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尹兆華
案例
高考成績發布后,小研考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分數,卡在很多學校的錄取線邊緣,運氣好能考上,運氣不好就落榜。如果選保險一點兒的學校和專業,又覺得自己的分數浪費了。她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學校,才能最大程度用好自己的分數。
分數是考生填報志愿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填報志愿時,每名考生都希望憑分數考入理想的大學,發揮分數的最大效能,即“把分數用足”。考后知分報志愿的情況下,考生知道分數、省排名、重點線,報考更加有據可依。于是,準確預測高校調檔線與報考競爭程度就成為報考成功的關鍵。
高校近三年分數段是最靠譜的參考
目前,北京高考填報志愿實行大平行志愿。所謂大平行志愿,是指考生可填報若干個平行但有邏輯順序的院校志愿,按照“分數優先,遵循志愿”的原則,將文史類、理工類達到省級批次控制分數線的考生,按考生總分(文化課成績+全國性照顧政策分)從高到低排序并依次投檔。
大平行志愿填報的結果是各高校錄取分數更加扁平化,錄取分數及考生層次也更穩定。填報志愿時,考生可參考高校近三年錄取分數及位次,上下略作浮動作為報考分數標準。
考生要重點關注兩個指標:一是高考相對分,即高出錄取控制線(一本線或二本線)的分數,可根據近三年不同高校的相對高考分選擇與自己分數相匹配的學校;二是高考省排名,即自己高考成績在本省所有考生中的位次。如果能夠了解自己意向高校近三年錄取考生的省排名情況,填報志愿會有更大把握。
“一沖、二穩、三兜底”級差設計要合理
填報平行志愿時,高校之間要適當拉開“梯度”,堅持“沖一沖、穩一穩、保一保”的原則。填報志愿前,考生首先要準確定位自己的分數,確定屬于哪一分數段。
前面A、B學校志愿,只要有希望就可“沖”一下,填報“跳起來夠得著”的學校,即往年錄取分數稍高于自己分數的學校(高于考生分數1至10分),這樣如果恰好能達到意向高校錄取分數,可保證分數利用最大化。中間C、D學校志愿要“穩”,填報與自己“實力相當”的學校,根據所選學校往年錄取情況,成功率要爭取達90%以上。最后E、F學校志愿要“保”,評估自己的分數成功率達120%,確保能成功錄取。考生切記,不要急功近利全部報考同一層次的高校。
報志愿不是“用分數買白菜”高分進大學不浪費
誰都希望用最低的分數進最好的大學。考生如果被“兜底”的學校錄取,雖然也能深造讀書,但總是覺得心有不甘。其實,高分進大學不浪費,學校和志愿之間還存在一個專業志愿。同樣分數的考生,如果“沖”進一所好點兒的大學,專業選擇上就沒有太多空間;如果“保”進一所相對弱點兒的大學,就可選擇一個自己喜歡或熱門的專業。這其中的優劣分析,見仁見智,談不上浪費。
填報高考志愿不是市場買白菜,把價格砍到最低才不吃虧。考生和家長要放平心態,5至10分錄取差距的高校其實差別不大,為了幾分的差距放棄更多專業選擇空間未必是好事。考生要根據興趣和理想,留出一定余地,保證錄取幾率,不要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