水煎。
療黃膽身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出者衣皆黃,黃汗吳藍湯方。
吳藍白芍麥冬桑白防己鮮皮梔子(各六分水煎。
小續命湯
通治六經中風,斜不遂,語言謇澀,及剛柔二痙。
防風(一錢二分)桂枝麻黃人參白芍川芎黃芩防己杏仁炙草(各八分)附子(四分,炮加生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防風通圣散
治中風,傷寒瘡瘍,及一切表里俱實之癥。
酒大黃芒硝防風荊芥麻黃梔子白芍連翹川芎當歸薄荷白術(各五分)桔梗石膏黃芩(各一錢)甘草(二錢)滑石(三錢加蔥姜煎,日可兩服,夜可一服。
吳鶴皋曰∶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后而泄?;d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游火。風之為患,肝木王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術,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氏長于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
歌曰∶防風通圣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甘枯芎歸膏滑石,薄荷芩術力偏饒。
驅風至寶丹
治風中經絡臟腑,及一切危證。
天麻人參熟地羌活桔梗石膏獨活黃芩(各一兩)薄荷大黃(酒浸)芒硝黃柏荊芥麻黃梔子細辛連翹黃連全蝎(各五錢)川芎(三兩半)白術(一兩半)白芍當歸防風(各二兩半)甘草(二兩)滑石(三兩上二十六味,共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細嚼,茶酒任下,臨臥服。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用治風顛。
菊花(四十分)白術防風(各十分)桔梗(八分)黃芩(五分)細辛干姜人參茯苓當歸川芎牡蠣礬石桂枝(各三分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方用參、苓、歸、芎,補其氣血為君;菊花、白術、牡蠣,養其肝、脾、腎為臣,而加防風、桂枝,以行痹著之氣;然風以寒為帥,先以細辛、干姜驅其助虐之寒;火乘風而發,又以黃芩、桔梗,疏其怫郁之熱;礬石所至,除濕解毒,收澀心氣;酒力營運周身為使,庶舊風盡出,新風不受,且必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藥積腹中不下,蓋邪漸侵心,不惡熱而惡寒,其由陰寒可知。若胸中之陽不治,風必不出,故先以藥填塞胸中之空竅,壯其中氣,而邪不內入,勢必外消,此即《內經》所謂∶塞其空竅,是為良工之理。若專治其表里,風邪非不外出,而重門洞開,出而復入,勢將莫御耳。
地黃飲子
治足痱不能行,舌喑不能言,此少陰氣厥不至,名喑痱。
肉桂附子肉蓯蓉茯苓熟地麥冬五味子遠志菖蒲石斛山萸肉巴戟肉(各五分)薄荷葉(二分水二杯,煎八分服。
諸藥皆質重性沉,以鎮逆上之火,然火由風發,則無形而行速,故用輕清之薄荷為引導;又微煎數沸,不令諸藥盡出重濁之味,俾輕清走于陽分以散風,重濁走于陰分以鎮逆,制方煮法之妙如此。
參附湯
(見盜汗
三因白散
治中風不省人事,痰涎如涌,真起死回生之神方也,氣喘痰多用之甚效。
滑石(四錢研)半夏(三錢)生附子(二錢共研末,生姜四片,白蜜五錢,水一杯半,煎八分,溫服。寒化證,脈微或脈脫,四肢逆冷痰盛者,用此方?;蛎}數,手足溫,為熱化證,宜風引湯、竹葉石膏湯之類。
白虎湯
(見傷寒
竹葉石膏湯
(見火癥
黃連阿膠湯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主之。少陰中風,借用此方。
黃連(四錢)黃芩(一錢)芍藥(二錢)阿膠(三錢)雞子黃(二只打勻,取三分之一。
上五味,以水二杯,先煮三物取一杯,去滓,納膠烊盡,少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日三服。此為少陰熱化之證,方中用黃連、黃芩之苦寒以折之,芍藥之苦平以降之,又以雞子黃補離中之氣,阿膠補坎中之精,俾氣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斯心煩止而得臥矣,此回天手段。
蘇合香丸至寶丹(馳名藥,肆中發兌方,不必載。
順氣散
人參白術茯苓陳皮青皮烏藥白芷(各一兩)甘草(五錢)上咀,每服三錢,水一杯,煎七分溫服。
勻氣散白術烏藥人參天麻(各一錢)沉香青皮白芷木瓜紫蘇甘草(各五分)上銼作一帖,姜三片,水煎服。
滌痰湯
南星(制)半夏(泡七次)枳實茯苓(各二錢)橘絡(一錢五分)石菖蒲人參(各一錢)竹茹(七分加生姜五片,水一杯半,煎八分,食后服。
竹瀝湯
治熱風心中煩悶、言語謇澀。
竹瀝荊瀝(各五分)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溫服三合,以酒調服良。一方竹瀝、荊瀝、梨汁各二合,陳醬汁半合,相合,微煎一、二沸,濾清,細細灌入口中,治中風不語,昏沉不識人。一方竹瀝五合,人乳汁二合,三年陳醬汁半合,三味相合,分三服治熱風,舌強不得語,心神煩悶。一方竹瀝五合人乳汁二合姜汁升生三味相合溫分三服日夜各一服,劉、朱、李三子發揮之外后人又增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三味相合,溫分三服,日夜各一服。劉、朱、李三子發揮之外,后人又增惡中、食中、寒中、暑中四癥。(孫男心典)按∶食中者,過飽食填太陰,上下之氣不通而厥,以平胃散加減煎服,或探吐之,或以備急丸灌之。
風引湯
治大人中風牽引,小兒驚風螈,并治癲、狂、癇。
大黃(二兩)干姜(三兩)龍骨(四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牡蠣(四兩)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滑石紫石英石膏(各六兩上十二味,竹簏篩,以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約每服一兩半。
風邪內并,則火熱內生,五臟亢甚,迸歸入心,故以桂、甘、龍、牡,通陽氣,安心腎為君。然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升,火發必風生,風生必挾木勢侮其脾土,故脾氣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癱瘓,故用大黃以蕩滌風火濕熱之邪為臣,隨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補之,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濃土以除其濕,寒水石以助腎水之陰,紫石英以補心神之虛為使。使大人小兒風引驚癇皆主之。何后世以為石藥過多而不用,反用麝、腦以散真氣,花蛇以增惡毒耶。
白礬散
治急中風、口閉涎上、欲垂死者。
白礬(二兩生)生姜(一兩,連皮搗,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上二味,合研,濾分三服,旋旋灌之,須臾吐出痰毒,眼開風退,方可服諸湯散救治。
若氣衰力弱,不宜吐之。
急救稀涎散
治中風涎潮,口噤,氣閉不通。
豬牙皂角(四挺肥實不蛀者,去黑皮,)晉礬(一兩,光明上為細末和勻,輕者半錢,重者一錢匕,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但微微冷汗出一、二升,便得醒,次緩緩調治,大服亦恐過傷人(孫兆方。
三化湯
