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2006年度教育創新(十佳)班主任鄭立平側記
2006年9月《山東教育導報》
山東省壽光市教育局
王慶彬
人們大都認為,班主任的主要職責是“管”學生,就是要求、約束、評判他們的學習、紀律、生活等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學生如有違抗,就要批評、處罰,甚至呵斥、體罰,或者將家長叫來“一起下手”。于是,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沒有人文情懷的統治對立關系,班主任也就整天為學生的各種違紀事件苦惱、忙碌,漸漸地失去了耐心和激情。
但壽光世紀學校的鄭立平老師從教16年來一直激情飛揚,對班主任工作情有獨衷,即使在10年的學校教導主任生涯中也一直兼任。他認為,班主任必須擁有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人文情懷,要特別注重加強自己的人格修養,用寬廣的胸懷容納每一個孩子,博愛的心幫助每一個孩子。他說,班級管理既要有“管”,更要有“理”,被動的、表層的“管”,只是一種約束、制約而已;而主動的、深層的“理”,才是管理的真諦所在。現在許多班主任忘記了自己是一個以知識、以頭腦生活的人,從不或很少去“理”,他們感到身心疲憊的原因正是因為只想“管”,只會去管,實實在在地做了一個整天忙忙碌碌的體力勞動者。一個優秀的班主任,要追求“管”與“理”的有機融合。缺少了“理”,班主任的工作就失去了魅力和樂趣。因此,他將班主任工作視作一種“幸事”、“樂事”,將其升華成一種值得為之奉獻畢生的崇高事業。于是,他的班主任管理不僅浸透了愛心、人性,也充滿了策略、智慧,洋溢著一種創新的別樣精彩。
“老師,你怎么整天笑?”
網上曾流行一條灰色短信:“起得比雞還早,睡得比小姐還晚,掙錢比民工還少……”。這可謂是對班主任的生動寫照。是的,面對社會越來越高的要求和超負荷的工作壓力,一個班主任教師的生活狀態更遠非單純的清貧忙碌可形容。許多人抱怨,許多逃避;但在鄭老師眼中,卻始終鋪滿陽光。他的文章經常出現這樣詩意的句子:“我愉悅地回味日益失落與倦怠的青春,竟發現平凡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精彩與驕傲。我的笑聲和著孩子們燦爛的童年;我的愛描繪出孩子們燦爛的明天;我用青春和赤誠彈奏著“百年樹人”的高歌;世界上,唯一能整天與無數笑臉相對的似乎只有像我一樣的教師了……”
教師的心態和精神面貌,對學生的身心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為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他和孩子們一起創班歌、定班訓、喊口號。每天早讀前,他的班級都有一個“自信演講臺”,由值日班長組織,學生一人或多人上臺講演;走進他的班級,迎面墻上就是“讓你的微笑成為學校的靚點”的班訓。一些班主任惟恐影響學習,經常沒收學生的歌曲磁帶、唱盤;而鄭老師干脆買了許多經典歌曲磁帶,把錄音機留在教室,供學生欣賞。于是,課間少了吵鬧和嬉笑,卻多了安靜和高雅。
他別出心裁地給自己設立了兩個“表情監督員”,一旦自己因學生犯錯等造成情緒激動,監督員就立即指出。學生有了成績,他喜上眉梢;學生有了失誤,他會含笑面對,讓你心有愧疚,不好意思。一次班會中,他讓學生們給自己提意見,結果有五六名孩子都提到了一個相同的問題:“老師,你怎么整天笑?”
看著學生們天真的笑臉,他笑得更美更甜。
西方有這樣一句諺語:如果你選擇了一個你喜愛的職業,那么你就沒有一天是在工作。那是在干什么呢?在享受啊!鄭立平老師就是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從事的班主任工作,所以也以享受著工作的甘甜。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教師工作的清貧與煩累已使它成為一項年輕人鄙視的工作。可是在05年的一次學生調查中,他的班級中竟有19名把教師選擇為將來的第一職業。笑對生活,笑對人生。我們相信:在這笑的博愛和智慧中,孩子們也一定會笑對未來!笑對工作,笑對人生。孩子們沐浴在這笑的陽光里,感受到無盡地關懷,感受到無限的愛。我們相信這些孩子也必將自信地笑對未來。
“我知道你并無惡意!”
