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雜談 |
周圍性神經系統:分為腦神經、脊神經、內臟神經。①腦神經與腦相連,共12對,依其組成分為感覺性神經,運動性神經和混合性神經。②脊神經自脊髓發出,共31對,頸部8對、胸部12對、腰部5對、骶5對、尾骨1對,脊神經都是混合性的,均含有感覺和運動纖維,出椎間孔后分為前后兩支,后支較小,分布于軀干背面,前支粗大除第二至第十一對胸神經外,其余脊神經前支交織成叢,分別稱為頸叢、臂叢、腰叢,由叢再分為神經支,分布于軀干四肢和皮膚。
1、頸叢:由第一至第四對頸神經前支組成,主要有枕大神經和膈神經等。
2、臂叢由第五至第八對頸神經前支組成,主要有正中神經、尺神經、繞神經.
3、腰叢由第十二胸神經部分前支和第一至第四腰神經前支組成,主要有股神經等,股神經損傷后,由于股四頭肌癱瘓,不能伸小腿,膝跳反應消失,大腿前面和小腿內側面皮膚感覺障礙。
4、骶叢由第四、第五腰神經前支和全部骶尾神經前支組成,主要有坐骨神經,坐骨神經是人體最粗的大的一根神經,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脛神經損傷引起的主要運動障礙是足不能跖屈,內翻力弱,不能以足跟站立。
脊椎病的診斷治療
一、脊椎的解剖和功能;脊椎共有33個,其中頸椎7個(用C表示),胸椎12個(用T來表示),腰椎5個(用L表示),骶椎1個(用S表示、兒童時5個),尾椎1個(兒童時4個)
1、典型的脊椎有:椎體、椎弓根、椎板、椎孔、椎管、椎突、關節突(小關節、后關節)
2、頸椎的特點:環椎、樞椎,棘突分叉(橫突口通血管)。
3、胸椎;椎突向下斜、椎體橫突各有一個關節面。
4、腰椎:脊突水平樣平伸,第三橫突最長。
5、骶椎:前后有骶椎裂孔和椎孔。
二、脊椎是有一定的自然彎曲度。。。。。。曲線。
三、椎間盤的解剖和功能:上下軟骨板,周邊纖維環,核心、髓核(水80%,膠原蛋白20%),可以做變型運動。膨出;椎間韌帶損傷可以形成骨刺。椎間盤膨出不超出3MM不會引起癥狀和疼痛感。
四、頸腰部的肌肉韌帶:
1、頸韌帶起于后枕部至于頸椎脊突,作用是防止頭過度前傾(時間長了就會勞損,一個動作不能超過一個小時)。
2、前后韌帶,起于后枕部止于骶尾部。椎體前部寬大、結實,后部上寬下窄。椎間盤突出都是向外突出。椎管狹窄可以用針灸、中藥、按摩療法來治療。
3、斜方肌,起于枕部頸韌帶,胸椎脊突止于肩胛岡肩峰。斜方肌損傷會造成彈響肩。
4、肩胛提肌起于頸C2\C3\C4脊突止于肩胛內上角。如果第一第二頸椎突出或骨刺會影響到肩胛提肌疼痛,以及相反的病理反應。
5、胸鎖乳突肌起于胸鎖關節止于乳突(耳后高骨)
6、梨狀肌起于髂骨和骶骨上端止于股骨上端。
一、頸椎病(頸椎綜合癥)
1、概念:因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繼發一系列的病理改變,如關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椎體邊緣增生、韌帶變形肥厚和繼發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鄰近的血管神經,并引起一系列的癥狀和體征。
2、病因:內因椎間盤的退變、骨關節的退變,外因外傷、慢性勞傷。
3、分型:
(1)神經根型:癥狀是頸背部及一側上肢疼痛麻木,隨時可有象觸電的感覺,有時抬舉后疼痛減輕,時間久則肌肉萎縮握力差。
體征:頸椎棘突旁有壓痛點、擊頂試驗手臂麻木,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麻木。
鑒別診斷:1、臂叢神經損傷,可以做個肌電圖。2、周末綜合癥(酒后睡覺沉,壓著神經都在肩關節以下,發病時間比較短)。3、肺尖部腫瘤。4、岡下肌炎(天宗穴的下方)。
(2)椎動脈型:癥狀是頭疼頭暈甚至惡心嘔吐(結構性改變),轉頭眩暈加重甚至可突然暈倒的現象
鑒別診斷:與高血壓、美尼爾綜合癥(跟乘車頭暈嘔吐的感覺一樣)腦部腫瘤。
(3)脊髓型:癥狀是走路不穩、雙下肢無力,如踩棉花堆走路坡腳易摔倒(治療要謹慎小心),身體又緊張感。