河間云∶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汗之,內有便溺之阻隔,復以三化湯下之。
濃樸枳實大黃羌活(各等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兩,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終日服之,以微利為度。
《經》云∶“脾胃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庇衷弧谩巴撂^則敦阜。阜,高也;敦,濃也;既濃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膏粱之疾,非腎經虛之候也?!焙我悦髦督洝吩啤谩叭幦枺l病為偏枯痿易?!蓖踝⒃啤谩叭幉蛔?,則發偏枯;三陽有余,則為痿易;易為痿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逼渲我巳瘻?,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若脾虛則肢四亦不用也?!督洝吩啤谩巴敛患皠t卑監。卑者,下也;監者,陷也,坑也?!薄八闹苑A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日以益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逼渲蝿t宜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也。
肘后紫方
(《外備》)療中風脊強,身痙如弓。
雞屎(二兩)大豆(一升)防風(三兩)水二升,先煮防風,取三合汁,豆、雞矢二味,熬令黃赤色,用酒二升淋之,去滓,然后入防風汁和,分再服,相去人行六、七里,覆取微汗,避風。
華佗愈風散
治婦人產后中風、口噤、手足螈、角弓反張,或產后血暈、不省人事,四肢強直等癥。
荊芥(微炒為末)每服三錢,豆淋酒調服,或童子小便服之??卩鋭t抉齒灌下,藥下如神。王貺《指迷方》,加當歸等分,水煎服(按∶男子中風亦用之。
豆淋酒法
黑豆二升,熬令聲絕,酒二升,納鐺中急攪,以絹濾取清汁送藥,或專用此汁頓服取汗。
續命煮散
(《外備》)復榮衛,卻風邪。
桂枝(七分)白芍甘草防風獨活人參生地當歸川芎荊芥穗細辛遠志干姜半夏(各五分)上銼作一帖,入姜三片,水煎服。
[卷五\表證諸方] 歷節風
五積散
治感冒寒邪外而皮毛經絡內而臟腑上而頭項下而腰腳無有不治及痢后鶴膝風當歸麻黃蒼術陳皮(各一錢)干姜白芍枳殼(各八分)半夏白芷(各七分)桔梗炙草茯苓人參(一本無此分)肉桂(各五分)川芎(四分)加生姜三片蔥白二根參芎用更奇桔芷夏苓姜桂草麻黃枳殼與陳皮
[卷五\表證諸方] 痹癥
二陳湯
(見下痰飲
黃五物湯
治血痹,并治一切痹癥之屬虛者。
黃桂枝白芍(各三錢)大棗(四枚)生姜(四兩水煎服。
外治法
(筋骨之病,總在軀殼,古人多用外治。
《靈樞》治之以馬矢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涂;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
《靈樞》用純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咀,漬酒中,用棉絮一斤,細白布四丈,并納酒中,置酒馬矢中,蓋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棉絮曝干之,干后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其日乃出,干并用滓,以棉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濕所刺之處,令熱入至于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羌活桂歸酒
(《種福堂》)治風寒濕痹。
羌活桂枝秦艽防風續斷附子(各一錢)歸身金毛狗脊虎骨(各一錢五分)杜仲晚蠶砂(各二錢)川芎(八分)桑枝生姜(切片,一錢)大棗(二枚陳酒二斤,浸一日夜煎服。
集寶療痹膏
(《種福堂》川烏草烏南星半夏當歸紅花獨活羌活大黃桃仁(各四錢)山甲肉桂(各二兩)白芷(五錢)陀僧硫黃松香(一斤)生姜汁(一碗)麻油(一斤上收煎好,加乳香、沒藥、血竭、胡椒、樟冰、細辛、牙皂末(各二錢)。若加商陸根、鳳仙、鬧楊花、鮮煙葉、鮮蒜、鮮希等汁,更妙。
蒼術黑豆飲
(《種福堂》)治痹方。
茅山蒼術(五斤)洗凈泥垢,先以米泔水浸三宿,后用蜜酒浸一宿,去皮,用黑豆一層,拌蒼術一層,蒸二次,再用蜜酒蒸一次,用河水在炒鍋內熬濃汁,去滓隔湯燉,滴水成珠為度,每膏(一斤)和煉蜜(一斤),白湯調服。
一老人專用此方,壽至八十余,身輕體健,甚于少年。
七制松香膏
(《種福堂》)治濕氣第一神方。
松香(三斤)第一次姜汁煮,第二次蔥汁煮,第三次白鳳仙汁煮,第四次燒酒煮,第五次鬧楊花汁煮,第六次商陸根汁煮,第七次紅醋煮。
桐油(三斤)川烏草烏蒼術官桂干姜白芥子蓖麻(以上各四兩)血余(八兩上八味,共入桐油,熬至藥枯發消,滴水成珠,濾去滓,入牛皮膏四兩烊化,用前制過松香漸漸收之,離火加樟腦一兩,好麝香三錢,濃紙攤之,貼患處,神效。
虎骨木通湯
(《種福堂》)治一切麻木痹證,痛風歷節。
虎骨木通各等分煎湯,頻頻多吃,即愈。
紅花白芷防風飲
(《種福堂》)治歷節四肢疼痛。
紅花白芷防風(各五錢)威靈仙(三錢酒煎服,取汁,三服全愈。
山甲白薇澤蘭飲(《種福堂》)治箭風(俗名鬼箭打),或頭項、手足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等疾,照方一服即愈。
山甲(一錢,研炒)白薇(二錢)澤蘭(三錢照分量,好酒煎服。
硫黃敷痛膏
(《種福堂》)治痛風歷節,四肢疼痛。用醋磨硫黃敷之,或用蔥白杵爛,炒熱熨之。
[卷五\表證諸方] 鶴膝風
五積散
(見上)
十全大補湯
治血氣兩虛之證人參白術茯苓炙草熟地當歸白芍黃(炙)肉桂(各一錢)川芎(五分加大棗服。
?。▽O男心典)按∶鶴膝風者,脛細而膝腫是也。初起發熱頭痛等癥,宜五積散加松節,或大防風湯,三氣飲之類,或間送活絡丹一錢,或用八味丸、六味丸加鹿茸、牛膝之類調補之。
《經》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筋將憊矣。”薛氏云∶多是風邪乘虛入于三陰之經,治法以溫補肝腎為主,未效,即須暖脾。又外治二法,不可不知。一用芥菜子敷法,治初起漫腫不紅,屈伸不便者,乘未潰時,用陳年芥菜子研細,以姜汁、蔥涕調涂,一伏時,患處起泡,泡干脫皮自愈。一用雷火針法,治風、寒、濕留滯筋脈,劇痛不休,用蘄艾五錢,丁香五分,麝香三分,合研勻入紙筒中,痛處襯布四、五層,照火淬數十遍,以筋脈活動為度。但此二法,膿成即不可。
喻嘉言曰∶“鶴膝風者,即風、寒、濕之痹于膝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且未可治其膝,先養其氣血,使肌肉滋榮,后治其膝可也。”此與治偏枯之癥,大同小異,即溉其未枯者,使氣血流行而復榮。倘不知此,但麻黃、防風等散風之藥,鮮不全枯者。故治鶴膝風者而急攻其痹,必并其足痿而不用矣。
[卷五\表證諸方] 腳氣
雞鳴散
治香港腳第一方,不問男女皆可服。
檳榔(七粒)吳茱萸(泡)紫蘇葉(各三錢)桔梗(五錢)橘紅木瓜(各一兩)生姜(五錢水三大碗,煎至一小碗,取汁,再入水二碗,煎取一小碗,兩汁相和,次日五更,分三、五次冷服之,冬月略溫亦可,天明當下黑糞。
寒濕之氣,著于下焦而不去,故用生姜、吳茱萸以驅寒,橘紅、檳榔以除濕,然驅寒除濕之藥頗多,而數品皆以氣勝,加以紫蘇為血中之氣藥,辛香撲鼻,更助其氣,氣盛則行,速取“著者行之”之義也。又佐以木瓜之酸,桔梗之苦,《經》云∶“酸苦涌泄為陰”,俾寒濕之氣,得大氣之藥,從微汗而解之,解之而不能盡者,更從大便以泄之,戰則必勝之意也。其服于雞鳴時奈何;一取其腹空,則藥力專行,一取其陽盛,則陽藥得氣也。其必冷服奈何,以濕為陰邪,冷汁亦為陰屬,以陰從陰,混為一家,先誘之而后攻之也。
