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濕”,以前的文章已經做過很多的介紹了,就直接開門見山吧,今天的主題是,《逍遙散》和《二陳湯》合方,調理肝郁脾虛濕勝為什么很有效?
【藥物組成】
當歸、茯苓、白芍、白術、柴胡、炙甘草、薄荷、煨姜、半夏、陳皮。
【組方依據】
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喜燥惡濕。若飲食勞倦,損傷脾胃,致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液,則水濕停聚,痰飲內生,故稱脾為生痰之源。肝木郁而不達,易克伐脾土,導致痰飲內盛;或者素體痰盛之體質,脾胃運化不力,每有肝郁、勞倦更易招惹克伐,使脾虛不運,痰飲內停,諸病叢生。故用此二方相合,以逍遙散疏肝運脾,以二陳湯健脾化痰,使痰飲化則肝脾之氣流而不滯,水津之行暢而不澀,適用于肝郁脾虛,痰飲內盛之證。
【方藥分析】
《逍遙散》和《二陳湯》合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三藥配合,補肝體而助肝用,使氣滯得以流行,陰血得以滋養,肝郁得以疏解;半夏辛溫性燥,最善燥濕化痰,又能降逆和胃止嘔;橘皮理氣化痰,使氣順而痰消;茯苓、白術入脾胃經,以達補中理脾之用,健脾滲濕,使濕無所聚,則痰無由生,是兼顧治本之法;生姜降逆化痰,既可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皮行氣化痰;加入少許薄荷以助疏散條達;炙甘草可助健脾并調和諸藥,兼可潤肺和中;復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相伍,有收有散,相反相成。全方合用,共成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效。
【用方指征】
《逍遙散》和《二陳湯》合方,臨床應用指征有三:
一是肝郁之象,證見兩脅悶脹,情志不舒,默默不語或煩燥易怒。
二是脾虛痰盛之象,證見胸膈滿悶,惡心眩暈,咳吐痰涎,乏力氣短,納食不馨等。
三是舌脈,見舌淡紅或舌體胖嫩有齒印,苔厚或膩,色白或微黃。
【6種臨床應用】
1.胸膜炎:適宜于結核性胸膜炎滲出液較少,或胸膜黏連者,臨床表現為隨呼吸及咳嗽而產生胸痛,或癥狀因情志因素而增減,伴胸悶納呆、四肢困重、頭暈、乏力,舌質淡,苔白,脈弦或滑者。
2.慢性支氣管炎:臨床以咳嗽、喘息,痰多色白,疲倦乏力,四肢倦怠,頭暈胸悶,食欲減退,氣短懶言不足以息,大便不實,舌淡苔薄白,脈細滑等作為本方投藥指征。
3.慢性肝炎:主要用于慢性遷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動性肝炎,臨床表現有食欲減退,腹脹,肝腫大,脅肋疼痛,胸悶氣短,咳嗽痰多色白,疲倦乏力,氣怯懶言,睡眠欠佳,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者可以《逍遙散》和《二陳湯》合方調理。
4.梅核氣:臨床表現為咽中不適,如有物梗阻,略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悶,或兼脅痛,納呆,食后腹脹,精神疲乏,四肢倦怠,頭暈,咳嗽痰多色白,舌質淡,苔薄白,脈弦或細滑等屬肝郁脾虛,痰濕內阻者作為使用本方指征。
5.月經不調:臨床上以月經不調,經期提前或推后,經量或多或少,或有經前乳房脹痛,經前郁悶,胸脅有脹悶,口干口苦,伴有頭暈,精神疲乏,頭身困重,痰多色白,食欲不振,舌質淡,舌苔薄白,脈弦細或細滑者可用此合方。
6.帶下:臨床表現為帶下色白或淡黃,清稀無臭,面色萎黃,頭暈,肢體困倦乏力,大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等屬脾虛肝郁、濕濁下注者可以《逍遙散》和《二陳湯》合方調理。
在文章最后在向大家闡述一下我的五行同調觀點:五行相生相克,一臟失衡,則其余五臟皆失守,身體諸多表癥皆發于五臟,五臟不安就會導致五行失守,繼而導致:失眠,多夢,易驚醒,耳鳴,心慌氣短,胃脹,便溏,盜汗,濕熱郁結,痰濕不化,肝氣郁結,月經不調,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征等五臟相關癥狀,調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亂投醫一股腦的出現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單一調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調,方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