一天午后,鄭立平正要騎車外出。在踴路上和一位同學打招呼的聲音剛落,忽聽身后一位同學問:“老卷,您要出去?”語音清楚而特別,令往來的學生頓時愕然,都驚恐地朝那“大逆不道”的同學望著。雖然當時學生中盛行外名,但是給老師起不雅的外號,并且在大庭廣眾之下當面呼叫,這也應該算是爆炸性新聞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稱謂,一向和藹的鄭立平也立即陷入惱怒與尷尬之中。回首看著佇足觀望的眾多學生和那位有些茫然無錯的弟子,前些日子,某學生因給老師起外號教師把其家長請到校,家長當眾把孩子很揍的事件又在眼前縈繞。怎么辦?發火?糾他到教導處?借機很壓一下這股歪風?他迅速地調整著思維角度。一會兒,鄭立平的臉上又露出了微笑,輕聲地對那位同學說:“雖然老師聽著不順耳。但你抓住了老師的外貌特征,很有創意。”那位學生似乎還沒有從驚恐中回過神來,有些哆嗦地辯解說:“老——老——老師,其實同學們都感到你特親切!我也是覺著親切才那樣叫,以后我再也不敢了……”沒等他說完,鄭立平接著安慰他道:“沒關系,我知道你并無惡意。如果你覺得這樣親切,就盡管叫好了。”學生們先是一愣,很快便歡笑著散去。誰知,班級中屢禁不止的“外號風”竟然很快消失。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自古以來,師者被賦予了極高的尊嚴,學生對教師只能聽從、敬畏,不敢有絲毫的輕視和辱沒。但這種師道的“片面”,卻將師生關系不平等化,教師成了教育過程的控制者,教育對象的懲戒者,掌握著學生的生殺大權,而學生卻逐漸被馴服成知識的容器、麻木的“奴隸”了。學生當面給老師起外號,在成人眼里似乎怎么說都是非常叛逆的行為。但是,從生命的個體說,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他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孩子們之間可以叫外號,成人之間可以叫外號,熟人之間往往非得叫外號才顯得親,那么學生善意地叫老師外號也就無可厚非了。但我們習慣了幾千年“威嚴”的教師,很少有人敢坦然面對這種思維的轉變。鄭立平老師試圖以平等、尊重、博愛之心為孩子們開辟一處人性的綠洲,撐起一片自由的藍天。所以他的班主任生活流淌得那樣得輕松、自然而美麗。在這樣寬闊的教育情懷中,還有什么苦惱不被能消除,還有什么人不能被感悟?
“班級管理無處不在!”
可愛的孩子:放假了,我們多么輕松快樂!……讓我們用知識充實心靈,讓我們播灑汗水譜寫新歌!老師精心為你設計了十個快樂游戲,相信你一定能感受到別樣的喜悅心情。一、快樂回顧。時光匆匆,365個日夜或許就在你的生命中輕輕流過,幾多收獲幾多挫折,幾多歡樂幾多憂愁。用感恩的心細細輸理,以欣賞的眼光再回頭一望,定格那些催你前進的人物,篩選那些有意義的故事,寫一篇文字或幾首小詩,把快樂的日子珍藏在心底。每天進步一點點,歲月留下的都是珍珠。二、快樂出行。選擇一個溫暖明媚的日子,與同學或好友一起,到郊外或野外看一看,欣賞一下‘遠山近樹’空曠開闊的自然風景,享受寧靜而愜意的心境。然后寫一篇心得,回味無窮。……” 這是今年暑假前,劉兆睿同學得到的精美 “禮物”。
教育上有個令人痛心的“2大于5現象”。就是說,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五天的學校教育成果,常常被周末兩天的家庭影響所抵消,甚至產生思想倒退現象。特別是,寒暑長假中的學校教育空白問題更成為近幾年的一個教育熱點。大多數教師渴望放假的輕松,而鄭立平老師卻擔心學生們假期中的教育。他較早地注意到了上述現象,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和渠道,通過小組匯報、網絡、電話等和家長、學生們保持交流暢通,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動向。每個星期天或節假日,在布置適量學習性作業的基礎上,他還根據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個性特長等,設計 “親情作業”、“實踐作業”、“個性作業”,把教育延伸到了社會、家庭,使“班級管理無處不在”,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時間和空間,深化了教育的內涵和效果。
