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姜、蒜、椒這些調味料
不僅能夠增加食物鮮味
還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
不過,做菜時
這些調味料的使用也有講究哦
▼
肉類多放花椒
花椒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原產香料
味辛、性熱,有芳香健胃
溫中散寒、除濕止痛
殺蟲解毒、止癢解腥的功效
燒肉時宜多放一些花椒
有助暖作用
牛肉、羊肉更應多放
魚類多放姜
生姜對關節(jié)疼痛、腫脹、
發(fā)炎及牙痛等有一定效果
還有清胃、促進腸內蠕動
降低膽固醇、治療惡心嘔吐、抗病毒感冒
稀釋血液和減輕風濕病等多種功能。
魚腥氣大,性寒
食之不當會產生嘔吐癥狀
生姜既可緩和魚的寒性,又可解腥味
做時多放姜,可以幫助消化
貝類多放蔥
營養(yǎng)學家發(fā)現
蔥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
維生素A、B、C以及鈣、鐵、鎂
等多種營養(yǎng)元素
對痢疾桿菌、葡萄球菌
及皮膚真菌等都有抑制作用
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預防呼吸道及腸道傳染病流行。
大蔥不僅能夠緩解貝類(如螺、蚌等)的寒性
而且還能夠抵抗過敏。
不少人食用貝類后會產生
過敏性咳嗽、腹痛等癥
烹調時就應多放一些大蔥
避免過敏反應
禽肉多放蒜
大蒜以超強的殺菌能力聞名
是一種天然“抗生素”
這種大蒜素即使被稀釋
仍能殺死大腸桿菌、痢疾桿菌
葡萄球菌等多種病菌。
烹調雞、鴨、鵝肉的時候宜多放蒜
這樣使肉更香更好吃
也不會因為消化不良而瀉肚子
不過陰虛火旺,并患有胃炎、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
腎炎、心臟病和便秘者最好不要生食大蒜
做菜時這些調料的順序也大有講究
正確的方法能把輔料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
熱鍋放涼油
先把鍋燒熱后倒入涼油
等油到八成熟時就將菜入鍋翻炒
最好不要等油冒煙了才放菜。
不過也有個例外
油炸花生米時
可以將花生和冷油同時炒
這樣炸出的花生米松脆香酥
按菜品不同放鹽
結束時放鹽:
烹制爆肉片、回鍋肉、炒白菜、
蒜苔、芹菜時,
全部炒透后適量放鹽,
炒出來的菜肴嫩而不老,營養(yǎng)豐富。
烹調前放鹽:
燒整條魚、炸魚塊時,
在烹制前先用適量的鹽腌漬再烹制
有助于咸味滲入肉體。
吃前才放鹽:
涼拌菜如涼拌黃瓜、藕丁等,
食用前片刻放鹽,略加腌制能瀝干水分,
食之脆爽可口。
起鍋前放味精
味精若在水中長時間加熱
會生成焦谷氨酸鈉
雖無害,但沒有鮮味
在起鍋之前加入味精,
菜肴的味道會更加鮮美。
菜將熟時放醋
菜里放醋一般是為了調味
最好在菜快好的時候放
更加入味爽口
如果是為去腥就可以在過程中放
爆炒后能把醋味揮發(fā)掉
吃的時候也不會有腥味
起鍋前放醬油
高溫久煮會破壞醬油的營養(yǎng)成分
應在即將出鍋前放醬油
以保證鮮味
炒肉片時想使肉鮮嫩
也可先用淀粉和醬油拌一下再炒
這樣不損失蛋白質,炒出的肉也更嫩滑
做菜也是一門學問呀
又學到一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