腎氣丸
(見下痰飲
四物湯
(見婦人癥
[卷五] 暑證
天水散
(又名六一散。加朱砂一錢名益元散滑石(六兩)甘草(一兩共研末,以燈芯湯下三錢。
白虎湯
(見上瘟疫
香薷飲
香薷(三錢)濃樸(二錢)扁豆(三錢水煎服。
前方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治中暑熱盛,口渴心煩;前方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飲;再加木瓜、橘皮、人參、黃、白術名十味香薷飲。
大蒜新汲水方
(《種福堂》)治中暑法。
用大蒜(一把)同新黃土研爛,以新汲水和之,濾去滓,灌入即活。凡中暑傷暑,不可便與冷物,俟稍蘇,方可投冷物,則中氣運動無患也。
田中干泥圈臍方
(《種福堂》)治中暑昏眩,煩悶欲絕,急救法。
取田中干泥做一圈,堆在病患肚上,使少壯人撒尿于泥圈肚臍中,片時即得生蘇矣。后不可飲冷湯,須進溫米湯。
理中湯通脈四逆湯五苓散
(俱見《傷寒論》
[卷五] 濕癥
二術二陳湯
治諸濕及痰飲。
白術(三錢)蒼術(二錢)茯苓半夏(各二錢)陳皮炙草(各一錢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煎。
[卷五] 腫癥
五皮飲
治一切氣腫水腫。
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陳皮(各一錢半)生姜皮(七分水煎服。
此藥以皮治皮,不動臟腑,勿以平易而忽之。
四君子湯
人參白術茯苓(各二錢)炙草(一錢加生姜、大棗煎服。
小青龍湯真武湯
(俱見《傷寒》導水茯苓湯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如爛瓜之狀,按而塌陷,胸腹喘滿,不能轉側安睡,飲食不下,小便秘澀,溺出如割,或如豆汁而絕少,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者,用此即漸利而愈。
澤瀉赤茯苓麥冬白術(各三兩)桑白皮紫蘇檳榔木瓜(各一兩)大腹皮陳皮砂仁木香(各七錢五分每服一、二兩,水二杯,燈草三十根,煎八分,食遠服。病重者可用五兩濃煎,五更服。
麻黃甘草湯
(《金匱》麻黃(三錢)甘草(一錢水二杯,先煮麻黃至一杯半,去滓,入甘草,煎八分服。
此方上宣肺氣,中助土氣,外行水氣,其功居于濟生腎氣丸之上。且腫癥與傷寒癥不同,傷寒癥恐過汗亡陽,腫癥以汗愈多而愈妙。水從汗泄,時醫謂須“開鬼門”,并無亡陽之說。
麻黃附子甘草湯
即前方加附子一錢五分。
此與《傷寒論》之分數略異,即以溫經散寒之法,變為溫經利水之方。
濟生腎氣丸
治水腫,小便短少,氣喘者。
熟地(四兩)茯苓(三兩)山茱萸懷山藥丹皮澤瀉牛膝車前子肉桂(各一兩)附子(五錢,泡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燈草湯送下三錢,一日兩服。
神仙九氣湯
(神仙,言藥之靈驗也。九氣,怒、喜、悲、恐、寒、暑、驚、勞、思是也。
《經》曰∶怒則風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暑則氣泄,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驚則氣亂。故云然。)姜黃香附(炒上各為細末,每服五、六錢,空心淡鹽湯調服。愚治膚脹,用溫酒下。
壺隱子曰∶不佞用之以治膚脹,其效如神。
[卷五\腫癥] 頭痛
逍遙散
治一切郁病,寒熱往來,及頭痛,婦人經水不調。
柴胡當歸芍藥白術茯苓(各一錢半)炙草(八方)薄荷(五分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
治血虛發熱如神(《經》云∶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癥象白虎,惟脈不長實。
炙(一兩)當歸(三錢水煎服。
尤氏《金匱翼》有生地黃五錢,甘草一錢(按∶尤氏《金匱翼》此方,各書未載,徐炳南此時聲名藉藉,其訂刻此書,諒亦不肯阿好。
左歸飲
治腎水大虛,能治六味丸所不能治之癥,妙在甘草大甘,從脾以輸精于腎也。
熟地(四五錢或二兩)山藥山茱萸(各二錢三錢)茯苓(二錢)枸杞(二三錢)炙草(二錢或三錢水煎服。
去茯苓、炙草,加菟絲子、龜膠、鹿膠、牛膝,蜜丸,名左歸丸。
吳茱萸湯
治陽明食谷欲吐,干嘔,吐涎沫,少陰吐利,煩躁欲死者,頭痛如破者。
吳茱萸(泡,二錢半)人參(一錢半)生姜(五錢加大棗五枚,水煎服。
清震湯
(《保命》)治雷頭風,頭面疙瘩,憎寒,拘急,發熱,狀如傷寒(疙瘩宜刺出血。
升麻(二錢)蒼術(四錢)荷葉(全者一個水煎,食后服。
透頂散
(《本事》)治偏正頭風,遠年近日皆效,并治鼻塞不聞香臭。
細辛(三莖)瓜蒂丁香糯米(各七粒,一作赤小豆)龍腦(半分)麝香(一分研末,置小口罐中,緊塞罐口,令患人口含清水,隨左右搐一豆大于鼻中,良久,涎出即安。不愈,三日后再搐。
(孫男心典)按∶此本《金匱》納藥鼻中取黃涎之法,酒客多濕,頭重者宜之。
又法,治偏正頭風,以生萊菔搗汁,令患者仰臥,以汁灌鼻中,左痛灌右,右痛灌左,左右俱痛俱灌之。
又頭風有偏正之殊,其病皆在少陽,陽明之絡,以毫刺針痛處數穴,立效。
張石頑云∶外用法不若蒸法最效。方用川芎半兩,晚蠶砂二兩,僵蠶如患人年歲之數,以水五碗,煎至三碗,就炒鍋中以濃紙糊滿,中開錢大一孔,取藥氣熏蒸痛處,每日一次,雖年久者,三、五次,永不再發。平時置新鮮木瓜于枕邊,取香氣透達,引散肝風,亦良法也。
[卷五\腫癥] 眩暈
二陳湯
(見痰飲一味鹿茸酒注云∶鹿緣茸生于頭,頭暈而主鹿茸,蓋以類相從也。用鹿茸(半兩,)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許服。
一味大黃散丹溪云∶“眩暈不可當者,此方主之”。大黃酒制三次,為末,茶調下,每服一錢至二、三錢。
玉液湯
(《濟生》)治眉棱骨痛。
半夏(六錢,湯泡七次,切片作一服,加生姜十片水煎去滓,納沉香末少許服。
[卷五\腫癥] 咳嗽
小青龍湯
治寒飲咳嗽。
麻黃桂枝白芍(各一錢半)細辛(一錢)干姜(一錢半)五味子(一錢)半夏(三錢)炙草(一錢)水三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去沫,入諸藥,煎八分服。
木乳散
(《圣濟》)治肝咳嗽,兩脅下滿。
木乳(即皂莢樹根皮。酥炙三兩)杏仁(去皮尖,炒)貝母(去心,各二兩)炙草(一兩共為細末,姜橘湯送下二錢。
[卷五\腫癥] 傷寒
白虎湯
調胃承氣湯
(大、?。┏袣鉁?br> (俱見《傷寒論》
[卷五\腫癥] 心腹諸痛
黃湯
治心痛、胃脘痛、腹痛喜按者(此治虛證。
黃(一兩)當歸(三錢)肉桂(一錢五分水煎服。
枳實湯
治心痛,胃脘及脅肋,大小腹諸痛拒按者(此治實癥。
枳實(三錢)半夏(四錢)生姜(八錢)水煎服。
丹參飲
治心腹諸痛,諸藥不效者,如神,婦人尤宜(此治半虛半實者。
丹參(一兩)白檀香砂仁(各一錢五分水煎服。
栝蔞半夏白酒湯
(《金匱》)治胸痹不臥,背痛徹心,喘咳氣短等癥(實癥。
薤白(五錢)栝蔞(四錢,搗碎)半夏(三錢)白酒(二杯煎至八分,溫服。
理中湯
治心腹諸痛及吐瀉等癥(虛寒癥。)人參白術干姜炙草(各三錢水煎服。
通脈四逆湯
治四肢厥冷,脈絕諸危證(寒痛癥。
干姜(四錢)附子炙草(各三錢水煎服。腹痛,加芍藥三錢。
黃連湯
治胸中有熱而嘔,胃有邪氣而腹痛(熱痛癥。)黃連炙草干姜桂枝(各一錢半)人參(一錢)半夏(二錢)大棗(二枚水煎服。
當歸生姜羊肉湯
治腹脅諸痛里急者,并治寒疝,腹中痛,及產后腹痛不止。
羊肉(五兩一錢)生姜(一兩四錢五分)當歸(九錢九分水八茶碗,煎至三杯,每服一杯,一日三服。
若寒多者,加生姜。痛多而嘔者,加陳皮六錢六分,白術三錢三分,若加生姜,再加水三杯。
小柴胡湯