“爸爸媽媽辛苦了!我們要做知恩圖報的人,我們要做自強上進的人。請接受我們最美好的祝福吧:祝你們健康長壽、快樂幸福!……!”話音未落,早就被閻維文的《母親》所感染的家長們已熱淚盈眶。這樣的場面,在鄭立平老師的家長會上時常出現。他特別重視家庭教育在學生培養中的重要意義,把原本讓人心煩的家長會開成了家長們渴望的提高和改變理念認識的培訓會、著眼解決家校教育實際問題的研討會、人人體驗成功喜悅的表彰會和觸動心靈感悟的感恩會。他注重細節教育,創造性地把母親節變成了母子親情會,令到會家長激動不已;他別出心裁,邀請后進生家長跟蹤聽課、體驗孩子生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年來,鄭立平老師致力于建設愛心班級、書香班級、和諧班級、創新班級,他強調活動在塑造學生身心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創設有意義的文體和社會實踐活動,認為讓學生參與一項活動遠比泛泛地說教更有效果。 05年春季,他們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獲得了社會廣泛贊譽。06年3月倡導下成立“世紀小記者團”走進社區,活躍在菜博會,成為學校一道靚麗風景線。
眼界決定飛翔的高度。想不到,就做不到;不敢想,就不敢做。鄭立平老師善于創造性地開展適合本班實際情況的各種文體性活動,來塑造學生的精神人格,把教育寓于活動之中,使教育效果在活動中得到深化和升華。他提出,要把班級看作一個企業來精心經營,把班級的長遠發展戰略提到了重要地位;他向韋爾奇學習手寫便條,和孩子們象沃爾瑪員工一樣振臂高呼。他說,班主任管理,主要是育人,而育人的關鍵育心,班主任必須靈活利用一切合理的教育資源,創設有效的教育環境。
細細品讀鄭立平老師不斷發表在各種教育報刊上的文字,你一定會被那種對教育問題敏銳地觀察和不懈地探求精神所吸引。一滴水中一片海,一朵花里一個世界。平凡的班級管理,在有心人的眼里,是這樣的豐富而精彩!
“愛心和智慧同等重要!”
不知道羅森塔爾效應(即皮格馬利翁效應)的老師,可能很少。但在教育教學中能時刻注意靈活運用來促進孩子成長發展的教師,確實不多。前幾年我國西部有一個狀元村。走出山村事業有成的幾個青年相約給村里捐資助學。相聚時,不免想到小學時那個對他們恩愛有加的老教師。張君說:“那時,我家里兄弟四個,爸媽實在供不起我們上學。爸爸幾次說要身為老大的我退學務農。幸虧,老師聽說后,跑到我家對爸媽說:‘我給這娃子相過面,他將來一定有出息!’否則……”話音未落,其他十多人不禁愕然,因為他們大都有幾乎相同的經歷。直到今天,他們才終于明白:是老師的“算命”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我們深深為這些智者的良苦用心而感動。俗話說:“相信自己,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他們巧妙地把教師的積極評價轉化為學生自尊評價,從而使孩子們產生了強大的內驅力。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有了這種強大的內驅力,你說什么奇跡不會發生呢?
2004年后,一個家長點名非要把孩子轉到鄭立平的班級。劉建新,一個因小時侯車禍導致略顯遲鈍的孩子,四五門功課之和還不足60分,生活更是不能自理,因在原學校倍受歧視才被迫轉學。收下這樣的學生,就意味著班主任身上要承擔常人難以想象的責任和風險。當時,好幾個老師都勸我堅決不能收。面對家長渴求目光和欲語淚先流的痛苦表情,鄭立平毫不猶豫地拉著孩子的手走進教室,高興地向同學們介紹:“這是我同學的孩子(其實,他只是惟恐孩子受到傷害而編造的謊言),因病耽誤上學很長時間,現在轉來我班。我們班級同學們特別有愛心,希望大家在學習和生活上多幫助他。”一節課后,就有學生反映,明明上英語,可劉建新卻拿出語文課本看了一班。午飯前,我專門交代照顧他的兩個優秀學生慌慌張張地跑來報告:“老師,劉建新不見人影了,到處找也沒找到。”大家顧不上吃飯分頭尋找,找來找去,終于在三樓將他發現。原來他從廁所出來后掉了向,胡里糊涂地向上爬到三樓。鄭老師急匆匆地趕到他身邊時,他卻忽然直直地看著老師問:“你和我爸真的是同學?” 看到老師非常肯定地點頭,孩子臉上流露出異樣地欣喜和自豪。困難并沒有使他退縮,從此,學校里的角角落落經常出現這對師生攜手同行、嬉鬧說笑的身影。