體征:膝腱反射亢進,震痙試驗明顯,肌張力高。
鑒別:椎管狹窄、椎管腫瘤、脊骨病變。(看頸椎病前一定看片子)
(4)交感神經型:癥狀耳鳴、眼干、胸悶、憋氣、心慌、失眠多夢、高血壓、心律失常。
體征:心電圖示卻血改變。鑒別與更年期。
(5)混合型:癥狀兩種以上類型的同時出現。
(6)頸型:癥狀是頸肩背部疼痛、板緊不舒服。鑒別與頸椎小關節綜合癥、頸肩綜合癥。
4、頸椎病的影像學檢查:X線片、CT片、核磁共振成像、追管造影、肌電圖。
頸椎病的診斷標準:癥狀+體征+片子=診斷
5、頸椎病的治療:手法、扭轉、拉壓、牽引(角度在15-30°)、針灸、拔罐、中草藥、小針刀。
①外傷性的頸椎損傷,一定不能亂動,需要采取措施是,固定住位置,有專業的醫院拍片診斷后再進行治療。
②60歲以上老人,頸椎的問題,不主張給予頸椎復位,可采取按摩的療法解決肌肉痙攣。
③急救措施,頸椎發生損傷后,可以臨時利用書本或相應的硬紙殼的器具固定頸椎后,當天拍X片,三天后再拍一次X片檢查后,確診后以放松性的手法,疏導經絡消炎。
④頸椎病的治療一般情況是隔一天一次治療,三次即可痊愈。
⑤第二、三頸椎旁有血塊或損傷時,必須先按風池、翳明后從上向下用滾法治愈。
⑥頸椎盡可能的少動,板、轉復位更要小心。
中藥:
交感神經型:鉤藤12克、天麻12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丹參15克、白菊花、龍牡蠣各15克。
脊髓型:早期:桃仁、紅花各10克,葛根12克、丹參15克、赤芍10克、當歸10克.中晚期:地龍24克、蜈蚣12條、全蟲12克、鉤藤24克、伸筋草24克、葛根12克、丹參24克、芍藥24克、狗脊12克、黨參24克、雞血藤24克、草和車24克、土元12克、白芥子36克。
治療頸椎病的可以用自制藥袋或藥丸:
白蒺藜主要治療腰脊痛,搗成末,加密做成丸子口服。
二、頸椎小關節綜合癥:(后關節紊亂)
1、癥狀:頸部、肩背部疼痛,轉頸活動受限。2、體征是頸椎旁有明顯的壓疼點,有時可觸到偏歪的棘突。
三、肩胛提肌損傷(綜合癥):1、病因病理:長時間一個工作習慣姿勢、外傷。2、癥狀、肩胛部疼痛伴一側頸旁、肩背部酸痛板緊。3、體征C2 C3 C4頸椎旁及肩胛內上角壓痛點。4、診斷與鑒定:癥狀加體征。5、治療推拿彈撥手法、針灸旁刺齊刺、銀針-局部注射封閉。
四、頸肩綜合癥:1、病理病機:背部肌腱筋膜的勞損而造成的頸肩部綜合癥,包括頸部棘上韌帶的損傷(棘間),頸肩背部筋膜損傷。2、癥狀是頸椎旁及肩背部酸脹疼痛、僵硬、板緊不舒、低頭勞累或天陰下雨時癥狀加重。3、體征脊椎旁及其他沒有壓痛點。
五、落枕:1、病理病因:頸椎小關節的錯位+肌肉急性勞損(同時查胸椎的上端小關節是否錯位)。2、癥狀,發病突然、晨起或睡覺起來后頸背部酸脹或轉頸活動受限。3、體征,轉頸活動受限、椎旁有壓痛點比較單一(4-5椎旁以上)4、診斷是癥狀加體征。4、治療手法復位+推拿+針灸。
治療:施術時患者取坐位,頭前傾(需根據病椎位置而定),如病椎為第4、第5椎,頭前傾45度左右,第六頸椎則頭前傾60度,醫者手托住患者下頜,一手扶持其枕部,當頭頸轉動到受限位置時,突然用力,此時會聽到一聲“嘎巴”,表示病椎已得到復位,如無聲響可再轉回,重復上述手法,直到復位成功。
六、枕神經嵌壓綜合癥:1、癥狀是可出現后枕部板緊酸痛不適或刀割樣陣發性刺痛。2、診斷:痛的部位+痛的性質、刺痛陣發性的痛。3、治療用推拿手法。
七、岡下肌炎(綜合損傷):1、癥狀是肩胛部疼痛還伴有一側的上肢酸痛麻木,肩關節活動受限。2、體征是岡下肌局限性壓痛、肩胛骨疼痛。3、治療推拿+針灸+中頻+局部注射。
八、肩周炎:
1、癥狀:是肩關節周圍疼痛,活動受限逐步加重,夜間活動疼痛更加重。
2、體征:患肢摸對側肩、背手摸脊、摸對側耳,一定按年齡來確定和排除(肩周炎周圍沒有沒有壓痛點,劍鋒下為三角肌)。
3、治療局部注射、針灸、推拿(肩周炎兩年后會自然消失)。穴位條口透承山是經驗穴,中平穴是一針療法中的經驗穴。頸部穴位風池、風府、翳風。肩部穴位,肩井、天宗、秉風、巨骨、肩髎、中府、云門
肩周肌肉由C5-T1神經支配,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指揮下,協調完成肩關節的的內收、外展、內旋、外旋、上提等運動功能。