(方見瘧癥)治脅痛多嘔,寒熱往來。若腹中急痛,先服小建中湯,二時許再服此湯。
當歸四逆湯
治厥陰傷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
當歸白芍桂枝(各三錢)炙草細辛木通(各一錢)大棗(四枚水煎服。寒者,加生姜、吳茱萸各二錢,酒水各半煎。
金鈴子散
治心腹諸痛,服熱藥而更甚者。
金鈴子(去核)元胡索(各等分研末,以清酒送下二、三錢。
七氣湯
治七情氣逆諸痛。
茯苓(三錢)半夏濃樸(各二錢)紫蘇葉(一錢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和劑抽刀散
川白姜(五個,銼入巴豆肉斑蝥一字,同炒至豆黑,去豆)糯米(六兩二錢,炒黃)良姜(五兩,入斑蝥二十五個,同炒至蝥黑,去蝥)石菖蒲(五兩半,不炒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
《仁齋直指》云∶有一田夫,醉飽之余,露星取快,一枕天明,自此腹疼攻刺,百藥罔效,淹淹數載,后遇至人,授以抽刀散,數服頓愈。則知風露之根,入在脾胃,良姜、菖蒲,為能散其邪,巴蝥借氣,為能伐其根,觀此可以通一畢萬矣。然而痛不復作,養脾之劑,獨不可繼是而調理之乎。療病如濯衣,必去其垢污,而后可以加漿飾?!搬t者,意也”,請借是以為喻。
脅痛,已于心腹諸癥門載其方治矣,然此癥時下最多,今又補錄于后,言之不厭于復也肝貫膈布脅肋。陰虛血燥,則肝脈失養而痛。其癥脅下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甲枯青,遇勞即甚,或忍饑即發是也。
滑氏補肝方酸棗仁(四錢)熟地白術(各三錢)當歸山茱萸山藥川芎木瓜(各一錢半)獨活五味子(各三分上為末,每服五錢,水煎服?!案误w陰而用陽”,此以肝酸補肝體,以辛味補肝用。加獨活者,假風藥以張其氣也。一方有人參、黃、石斛、柏子仁、桃仁,無山藥、獨活、五味。一方阿膠為丸梧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白湯下。一方雞子黃一枚調吞,日二服。
[卷五\腫癥] 肝火脅痛
《經》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善怒?!庇衷啤谩案螝鈱崉t怒,其脈當弦急數實,其口當酸,其痛必甚,或煩渴二便不通。”
龍薈丸方龍膽草當歸(并酒洗)梔子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大黃(酒洗,八錢)青黛蘆薈(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蜜丸小豆大,姜湯下二、三十丸。
栝蔞湯
治左脅痛。
大栝蔞一只,重一、二兩者,連皮搗爛,粉甘草二錢,紅花五分,水煎服。
蓋柴胡、龍薈、青黛、龍膽之類,苦寒益資其燥,而栝蔞柔而滑潤,于郁不逆,甘緩潤下,故奏效捷也。
[卷五\腫癥] 息積
《內經》云∶“病脅下滿氣息,二、三歲不已,病名曰息積?!薄胺蛳⒄?,陰陽之更事也。今氣聚于脅下,息而不消,則積而不散,故滿逆而為病。然氣不在胃,故不妨于食,特害于氣而已,治宜導引服藥,藥不可獨治,蓋導引能行積氣,藥力亦藉導引而行故也”。
推氣散
治右脅痛,脹滿不食。
片姜黃枳殼桂心(各三錢)炙草(三錢為末,每服二錢,姜棗湯調下,食遠服。
赤茯苓湯
治息積脅下,氣逆滿悶。
赤茯苓桂心陳皮(半兩,炒)高良姜(一兩)大腹皮(五錢)甘草(一分)吳茱萸(三分每服三錢水煎,日二服。
白術丸
白術(陳土炒)枳實(麩炒)桂心(各一兩半)人參陳皮炙草桔梗(各一兩上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三十丸,日二。脅痛,左屬肝主血,右屬肺主氣,多痰積,然悲哀惱怒,郁傷肝氣,兩脅骨疼痛,筋脈拘急,腰腳重滯是也。
枳殼煮散枳殼(四兩先煮)細辛桔梗防風川芎(各二兩)葛根(一兩半)甘草(一兩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棗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服。
尤在涇云∶悲哀煩惱,肝氣致郁,枳殼能通三焦之氣,故以為君。肝欲散,故用細辛、川芎、桔梗之辛以散之。肝苦急,故用甘草之甘以緩之。其用防、葛者,悲則氣斂,借風藥以張之也。
[卷五\腫癥] 痰飲
二陳湯
治痰飲及諸般咳嗽之通劑。
茯苓(四錢)半夏(二錢五分)陳皮(一錢五分)炙草(一錢加生姜四片,棗三枚,水煎服(錢數新定。
滾痰丸
治老痰頑痰變生諸種怪病。
青礞石
(打略碎,入瓷瓶,加焰硝一兩,以鹽泥封固紅,取出研飛凈三兩)大棗(酒蒸八兩)黃芩(酒洗,各八兩)沉香(一兩水泛為丸,每服一錢五分,仰臥而勿行動,二時許方行動飲食,服后喉間稠粘塞,乃藥與病相拒,少頃自愈。
桂苓甘術湯
治痰飲頭暈,欲嘔,心下悸,小便不利等癥。
茯苓(四錢)白術桂枝(各三錢)炙草(一錢五分水煎服(錢數新定。
桂附八味丸
(即腎氣丸)治腎虛諸病,但小便不利者宜之。
熟地黃(四兩)山茱肉懷山藥(各二兩)茯苓丹皮澤瀉(各一兩半)附子(泡)肉桂(各五錢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以美膳壓之。
王肯堂云∶“相火寄于命門,命門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因嗜欲竭乏,火無所附,故厥而上行?!惫鸶脚c火同氣,而其氣辛,能開腠理,致津液,通氣道,據其窟宅而招之,同氣相求,火必降下矣。且火從腎出者,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而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巴蜀有火并焉,得水則熾,得火則熄,則桂附者,固治浮游相火之正劑歟。
神仙墜痰丸黑牽牛(取頭末,三兩)皂角(酥炙)白術(生各一兩為末,水丸梧子大,酒下三、五十丸。
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糊丸,臨臥姜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數。
十棗湯
(見《傷寒論》
礞石滾痰
(見上)
青礞石丸
(攻)治食積成痰。
青礞石(敲碎,如棗子大,以焰硝二兩,同入瓦罐,黃色)茯苓天南星(慢火煨制)黃芩(各五錢)風化硝(三錢,盆洗者,冬月以絹袋盛,懸風前化之上為細末,神曲糊入姜汁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湯下。一方有枳實,倍礞石。
竹瀝丸半夏陳皮白術茯苓大黃黃芩人參炙草青礞石(制法同前方,各一兩)沉香(五錢)末之,以竹瀝一大碗半,姜汁三匙,拌勻曬干,如此五、六度,仍以竹瀝、姜汁糊丸小豆大,每百丸,臨臥姜湯下。
按∶沉香似宜于臨制時入之,久曬恐泄香味。
半夏丸
(消)治膈痰結實,滿悶喘逆。
半夏(姜汁制,五兩)皂莢(五挺,去皮揉水煮半夏)生姜(五兩,同半夏搗作餅,炙干為末,蜜為丸如梧子大,姜湯下二十丸。
導痰丸
(消)二陳湯六君子湯(和)此條宜香炒六君子湯濟生腎氣丸(補)桂苓甘術湯
沉香茯苓丸
(溫)溫脾胃,利胸膈,和氣血。
沉香(一兩)茯苓半夏人參丁香(各二兩)甘草陳皮檳榔肉豆蔻(煨,各五錢蜜丸(姜湯下二十丸。
本事神仙丸茅山蒼術(一斤,去皮為末)生芝麻(半兩,水淘凈,研濾取末)大棗(十五枚,煮爛,去皮核,研)三味拌和,乘熱入臼杵,丸如梧子大,干之,每日空服溫湯吞下五十丸,加至一百丸、二百丸,忌桃、李、雀、蛤。初服心膈微燥,進山梔散一服不燥矣山梔干為末,沸湯點服。