現代教育理論一再強調,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需要教師用心和愛去喚醒!為幫助建新學習和生活,鄭立平傾心設計扶助計劃,并專門成立班級“工作小組”。不久,他發現,建新雖然數學、英語極差,但是愛看故事書,在規定時間內也能背誦一些語文古詩或段落。一天傍晚,鄭老師找來劉建新,親切地對他說:“建新,語文老師告訴我,你特別愛看書,背誦東西也很快,我真為你高興。”聽到老師的表揚,建新竟裂開嘴嘿嘿地笑了。“不過,我發現你數學和英語知識記不住。你看這樣好不好?這兩門功課我們先放一放,你先專門閱讀故事書、小說,每一篇都寫自己100字左右的感想交給我,好嗎?”于是,鄭立平老師大膽的“喚醒計劃”就從閱讀寫作開始了。他不斷從圖書館給建新租借《安徒生童話選》、《勵志故事》等書籍,每天總會把建新幾張寫得歪歪扭扭的紙片認真修改點評后交還;每一天,劉建新也總會收到一張這樣的小字條:“孩子,你寫的字大方、規整,老師非常喜歡!”、“建新,昨天上課舉手時,可曾發現老師欣喜的笑容。”……建新的字寫得越來越好,感想也寫得越來越長。一個半月左右,老師們驚奇地發現,他上課時不再東張西望,注意力集中了很多;理解和記憶能力也有較大提高,有時竟自己編寫童話故事。一次段考,他的語文成績破天荒地取得了96分(總分120分)。成績的進步,使建新體驗到了成功的歡樂;鄭立平老師趁機精心組織了“我給同學找優點”活動,36個同學提出的20多條優點猶如萬道春風,更使建新深刻地感受到同學的信任和集體的溫暖。總結會的表揚,家長會的夸獎,建新越來越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和希望。為進一步促進建新的轉化,他又安排建新當了一名每天負責教室衛生工具整理的“班干部”,并號召全班學生學習建新為人誠實、衛生值日特別認真等優良習慣。建新病了,他急著去拿藥重重地摔倒在樓梯;建新夜游,他干脆睡到學生宿舍陪伴在一起。一天,建新突然自己主動提出,要開始學數學和英語。他欣喜地意識到自己的良苦用心終于初見成效了,于是又爽快地寫了一張字條:“孩子,你一天天在進步,相信自己,老師期待你創造更大的奇跡!”他立即和其他教師商議,給建新制定了低起點、小坡度、少內容的學習要求。奇跡在愛心和智慧下鑄就,在期末考試,建新的英語和數學分別取得56分和67分,竟然超過了同級中好多調皮學生。如今,他的生活早已完全自理,并順利地升入了初三年級。
在鄭立平16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象這樣的故事很多很多。他認為,做一個創新型班主任,必須建立自己的管理知識儲備庫,即德育故事庫、學生案例庫、管理方法庫和活動素材庫。他用心建設了班級網站,傾聽學生心聲,和學生平等、自由對話;建立了世紀學校第一個學生社團“世紀之星文學社”,并輔導多個學生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了文章,使學生升起了自信的風帆;他為愛好繪畫的學生,專門在學校走廊舉辦了“個人畫展”,點燃了他們的繪畫之夢。“捆綁式模糊管理”、“讓差生來當課代表”、“給(后進生的)父母寫封感謝信”、“我來展望我自己”等等一系列活動,都是他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創新之舉。
是啊,“教師要學會用愛心和智慧等待,不要盲目地拔掉一棵草,不要草率地否定一個人,給每一棵草以開花的時間,給每一個人以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不要讓任何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在你手里“枯死”,而是讓他們煥發起更強大的生機與活力。”他在筆記中寫道,“高爾基說: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的本領。作為教師,沒有愛當然不行,但是光有愛是遠遠不夠的。愛心和智慧同等重要,愛心是做好班主任的前提,但愛心不是班主任的專業技能,班主任的能力更多地表現在管理策略、團隊組織、潛能挖掘和成長引領上。班主任教育學生的目標無不要通過學生自身的內化來實現,因此教育一定要給學生留下“故事”,教育的成功就是給了學生一個夢。……” 鄭立平認為,諸如“不愛說話”、“做作業慢”、“數學偏科” 等等,都是學生的特點,而絕非缺點。過分地苛求會毀掉帶斑點的寶玉,總是抱怨孩子的缺點只能導致孩子失敗,一味地訓斥、嘲諷會毀掉孩子一生的前途。補丁可以銹成一朵花,臉上丑陋的胎記可以成為上帝的吻痕。成功的班主任不僅是善于放大孩子優點的高手,而且還善于智慧地把孩子的缺點加工轉化成美麗的優點;以靈活多變的角度盡可能挖掘孩子的優點,以豐富多彩的方法獎勵孩子,哪怕只是一棵懦弱的小草,也要讓它在陽光下快樂地歡笑。
“人的成長中,如果遇到一個好老師,是非常幸運的;如果遇到一個好班主任,那更是一生的福氣!”,鄭立平老師常常這樣勉勵自己。我想,如果我們每一個孩子都能遇上一個好班主任,那豈不是民族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