發現83%的肩周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頸椎退行性改變,C3-C7椎旁有壓痛點。
九、肱二頭肌腱炎(腱鞘炎):1、癥狀是肩關節前側肱二頭肌腱附著出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不能摸脊)。2、體征是患肢后摸脊時肩關節前側局限性壓痛比較明顯,與肩周炎的區別是肩周炎不痛。3、治療局部注射+針灸(圍刺法)+皮膚照射。
十、胸椎壓縮性骨折:1、病理病因分、內傷老年骨質疏松解解剖位置一般在胸11、12椎骨處,外傷臀部著地。2、癥狀是腰背部疼痛,反射到脅肋部及上腰部并伴有腰部無力酸疼(有沒有外傷史)。3、體征胸腰部椎旁壓痛+X片+胸椎楔形改變。4、治療初期止疼為止+膏藥,緩解期(中晚期)手法復位+針灸+扭轉復位。上部腰椎和下部胸椎的復位用扭轉法。
腰椎病:因閃挫或慢性勞損,導致維持腰椎平衡的肌力失衡,骨關節紊亂,椎間盤產生位移或退變,導致椎曲變異或側彎等力學改變,影響脊神經或脊髓,馬尾神經而出現癥狀體征,概稱腰椎病。
由于下肢神經來自腰脊神經,腰椎痛多有下肢疼痛,因而臨床上將這類病變稱為腰腿痛。
十一、腰椎間盤突出癥:又名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癥,是以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纖維環在外力作用下破裂,髓椎從傷口突出,其突出部分和變性纖維環刺激和壓迫神經根、血管或脊髓,馬尾等組織引起腰痛,并伴有放射性坐骨神經痛為主癥的一種疾病。其病變部位多發生在腰4-5,腰5-骶1次之,腰3.4少見。
病理病因,1、內因:是椎間盤老化退變,外因是外力(剪力扭轉力)椎間盤周圍炎癥和損傷。椎間盤突出直接壓迫神經根,椎間盤周圍炎癥刺激神經根,髓核突出與周圍組織發生抗原反應、過敏反應。腰椎間盤突出病在0.3-0.8毫米。2、癥狀:是腰痛,一側下肢痛、麻木,疼痛的部位在臀外股后小腿后外側為主,甚至出現下肢萎縮,還可出現間歇性跛行。3、體征:出現足下垂或仰趾走,直腿抬高加強實驗(+)膝腱跟腱反射區減弱或消失,椎旁壓痛點叩擊痛(+)并放射到下肢(腘窩以下),甚至可出現大小便的障礙,嚴重者大小便失禁。
十二、腰椎小關節綜合癥(急性腰扭傷或腰椎后關節錯縫):
①腰椎后關節又稱小關節,即關節突,關節左右各一與前緣的椎體關節組成三角形狀的結構,除第一腰椎后關節盂是夾槽狀以適應與12胸椎組成“插榫(sun木器相扣的凸凹槽統稱為榫)關節”之外,其余四個腰椎的后關節盂都有2個關節面,即內側面和外側面,而這兩個面與脊柱的中軸線夾角是內側面小,外側面大。
②腰椎后關節的前緣與椎體的后緣組成椎間孔,而關節囊與椎間盤的纖維環相連,如果關節錯縫,關節囊撕裂者,可以導致纖維環撕裂。
③治療:腰眼穴或下肢的委中穴處可發現紫色血絡,用三棱針放血或刺后溪,外關透三陽絡,承山、大包。整脊復位選用腰椎旋轉復位法。手法復位、推拿、小針刀。
④癥狀是腰痛,雙下肢不痛,彎腰及勞累后加重。
⑤體征是腰椎棘突旁有壓痛點。腰三以下為馬尾神經,腰四以上為主神經。
十三、骶髂關節疾病
①骶髂關節損傷:1、病理病因(婦女比較常見),外傷,婦女孕期及產后。2癥狀,腰痛伴有一側臀部及下肢疼痛麻木。3、體征壓痛叩擊:壓痛叩擊時,痛點在骶髂關節或髂后上脊(微動關節)。治療用手法復位:拉法、旋轉法、針灸用圍刺法,推拿,局部注射。
②骶髂關節錯縫:系指骶髂關節因外傷而造成的微小移動,不能自行復位,且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礙者而言,骶髂關節錯縫亦稱骶髂關節脫位,女性在生理上的特點,故患者多于男性。
病因:突然滑到單側臀部著地,地面的反沖外力沿坐骨結節向上傳導,上身重力向下沖擊,二力集中在骶髂關節上,迫使髂骨向上向內移錯或使單肢突然負重,剪力作用于骶髂關節,如打網球、跳高、單足失足等,都可以使骶髂關節過度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