許叔微云∶“予平生有二疾∶一則臟腑下血,二則膈中停飲。血有時而止,停飲則無時而愈。始因年少時夜坐為文,左向伏幾案,是以飲食多墜向左邊。中夜以后,稍困乏,則飲酒兩,三杯,既臥就枕,又向左邊側睡。氣壯盛時殊不覺,三、五年后,覺酒止從左邊下,漉漉有聲,脅痛,飲食殊減,十數日必嘔吐數升酸水,暑月止是右邊身有汗,常潤,左邊病處絕燥。遍訪名醫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驗,間或中病,止得月余復作,其補則如天雄、附子、礬石,其利則如牽牛、大戟、甘遂,備嘗之矣。予后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料臼,不盈料不行,水盈料而后行者也。清者可行,濁者依然停蓄,蓋下無路以決之也,是以積之五、七日,必稍吐去而稍寬,數日復作。夫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勝濕,崇土以填料臼,則疾當去矣。于是悉屏諸藥,一味服蒼術,三月而疾愈。自此一向服數年,不嘔不吐,胸膈寬,飲痰如故,暑月汗周體而身涼,飲亦當中下。前此飲漬于肝,目亦多昏眩,其后燈下能書細字,皆蒼術之力也。予初用茅術,半年后止用燥烈味極辛者,削去皮不浸,極有力而亦自然不燥也。山梔散用山梔一味,干為之末,沸湯點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邊,時或運轉,亦消息之法?!倍惣狱S芩、連翹、山梔、桔梗、薄荷湯(清
王節齋化痰丸
(潤)治郁痰老痰稠粘,難于咯唾。
天門冬酒芩栝蔞仁橘紅海石粉(各一兩半)香附(鹽水炒)芒硝桔梗連翹(各五錢)青黛(二錢煉蜜入生姜汁少許和丸,細嚼一丸,清湯下。
[卷五\腫癥] 痢疾
芍藥湯
治赤白痢,里急后重(初起三日內用之。
芍藥(三錢)當歸黃芩黃連枳殼檳榔甘草(各一錢)木香肉桂(各五分水煎服,或以肉桂換干姜。此時醫通用之方,大意以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頗為合法。然肉桂宜換干姜,痢初起宜加大黃。
真人養臟湯
治瀉痢久病,脫肛,完谷不化等癥。
訶子(煨,一錢五分)罌粟殼(蜜炙,三錢)肉豆蔻(煨,五分)當歸白術(炒)酒白芍(各六分)木香(二錢四分)肉桂(八分,去皮)生甘草(一錢八分水煎服。
臟寒甚,加附子一錢五分。此方妙在木香之多,則澀而不郁。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葛根(四錢)黃芩黃連(各一錢五分)甘草(一錢水三杯,先煮葛根至一杯半,吹去沫,入諸藥煎七分服,日二服,夜一服。此方治傷寒協熱下利而喘者,借用治下痢及熱瀉如神。
理中湯
(見心腹痛
香連丸黃連(六兩)木香(一兩上二味共為末,水泛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錢,米湯送下。
桃花湯
治少陰下利。
赤石脂(一兩六錢,留六錢研末)干姜(一錢)粳米(五錢作一服,水煎,調入石脂末服,日夜作三服。病在腎,腎為先天之本,天惟石可以補之,仲景此方獨具女媧手段。
當歸四逆湯
(見腹痛)
倉廩湯
(即人參敗毒散加陳米三錢。見瘟疫)
小柴胡湯
(見瘧疾)
大承氣湯
(奇恒并用
羊脂煎
(《千金》)治久痢不瘥。
羊脂(一棋子大)白蠟(二棋子大)黃連(末,一升,?。ㄈ〕?,)蜜(炙,七合煎取五合)烏梅肉(二兩)亂發灰(洗去垢膩,燒末一升上七味,合納沙鍋中,湯上煎之,攪可丸飲用,如桐子大,三十丸,日三,棋子大小如方寸匕。張石頑曰∶羊脂性滑利人,《千金》用治久痢不瘥,專取滑利以通虛中留滯也。其后且有羊脂阿膠蜜蠟黍米作粥方,深得炎帝《本經》補中寓瀉之意。
[卷五\腫癥] 泄瀉
胃苓湯
治諸瀉及腹痛腫脹等證。
茯苓豬苓澤瀉白術桂枝蒼術濃樸陳皮(各一錢五分)炙草(八分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四神丸
治五更至天明腹痛而瀉,有定候,名脾腎瀉。又通治久瀉。
補骨脂(四兩,酒炒)肉豆蔻(面煨,去油)五味子(各二兩)吳茱萸(湯泡,一兩以大棗八十一粒,生姜四兩,同煮爛,去皮核,和為丸,如梧子大,臨睡以米湯送下四錢。去肉豆蔻加人參、茯苓、干姜、附子、罌粟殼,以米湯泛丸更效。
圣濟附子丸
治洞泄寒中,注下水谷,或痢赤白,食已即出,食物不消。
黃連烏梅肉(各三兩)干姜附子(炮,各一兩五錢煉蜜丸,每服三錢,米湯下,日二服。
按∶原注云∶“春傷于風,邪氣流連,至夏發為飧泄,至長夏發為洞泄,陰生于午,至未為甚,長夏之時,脾土當旺,脾為陰中之至陰,故陰氣盛,陰氣既盛,則生內寒而洞泄矣?!?br> 千金溫脾湯
治積久熱痢赤白。
大黃(四錢)人參甘草(各二錢)熟附子(一錢)炮干姜(二錢水煎溫服。
冷痢去甘草,加桂心三錢,倍人參、姜、附,減大黃一錢。
《靈樞》云∶“中熱消脾,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熱,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脹,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睆埵B注云∶世醫治病,但知熱以寒治,寒以熱治,外此總不講也。設病中熱消脾,而見懸心善饑,洵為熱癥無疑,然必審其臍以上皮熱,方是胃中熱氣蘊隆。若出黃如糜,不但胃中有熱,而腸中亦為熱邪奔迫可知。倘臍以下皮寒,而見腹脹,有似乎實熱固結,實為胃中虛寒之候,或見腸鳴飧泄,非特胃有寒,且移寒于二腸矣。蓋熱泄則腸垢黃赤,寒泄則溏清冷,此病機之最顯著者,可以明辨。況有脹而泄利,此脹為胃寒陽氣不布之脹,泄為腸熱便垢之泄,復有消谷易饑,小腹脹痛之病,豈非胃中有熱,腸中有寒之一驗乎。若此種種,茍未明仲景三瀉心湯,黃連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濃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干姜人參半夏丸等法,必不可以語至治也。
乳豆丸
(方詳本論
[卷五] 秘結癥
脾約丸
(一名麻仁丸濃樸(姜制)枳實(面炒)芍藥(各八兩)大黃(蒸焙,一斤)麻仁(別研,八兩)杏仁(去皮尖,炒,五兩半上為末,煉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溫水下,大便通利則止。
按∶權量尺寸,古今不同,此方各家折和,不能合一。
三承氣湯
(見《傷寒論》
[卷五\秘結癥] 膈癥反胃方
左歸飲
(方見頭痛)此方加生地、當歸,能滋陽明之陰,以去胃口伏邪之燥火,去茯苓者,恐其旁流入坎,不如專顧陽明之速效也。
三一承氣湯
(見瘟疫)
附子理中湯
(即理中湯加附子
真武湯
治少陰嘔逆,腹痛溺短,及治一切水癥。
云茯苓白芍生姜(各三錢)白術附子(各二錢水煎服。
此方妙在生姜之辛溫以利氣,氣化則水行矣。時醫疑生姜發汗,而以干姜代之,豈知干姜守而不走,大失此方之本旨。若再炮黑,或加肉桂,更為無知妄作矣。
吳茱萸湯
(見上頭痛)
(大、?。┎窈鷾鍨a心湯
(俱見《傷寒論》
越鞠丸
(丹溪)治一切郁病。
香附蒼術撫芎梔子六神曲(各等分)或丸或煎隨宜
大半夏湯半夏(洗去涎,六錢)人參(三錢)白蜜(八錢水三杯半,和蜜揚二百四十遍,煎八分服。
此方用水之多,取其多煮白蜜,去其寒而用其潤,俾粘膩之性,流連于胃,不速下行,而半夏人參之力,可以徐徐斡旋于中,非參透造化之理者,不能悟及。隔咽之間,交通之氣不得降者,皆沖脈上行,逆氣所作也。沖脈不治,取之陽明,仲景以半夏降沖脈之逆,即以白蜜潤陽明之燥,加人參以生既亡之津液,用甘瀾水以降逆上之水飲,古圣之經方,惟仲景能用之。
不換金正氣散
楊仁齋曰∶“脾氣雖強,腎氣不足,故飲食下咽,大腸為之飧泄也,煎不換金正氣散,吞下安腎丸。”蒼術(泔浸)陳皮(各二錢半)濃樸(姜制,二錢)甘草(蜜炙)藿香(各一錢)半夏(湯泡七次,錢半上用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吞下安腎丸。
安腎丸
