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聯合國糖尿病日。它的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由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盟于1991年共同發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對糖尿病的警覺和醒悟。
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的第一糖尿病大國,第二是哪個國家?印度。印度也是個喜歡主食的國家,最有名的是手抓飯和拋餅,也是精米、精面做成的食物,這說明什么呢?
糖尿病與主食關系最為密切。
有一次,一位糖尿病患者來看病,希望我們給他出個飲食方子。我們先調查了一下他的病史和飲食習慣,一起來看看他的飲食習慣。
● 早上:粥1碗+咸菜,包子2個;
● 中午:米飯2兩+蔬菜炒肉;
● 下午:蘋果1個;
● 晚上:面條2碗;
● 睡前:無糖點心1塊。
再了解一下他的蔬菜攝入情況:土豆是他的最愛(他一直把土豆當蔬菜)。每周吃一次豬肉燉粉條,當我們告訴他粉條也是碳水化合物時,他驚訝得眼鏡都快掉下來了,也就是說他每次要吃一大碗碳水化合物加上二兩米飯。
從他的飲食習慣就可以看出,這位患者得糖尿病和他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早上的粥、包子都是碳水化合物,中午的2兩米飯、晚上的2碗面條、睡前的點心都是碳水化合物,還有下午的水果也可以換算成碳水化合物,所有食物加起來,他一天大概吃了7~8兩(350~400克)碳水化合物。他的個子不高,也就160厘米,而且不運動,過多的能量無法代謝,分解后成為葡萄糖,從而造成血糖增高。
所以糖尿患病者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的主食量,不要忽略隱性主食以及可以和糧食互換的水果等食物,堅持自查,正視問題根源,才能從源頭上解決自己身體出現的問題。
我曾是神經內科醫生,又是在以心血管疾病專業著稱的安貞醫院工作,所以有機會見到大量心腦血管病患者,他們中很多伴有高血壓或糖尿病。在學習營養學之前,我只會用藥物去幫助患者,但是,現在不同了。
曾經有一個46歲的患者,體檢時發現血糖高,查了兩次都是16毫摩爾/升,醫生讓他服用兩種降糖藥來緩解。他自己也開始注意生活方式的管理,每天運動,控制喝酒。一周之后,他的血糖逐漸降到了8毫摩爾/升。經人介紹,他來到我的門診咨詢平時吃飯需要注意什么。我詢問病情后,第一感覺是他要發生低血糖了,因為這一周血糖降得太快了。藥物在一周后達到平衡濃度,所以他的血糖很有可能還會往下走,而且現在我若不對他的飲食進行調整,血糖下降的速度還會加快。
我給他做了飲食調查,發現他平時會吃很多米面,尤其愛吃面條,每天晚上如果不吃面條就很擔心夜里會餓醒。
大家可能不知道,面條這種食物,吸收得太快,很容易升血糖,也很容易餓。他選了這種食物做晚餐,除了痛快痛快嘴,百害而無一利。我讓他把晚飯的面條換成一根老玉米,平時多吃些瘦肉,每天必須喝牛奶。我一說增加肉類,這個患者的眼睛瞪得老大,驚訝地說:“我都糖尿病了,還能吃肉嗎?”
當然可以吃,混合性食物中如果有肉類,會降低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
我詳細給他解釋了其中的原因后,他表示接受,決定按照我說的方法進行調整 。
臨出門前我又叮囑他一件事:“你現在必須停掉一種藥,每天測血糖,如果血糖正常了,一定要把另外一種藥也停了。”
他很疑惑:“不是吃了降糖藥就不能停了嗎?”