治腎氣不足,飯后即泄。又《金匱翼》云∶“喘因腎虛,氣吸不下者,或因氣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但經微勞,或饑時即發,宜以六味補陰之屬,壯水配火。若足冷面熱者,須以安腎之屬,導水歸元?!贝酰ㄅ谌テつ殻├惫穑ǜ魉膬桑┌总蜍撸ㄈテぃ┌仔g(土炒)石斛(酒炒)白蒺黎(炒)桃仁(去皮尖,炒)萆干山藥巴戟天破故紙肉蓯蓉(酒浸,各十二兩上各為細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淡鹽湯送下。
腎氣不足,故用溫補諸藥以安之。方中桃仁、萆、蒺黎三味,非思議可及,方意與八味地黃丸同。但八味地黃丸長于利水,未免減其溫補之力,而此則用專而力更大也。
二神丸
(方用肉豆蔻以補脾,破故紙以安腎,故稱二神)治飯后隨即大便。
肉豆蔻(四兩,生)破故紙(半斤,炒上各為細末,用肥大細棗取肉研膏,和藥杵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飲入鹽送下。加木香二兩,名三神丸,加茴香一兩,名四神丸。
[卷五\秘結癥] 腰痛
腎著湯
治腰痛而重,如帶五千錢。
茯苓白術(生用,各三錢)干姜(二錢)炙草(一錢水煎服。
《金匱》名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甘、術各二兩,姜、苓各四兩,藥品與此方同,而輕重不同耳。蓋以腰者,腎之府也,腰痛自當補腎。腰痛而重,是寒濕之邪,不在腎之中間,而在腎之外府,故其治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燥土以勝濕,若用桂附則反傷腎陰矣。
五積散
(見歷節)
桂附八味丸
(見痰飲)
六味丸
(見厥癥)
二陳湯
(見痰飲)
[卷五\秘結癥] 不寐癥
酸棗仁湯酸棗仁(八錢,生用不研)甘草(一錢五分)知母茯苓(各三錢)川芎(一錢五分水三杯三分,先煮酸棗仁至二杯,入諸藥再煎八分服。
尤在涇云∶“人寤則魂寓于目,寐則魂藏于肝。虛勞之人,肝氣不榮,故以棗仁補斂之。然不眠由于虛煩,必有燥火痰氣之擾,故以知母、甘草清熱滋燥,茯苓、川芎行氣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br> 小半夏湯
半夏(五錢)生姜(八錢水煎服。
[卷五\秘結癥] 不能食
消食丸
治數年不能食。
麥曲(各一升)干姜(炮)烏梅(焙,各四兩蜜丸,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亦治反胃。
又方
神曲(炒黃)麥(炒黃,各二兩)烏梅(四兩)干木瓜(五錢)茯苓甘草(炙,各二錢五分蜜丸櫻桃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細嚼,白湯下。一方無木瓜,有人參、干姜。
徐靈胎曰∶“方中在木瓜,烏梅之巧?!?br> 又方
豉心(一升,熬末)麥芽曲(各一兩,熬)川椒(一升,炒出汗)干姜(一升末上五味篩,以蜜拌,食后酒服方寸匕。
以上三方,并治胃虛冷不能食之劑。
資生丸
健脾開胃,消食止瀉,調和臟腑,滋養營衛。
白術(米泔水浸,用黃土拌,九蒸,曬去土,切片焙干,三兩)橘皮山楂(蒸)神曲(炒,各二兩)白茯苓(人乳拌,飯上蒸曬干,一兩五錢)人參(人乳浸透,飯鍋上蒸透,三兩)白豆蔻(微炒)桔梗(炒,五錢)扁豆(炒)蓮肉(去心、炒,各一兩)麥芽曲(炒)山藥(炒)芡實(炒,各一兩五錢)薏苡仁(三兩,炒上為末,煉蜜丸,每服二錢,細嚼,淡鹽湯下。
溫脾散
收斂胃氣,清涼肌表。
人參白術茯苓山藥(各一錢五分)扁豆知母生地黃粳米甘草(各一錢)淡竹葉地骨皮麥冬(各五錢上作一服,水二鐘,姜三片,紅棗一枚,煎一鐘,食遠服。
二神丸
(見上反胃
沉香湯沉香白術(土炒)紫濃樸(姜汁炒,各一兩)人參白茯苓半夏(姜制)木香草豆蔻甘草陳皮黑干姜生姜大棗水煎三錢溫服,日二服。
[卷五\秘結癥] 食亦癥
甘露飲
治胃熱善食,不生肌肉。
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片苓石斛甘草枇杷葉枳殼茵陳(各等分水煎服三錢。
[卷五\秘結癥] 黃疸癥
理中湯
(見心腹痛
建中湯
芍藥(六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生姜(三錢)飴糖(一合)大棗(四枚上六味,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去滓,納飴糖,更上微火消解,溫服,日三服。
茵陳蒿湯
治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此方主之。
茵陳蒿(六錢)梔子(三錢)大黃(二錢,去皮上三味,以水三杯,先煮茵陳,減一杯半,納二味,煎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梔子柏皮湯
治傷寒,身發黃發熱。
梔子(三錢)甘草(一錢)黃柏(二錢上三味,以水二杯半,煎八分服,日再。
[卷五\寒癥] 霍亂吐瀉
理中湯
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
(見《傷寒論》
五苓散
治霍亂吐瀉而渴者,太陽癥悉具,口渴嘔逆,小便不通等癥,水腫癥借用頗驗。
澤瀉(二兩)白術茯苓豬苓(各一兩)桂枝(七錢共為末,以米飲調下三錢,多飲暖水以出汗。今人作小劑,水煎服。
[卷五\寒癥] 鼓脹單腹脹方
胃苓散
(見泄瀉
圣術煎
治脾虛作脹,及久患吐瀉等癥。
白術(微炒,一兩)陳皮(二錢)干姜(三錢)肉桂(二錢水煎服。虛甚,加附子。
白術補脾,脾得補則善運,善運則食消而脹去。欲其運多于補,則生用;欲其補多于運則熟用。凡藥生則行速,熟則行緩,自然之理也。若炒焦,則全失其本性,反令損脾增脹。
陳皮達結氣于外,干姜祛寒氣于中,肉桂化太陽之氣于下。下焦氣化,而上中二焦之氣亦治,此景岳新方中之第一方也。
連理丸
治腹脹如箕,時吐酸水者,又治久瀉如神。
人參白術干姜川連(各二兩)炙草(一兩蜜丸,每服三錢,米湯送下,日兩服。
喻嘉言云∶“酸水時吐時生,為單腹膨脹,及心、胸、腹、脅俱痛,不用八味地黃丸,為柔中之剛,而用此丸為剛中之柔,取其大苦大辛,能變胃而不為胃變也?!庇薨础靡园仔g易蒼術,其力更大。
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
治氣分,心下堅大能如盤,邊如旋杯。
桂枝生姜(各三錢)炙草麻黃細辛(各二錢)附子(一錢)大棗(四枚)水三杯二分,先煮麻黃至二杯二分,去沫,入諸藥,煎八分溫服,日夜三服,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此癥是心腎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積月累,如鐵石難破。方中桂枝、甘草、生姜、大棗以和其上;而復用麻黃、附子、細辛少陰的劑,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謂大氣一轉,其結乃散也。
枳術湯
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而不如旋杯,邪尚散漫未結,雖堅大而不滿痛也,水飲所作(《金匱》特提水飲,所以別于氣分也。
枳實(二錢)白術(四錢水煎服,日三服,腹中即當散也。言水飲所以別于氣分也,氣無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方中取白術之溫以健運,枳實之寒以消導,意深哉。胃為陽,陽常有余;脾為陰,陰常不足;胃強脾弱,則陽與陰絕矣。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水飲作矣。方中用術以補脾,用枳以抑胃,臟腑分理,所以治水飲之原易,老逞其庸淺之見,變湯為丸,只認為一補一消之法,學人切勿述此陋語,為有識者笑。
四七湯
脹而屬七情所致者,宜此湯主之。
半夏茯苓(各三錢)濃樸(二錢)蘇葉(一錢)生姜(三片水煎服。
此方妙在紫蘇葉一味以散結,香以醒脾,而順氣消脹行水乃其余事。
[卷五\寒癥] 疝氣
五苓散
(方見吐瀉)此方治疝氣以白術為君,以桂枝換肉桂,再加小茴香、木香、木通、川楝子、附子方效。
[卷五] 厥證
當歸四逆湯通脈四逆湯七氣湯
(俱見心腹痛。
四逆散
治陰陽不相順接,四逆厥冷,并治痢癥后重。宜照法重加薤白。
柴胡白芍枳實甘草(各等分共為末,每服三錢,米湯調下,日三服。
白虎湯承氣湯
(俱見傷寒)
桂附八味丸
(見痰飲
六味地黃丸
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痰嗽發熱,口瘡吐血,淋濁遺精,腰痛等癥。
熟地黃(四錢)山茱肉懷山藥(各二錢)茯苓丹皮澤瀉(各一錢五分水煎服。改錢作兩,煉蜜如梧子大,名六味丸,治同。
還魂湯
救卒死,救忤死。
麻黃(三兩,去節)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甘草(一兩,炙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諸感忤。
按∶今法馬,每兩折三錢零,每升折一白盞,一劑分三服。御纂《醫宗金鑒》云∶中風客忤,便閉里實者,仲景用備急丸??芍獰o汗表實者,不當用備急丸通里,當用還魂湯以通表也。通里者抑諸陰氣也,通表者,扶諸陽氣也。昧者不知,以麻黃為入太陽發汗之藥,抑知不溫覆取汗,則為入太陰通陽之藥也,陽氣通則魂可還矣。
白薇湯
治婦人氣厥、血厥如死人者。
白薇人參當歸(各二錢)炙草(一錢水煎服。
蒲黃酒方
蒲黃(一兩)黑豆(三兩先將黑豆炒香,以溫酒淋下,取酒飲一杯。
二術二陳湯
(見濕癥)治濕盛生痰。
平胃散
(加減詳本論)
五苓散
(見吐瀉)
防風通圣散
(見中風)
卷七
大青龍湯麻杏甘石湯白虎湯承氣湯
(俱見傷寒
九味羌活湯
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項強、惡寒、惡風、身痛。代麻黃桂枝青龍各半等湯。
羌活(入太陽)蒼術(入太陰)防風(各一錢半,周行通身)白芷(入陽明)川芎(入桂陰)黃芩(入少陽)生地黃(養汁以作汗)細辛(入少陰)甘草(各一錢,和諸藥加生姜五片,蔥頭二根。如傷風自汗,去蔥頭加白術,倍防風;胸滿,去地黃,加枳殼、桔梗;喘加杏仁;夏加石膏、知母;汗下兼行加大黃。
按∶生地黃、黃芩雖能退熱,然初起不可遽用苦寒,不如用葳蕤柔潤,以養汗源,且能助正氣而驅風邪。
三黃解毒湯
治大熱、譫語、發斑、發黃、吐衄、下血等癥。
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各二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
治火邪吐血、衄血、尿血、譫語、斑黃、赤淋,婦人血崩等癥。
生地(三錢)犀角尖丹皮芍藥(各二錢水煎服。
柯韻伯曰∶“氣為陽,血為陰,陽密乃固,陽盛則傷陰矣。陰平陽秘,陰虛者陽必湊之矣。故氣有余即是火,火入血室,血不榮經,即隨逆氣而妄行,上升者出于口鼻,下陷者出于二便,雖有在經在腑之分,要皆心肝受熱所致也。心為榮血之主,心火旺則血不安,故用生犀、生地酸咸甘寒之味,以清君火。肝為藏血之室,肝火旺則血不守,故用丹皮、芍藥辛苦微寒之品,以平相火。此方雖曰清火而實滋陰之劑。蓋失血則陰虛,陰虛則無氣,故陰不足者,當補之以味,勿得反傷其氣也。若用芩、連、膽草、梔、柏以瀉其氣,則陽之劇者,苦從火化,已衰者,氣從苦發,燎原而飛越矣?!?br> 防風通圣散
(見中風口糜鼻衄齒衄
甘露飲
(方見食)治胃火熾盛等癥。
喉痹雙蛾單蛾
導赤散
治火盛口瘡,喉痹、雙單蛾及赤淋,莖中痛如刀割等癥。
生地(三錢)木通甘草(各二錢加竹葉二十四片,水煎服。
季楚重曰∶瀉心湯用黃連,所以治實邪,實邪責木之有余,瀉子以清母也。導赤散用地黃,所以治虛邪,虛邪責水之不足,壯水以制火也。
[卷七\厥證] 血證方
瀉白散
治肺受燥氣咳嗽不已,火移大腸作瀉等癥。
桑白皮(三錢,生)地骨皮(一錢)黃芩甘草(各一錢加粳米二錢,水煎服。
李時珍云∶“此瀉肺諸方之準繩也。”
竹葉石膏湯石膏(八錢,生研)麥冬(四錢)半夏(三錢)人參(二錢)炙草(一錢)鮮竹葉(八十一片)粳米(三錢水三杯半,煎二杯,入粳米,煎至米熟,量八分服。
回元湯
人參炙草當歸(各二錢)大棗(二枚)炙(四錢)煨姜水煎服。
六味地黃丸白虎湯麻黃湯
(加減詳本論
四生丸
治熱甚逼血妄行,此方止血兼能行瘀,所以為妙。
生地黃生艾葉生側柏生荷葉(各服二錢)搗為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以沸湯沖服。
理中湯
(方見吐瀉)上、中、下之血不止,得此便能歸經,真神劑也。
黃土湯治吐血、衄血、下血,婦人血崩之神劑。
灶心黃土(八錢)懷生地黃芩白術阿膠炙草附子(炮、各一錢五分水煎服。
余每用去附子,加炮姜八分。
甘草干姜湯
血癥服涼藥不止者,得此如神。
干姜(二錢,炮制)生甘草(四錢水煎服。
斷紅丸
治下血久不止。
側柏葉(炒香)續斷(酒炒,各三錢)鹿茸(一具,酥炙醋煮阿膠為丸,每服四、五十丸,烏梅湯米湯隨意下。
當歸補血湯
(見頭痛
旱蓮丸
(《種福堂》)治大便下血虛弱者。
旱蓮草陰干為末,以槐花煎湯,調炒米粉糊丸,如梧子大,每日服五錢,以人參五分煎湯下,二服即愈。
牛膝酒煎
(《種福堂》)治男子莖中痛及婦人血結少腹痛牛膝一大握,酒煮飲之。
旱蓮車前汁
(《種福堂》)治小便下血。
旱蓮草車前子(各等分)將二味搗自然汁,每日空心服一茶杯。
桂扁豬臟飲
(《種福堂》)治大便下膿血,即日夜數次,數年久病,服之立愈。
雄豬臟(一條,洗凈)桂圓肉(二兩)扁豆花(鮮,白,四兩將二味搗爛,用白糯米拌和,裝入豬臟內,兩頭扎住。砂鍋內燒爛,忌見鐵器。然后將人中白炙脆,研末蘸吃,或醬油蘸吃亦可。不論吃粥吃飯,空口皆可吃,吃四、五條即愈。
小青龍湯
(見咳嗽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水飲,咳逆欲嘔,眩暈等癥。
半夏(四錢)生姜(五錢)茯苓(八錢水煎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支飲阻隔氣道,呼吸不利。
大棗(十一枚)葶藶子(二錢,研水二杯,先煮大棗至一杯,分入葶藶煎八分服。
越婢加半夏湯
治氣盛痰壅,肺脹上氣,目如脫,脈浮大者。
麻黃(三錢)半夏(二錢)生石膏(四錢,研)甘草(一錢)大棗(二枚半)生姜(錢半水二杯半,先煮麻黃,吹去沫,入諸藥,煎八分服,日再。
黑錫丹
治脾腎虛冷,上實下虛,胸中痰飲,或上攻頭目,及奔豚上氣,兩脅膨脹,并陰陽氣不升降,五種香港腳,水氣上攻,或卒暴中風,痰潮上膈等癥。
黑鉛硫黃(各三兩,同炒結砂,研至無聲為度)沉香胡蘆巴熟附子肉桂(各五錢)茴香破故紙肉豆蔻木香金鈴子(去核,各一兩上共為末,酒煮,面糊丸,梧子大,陰干以布袋擦令光瑩,每服四十丸,姜湯下。
真武湯
(見上噎嗝)
桂苓甘術湯腎氣丸
(即桂附八味丸。俱見上痰飲
四磨飲
治諸喘。
人參沉香烏藥檳榔(各等分四味磨濃汁,煎沸服。
方用人參瀉壯火以扶正氣,沉香納之于腎,而后以檳榔,烏藥從而導之,所謂∶“實必顧虛,瀉必先補也。”四品氣味俱濃,磨則取其味之全,煎則取其氣之達,氣味齊到,效如桴鼓矣。原注云∶送下養正丹甚妙者,以養正丹能緩腎也。安腎丸、八味地黃丸,可代此丹,鎮攝歸根,喘急遄已矣。
蘇子降氣湯
治上實下虛,痰喘及吐瀉等癥。
紫蘇子(二錢,研)前胡半夏茯苓當歸炙草沉香濃樸(各五分加生姜二片,水煎服。
全真一氣湯
(《馮氏錦囊》)治上焦虛熱下焦虛冷,此方清肅在上,填實在下之法。
熟地(一兩)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另煎另服)麥冬牛膝(各二錢)冬白術(炒三錢五味(七分)附子(一錢,須重用水煎服。
[卷七] 哮癥
圣濟射干丸
治呷嗽咳而胸中多痰,結于喉間,呀呷有聲。
射干半夏(各一兩)陳皮百部款冬花貝母細辛干姜茯苓五味子郁李仁皂莢(去皮子,炙,五錢共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一日兩服。