我耐心地解釋:“因為你已經開始運動,并且控制了飲酒,現在又開始從飲食上努力調整,這些都是降血糖的有效方法,此時如果加上藥物降血糖的力量,很容易出現低血糖的癥狀,輕則昏迷,重則死亡。”
后來這個患者靠營養和運動相結合的方法,真的把兩種降糖藥全部停掉了,到現在已經四年了,血糖一直正常,腰部的游泳圈沒有了,人也變得很干練。
現在人們吃細糧較多,肉類較以前也增加許多。一些人的日常飲食中糧食類只選擇米飯、饅頭,或者面包、面條,吃菜少,吃水果時還削皮,大大減少了對膳食纖維的攝入,非常容易出現腹脹,肥胖,血糖高,大便干,或者大便黏的癥狀。
我曾經接診過一位患者,男性,32歲,體重為120千克。他血糖高,一直在打胰島素。在糖尿病和肥胖的治療中,膳食管理是第一位的,所以內分泌科醫生讓他到我們門診來咨詢。
我一問,發現他不喝酒,不吸煙,日常工作中體力活動不多,在家里又沒有特意去鍛煉。但是他的食欲極好,特別喜歡追求口味,一聽說哪里有好吃的他就打車過去吃。
他偏愛吃各種糧食類食物,比如米飯一天能吃500克(1斤)。問及蔬菜,他說他可愛吃蔬菜了,比如土豆、黃瓜和西紅柿,每次在外面吃飯必點這三樣。他經常喝湯,說喝湯省事。
我算了一下,他一天的膳食纖維攝入不到10克(正常人一天要吃30克左右),這種飲食習慣很容易出現大便問題,應該會有便秘腹脹的癥狀。
他的回答證實了這一點。他說:“大便這件事對我來說太難,太痛苦。如果不用藥,4~5天一次,所以我經常使用各種排便的藥。而且每次排便后,我要立即逃離我們家衛生間,因為那個味道我自己都受不了。”
這一系列典型癥狀都是膳食纖維缺乏導致的,應該怎么辦呢?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要求中國成年人每天應攝入膳食纖維25~35克,而目前中國人平均攝入量僅為13.3克,存在嚴重不足,而且這種情況越來越緊迫。美國人在這方面問題更嚴重,平均每人每天膳食纖維攝入量只有4~6克,所以美國人結腸癌的發生率很高。
膳食纖維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中,精米、精面中很少,肉、魚、奶中沒有。
蔬菜中膳食纖維的計算方式是指100克新鮮蔬菜里的膳食纖維含量。其中,瓜類、莖類蔬菜含水量高,膳食纖維含量并不高,100克西紅柿中膳食纖維只有0.5克,如果一個西紅柿有200克,那么吃一個西紅柿只攝入了1克的膳食纖維,因此大家還是盡量選擇葉菜類和菇類蔬菜。
有一些屬于蔬菜但不是新鮮蔬菜的菜類,比如紫菜、海帶,計算膳食纖維的時候是在曬干的狀態下去計算的,經過水泡發之后,含量也會大打折扣。
所以,我們每個人一天最好吃1斤蔬菜,其中葉菜最好占一半。
水果最好是連皮吃,這樣膳食纖維可以多吃一些。
主食應選擇全谷類、薯類、根莖類食物,少吃精米、精面和精面加工制品,比如面包、蛋糕、餅干等。
我在門診做了些調查,十有八九的人膳食纖維不足,吃蔬菜每天250克以上的人不到一半,大概有一半人做不到每天吃水果,就這一半吃水果的人,大部分還把水果皮削了。所以現在大便干燥的人多,肥胖的人多,結腸癌發生率也高。
粥在鍋里熬得爛爛的,的確減輕了人體胃腸道的消化負擔,但這不是目的,目的應該是修復人體、恢復人體健康。
大家都知道用進廢退的道理,長期喝粥,胃腸道的消化功能也會慢慢退化,于是永遠要喝粥,不然消化不了,這么吃的結果并沒有促進消化的過程,也沒有達到更好的養生效果。所以大家不要總停留在“熬”,看看食物到底給自己的身體帶來了什么。
過去熬粥熬的是五谷雜糧,是全麥食品,而現在大多數人熬的是細糧。細糧熬成粥吸收得特別快,容易造成血糖波動。臨床上調查糖尿病患者,十有八九愛喝粥。
當然,粥適合患者喝。我們在醫院里常常給患者熬粥,比如患者發高燒,消化能力差,不想吃東西,我們通過“熬煮”的方法,把小米、薏米熬成粥給患者喝;待病情稍微好轉,我們再增加一些雞蛋羹、蔬菜泥;再好一點兒,變成面片、餛飩、包子等軟食,最后變成普食。
正常人就不要總把自己的飲食弄成患者飲食。
我去山東比較多,發現山東人早晨特別愛喝粥,中午或者晚上要吃一次面條,就是兩頓都吃面條也不嫌煩,而且在正餐最后一定要上一碗面條來壓軸。
我問他們為什么這么喜歡面條和粥,他們很自豪地說:“這是我們這里的傳統習慣。”我只好耐心地跟他們講:“過去的山東是農業大省,很窮。曾經很多人闖關東,那是不得已,背井離鄉,只為不被餓死。如果每天能喝上粥、吃上面條,在那時就很幸福了。現在老百姓生活環境變了,還堅持過去的飲食習慣,高血壓、糖尿病就都跟著來了,這種飲食不平衡如果不改變,慢病會越來越多。”
時代變了,生活方式變了,飲食習慣的老傳統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糖尿病人的運動
在這里我還要和大家講一下運動時如何加餐。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重生活方式管理,吃動平衡。運動方面要注意一點:一定要吃完飯再運動。如果到了吃飯時間你正好要出去運動,請先吃些東西再走,否則一次低血糖發作就會死掉許多腦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