[卷七\哮癥] 五淋癃閉
五淋湯
治小便淋癥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為膏汁,或熱沸便血。
赤茯苓(三錢)白芍生山梔(各二錢)當歸細甘草(各一錢四分水煎服。
此方用梔、苓治心腹,以通上焦之氣,而心火清,歸、芍滋肝腎,以安下焦之氣,而五臟陰復,甘草調中焦之氣,而陰陽厘清,則太陽之氣自化,而膀胱之水府潔矣。
補中益氣湯
(見瘧疾)
桂附八味丸
(見痰飲
白通湯
(方見傷寒)治少陰病下利者此方主之。
[卷七\哮癥] 尤氏治小便不利
滋腎丸
(一名通關丸)治小便不通、口不渴者。并治肺痿聲嘶,喉痹咳血,煩躁等癥。
黃柏知母(各一兩)肉桂(一錢研末,蜜丸,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此方一治小便不通,蓋以小便由氣化而出,氣者,陽也,陽得陰則化,故用知柏以補陰,少佐肉桂以化氣。一治肺痿聲嘶喉痹等癥,蓋以前癥皆由水衰于下,火炎于上而克金,此時以六味丸補水,水下不能遽生也,以生脈散保金,金不免猶燥也,惟節用黃柏之苦以堅腎,則能伏龍雷之沸火,是謂浚其源而安其流。繼用知母之清以涼肺,是謂沛之雨而騰之露。
然恐水火不相入而相射也,故益肉桂為反佐,兼以導龍歸海,此制方之妙也。
[卷七\哮癥] 赤白濁
二陳湯
(見痰飲
萆厘清飲
治下元不固,遺精,赤白濁。
川萆(三錢)石菖蒲烏藥益智仁甘草梢(各一錢)水煎,入鹽三分,空心服,日二服。
將軍蛋方
(《種福堂》)治赤白濁,兼治夢遺。
生大黃(三分,研末)生雞子(一個)將雞子頂尖上敲破一孔,入大黃末在內,紙糊炊熟,空心吃,四、五朝即愈。
龍牡菟韭丸
(《種福堂》)治色欲過度,精濁,白濁,小水長而不痛,并治婦人虛寒,淋帶崩漏等癥。
生龍骨(水飛)牡蠣(水飛)生菟絲粉生韭子粉上四味各等分,不見火,研細末,干面冷水調漿為丸,每服一錢,或至三錢,晚上陳酒送下,清晨服亦可。
蠶砂黃柏湯
(《種福堂》)治遺精白濁有濕熱者。
生蠶砂(一兩)生黃柏(一兩二味共研末,空心開水下三錢,六、七服即愈。
白果蛋方
(《種福堂》)治白濁。
用頭生雞子一個,開一小孔,入生白果肉二枚,放飯上蒸,每日吃一個,連吃四、五次即愈。
龍骨韭子湯
(《種福堂》)治遺精滑失。
白龍骨(一兩,研末)韭子(炒,一合上為末,空心陳酒調服三錢。
小菟絲石蓮丸
(《種福堂》)治女癆,夜夢遺精白濁,崩中帶下諸證。
菟絲子(五兩,酒浸研)石蓮肉(二兩)白茯苓(一兩,蒸上為細末,山藥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一百丸,或酒或鹽湯空心送下。如腳無力,木瓜湯晚食前再服。
龍蓮芡實丸
(《種福堂》)治精氣虛,滑遺不禁。
龍骨蓮須芡實烏梅肉各等分為末,用山藥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蘆根白酒湯
治白濁。
新鮮蘆柴根二把,白酒漿煎服。
胞轉方
(《千金翼》)治丈夫、女人胞轉不得小便八、九日者。
滑石(二斤)寒水石(一兩,研)葵子(一升以水一斗,煮五升,服盡即利。
牛膝膏
治死血作淋。
桃仁(去皮尖)歸尾(各一錢)牛膝(四兩,酒浸一宿)白芍生地(各一兩五錢水十鐘,微火煎至二碗,入麝香少許,四次空心服。如夏月,用涼水浸換此膏不壞。
四君子湯
六味丸封髓丹桂附八味丸
[卷七\哮癥] 嘔吐噦呃
二陳湯
(方見痰飲)加生姜四錢為主,變時法為神奇,其效如神。
通草橘皮湯
(《千金》)治傷寒胃熱嘔逆。
通草(二錢)橘皮(一錢五分)粳米(一撮)生蘆根汁(一杯水煎熱服。
去通草、橘皮,加竹茹、生姜汁,《千金》名蘆根飲,治傷寒后嘔噦、反胃、干嘔。
丹溪云∶“凡嘔家禁服栝蔞實、桃仁、萊菔子、山梔,一切有油之物,皆犯胃作嘔?!本霸涝啤谩皣I家亦忌蒼術,以其味不純而動嘔也。”
[卷七\哮癥] 吞酸
左金丸
怒動肝火,逆于中焦,其癥口苦脈弦,脅及小腹脹滿,或痛發則身熱氣逆是也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粥為丸,椒目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連理湯
(即理中加黃連)
小柴胡
(見瘧癥)
平胃散
(見傷食)
人參白虎湯
(即白虎加人參)
調胃承氣湯腎氣丸
(即桂附八味丸
[卷七\哮癥] 三消
六味地黃丸
(見厥癥)用一斤,加五味子、肉桂各一兩,水煎冷服。
[卷七\哮癥] 實癥諸方
承氣湯大柴胡湯
(俱見傷寒)
防風通圣散
(見中風)
還魂湯
(見厥癥
四順清涼飲
通大便而不傷元氣。
當歸大黃黃芩甘草(各等分水煎服。
[卷七\哮癥] 積聚痞氣奔豚方
加味平胃散
治積氣痞塊,瘕等癥。
蒼術陳皮濃樸甘草瞿麥麥芽川芎(各五錢)沉香木香(各一錢五分)大黃(酒浸三兩共為末,每服三錢,姜湯下,忌油膩動風之物及房事一月。藥須黃昏服,勿食晚飯,大小便見惡物為度。加減詳本論。
金匱奔豚湯
治奔豚寒熱往來,氣上沖胸腹痛。
炙草川芎當歸黃芩白芍(各二錢)半夏生姜(各四錢)生葛(五錢)李根白皮(三錢水三杯,煎八分服。
上升下降,無論邪正之氣,未有不由少陽,以少陽為陰陽之道路也,陰陽相搏,則腹痛。方中有芎、歸、芍藥以和陰,生姜以通陽,又有半夏安胃,甘草益脾,分理陰陽之交爭,而腹痛可愈矣。氣升則熱,方中有李根白皮以降之,氣降則寒,方中有生葛根以升之,升降得宜,而寒熱可愈矣。且黃芩一味,為少陽遄藥,觀《傷寒論》大、小柴胡等湯,皆用此味,可知千變萬化中,按定六經之法,不逾一黍也。
[卷七\哮癥] 癲狂癇
磁朱丸
治癲、狂、癇及耳鳴、耳聾如神。又治目內瘴及“神水”散大等癥,為開瞽第一品方。
磁石(二兩)朱砂(一兩)神曲(三兩,半生半炒蜜煉丸,每服三錢,以開水送下。
按∶磁石宜生用,朱砂若炒則殺人。磁石黑色入腎,朱砂色赤入心,水能鑒,火能燭水,水火相濟,則光華四射矣。然目受五臟之精,精裨于谷,神曲能消五谷,則精易成矣,故為明目之神方。其治耳鳴耳聾者,亦以鎮墜之功能制虛陽之上奔耳??马嵅^∶“治癲癇之圣劑,蓋取二石交媾水火,神曲推陳致新,從中焦以轉運其氣于上下也?!?br> 滾痰丸
(見痰飲)
金匱風引湯
(見中風
舒筋保肝散
治左癱右瘓,筋脈拘攣,身體不遂,腳腿少力,干濕香港腳,及濕滯經絡,久不能去,宣導諸氣。
木瓜(五兩)萆五靈脂牛膝(酒浸)續斷白僵蠶(炒)松節芍藥烏藥天麻威靈仙黃當歸防風虎骨(酒炒,各二兩上用無灰酒一斗,浸上藥二七日,緊封扎。日足取藥,焙干,搗為細末,每服二錢,用浸藥酒調下,酒盡用米湯調下。
喻嘉言曰∶“此治風濕搏結于筋脈之間,凝滯不散,阻抑正氣,不得通行之方?!?
[卷七\哮癥] 傷食
平胃散
治脾胃不調,心腹痞滿,吞酸噯腐,瀉痢,瘴瘧,不服水土等癥。
蒼術(三錢,炒)陳皮濃樸(各二錢,炒)炙草(一錢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瓜蒂散
宿食在上脘,用此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惫系伲ǔ矗┏喽梗ㄖ?,等分上為細末,以豉七合,煮汁和散一匕服。一法溫漿水調服一錢匕,取吐為度。
三一承氣湯
(見上瘟疫
[卷七\哮癥] 傷酒
葛花解酲湯
治酒病嘔逆,心煩,胸滿不食,小便不利。
青皮(三分)木香(五分)橘紅人參豬苓茯苓(各一錢半)神曲澤瀉干姜白術(各二錢)白蔻仁砂仁葛花(各五錢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但得微汗,則酒病去矣。
羅謙甫云∶“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使汗出則愈,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何酒病之有。”今之治此者,乃用酒丸大熱之劑下之,又用牽牛,大黃下之,是無形元氣病,反傷有形陰血,乖誤甚矣。
五苓散
(方見吐瀉加減,詳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