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情境默寫命題路徑建構
高考名言名句默寫命題型以識記型與理解型,突出了對名句名篇理解的考查。近幾年全國新課標三套試卷均是理解性情境默寫題型,空缺處需填寫的句子已由題干作了相應的描述,考生可根據這些描述,對應地寫出句子。從題干設題內容上看,題干的描述又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語意角度的意義分析,即“語意”區塊鏈,命題包括兩個方面內容:①內容提要與情感態度:題干描述部分或著重描述應填寫的句子的內容,或在思想情感上作出了提示,要求空缺部分與內容相關聯,考查的是對詩文內容和情感主旨的理解。②表達技巧與作用:命題時常常借助題干關于這些詩句所運用的表達技巧或在詩中所起的作用來設置,包括著重描述應填寫的句子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作用,有的既描述應填寫的句子的內容又描述它的作用。第二類是語境角度的邏輯關系,即“語境”區塊鏈,命題形式包括:①句意關系:順承關系(題干把空缺語句之前后的內容加以描述,要求填寫其之前或之后或中間的句子)、相離關系(填寫不連續的句子或在中間被一句相間,或并不在一句詩文中)。轉折關系(題干先描述的需要填寫的詩句前面的內容,又給出了表轉折關系的連接詞語)。②語用情境:主題關聯(圍繞某一主題關聯其他不同的詩文篇章考查默寫)、場合應用(結合特定的生活主題場合,理解題干描述性的句子所作的提示選準句子)。我們以2017年至2020年全國卷高考詩歌類設題情況,梳理情境默寫命題路徑:
年份
卷別
命題路徑·語意
命題路徑·語境
內容提要
形象特征
情感態度
藝術技巧
句意關系
語用情境
2017
全國Ⅰ
√
√
全國Ⅱ
√
√
全國Ⅲ
√
√
2018
全國Ⅰ
√
√
√
全國Ⅱ
√
√
√
全國Ⅲ
√
√
√
2019
全國Ⅰ
√
√
√
全國Ⅱ
√
√
√
全國Ⅲ
√
√
√
2020
全國Ⅰ
√
√
√
全國Ⅱ
√
√
√
全國Ⅲ
√
√
√
一、命題路徑:“語意”
①內容提要與情感態度類
境式默寫題,考查的的是對文章內容和內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寫的時候,我們就要在緊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寫題所提示的語境:包括題干說給出的敘述性情景,以及題干給出的關鍵詞。如2019年全國卷1: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中“______,______”兩句,寫戍邊將士滿懷思想的愁若,但末獲勝利仍然不得還鄉。命題給定的情境是“寫戍邊將士滿懷思鄉的愁苦,但未獲勝利仍然不得還鄉”,解答此題時,要把握原文與此題干的情感項吻合的詩句。情境式默寫題,一般是在題干部分提供一種情境,要求考生從某一文章中找出與之意思貼近的語句,因此細讀題干,扣住提示,篩選語句,就成了解答情境式默寫題的關鍵所在。又如以下三句:(1)在《離騷》中,屈原多次以死明志,如表達自己決心效法前賢,至死不渝的名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2)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兩句通過描寫周圍環境,從側面襯托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3)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描繪出一幅湖光春色圖,其中寫到鳥和魚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句的關鍵提示性詞語“效法前賢,至死不渝”,指向對原文內容“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提要表述;第(2)句關鍵詞語“周圍環境”“側面烘托”與“演奏技藝”,考查角度即有內容的概括,也有對其作用的考查。第(3)句中關鍵詞語“湖光春色圖”“鳥”和“魚”,題干指向“沙鷗翔集”與“錦鱗游泳”的兩個句子的理解與把握。因此考生在答這類題時,不僅要“瞻前”,即要填寫的句子,還應“顧后”,即理解性的描述部分,迅速捕捉題干中的提示信息,進而準確答題。
②表達技巧與作用
此類情境式默寫借助題干關于詩句所運用的表達技巧或在詩中所起的作用來設置。答題時,我們要關注題干的描述中關涉詩句的內容觀點、表達技巧及作用和思想情感等關鍵信息,理解命題指向,從而確定從所要默寫的具體語句。如2017年全國卷3: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狂風停止之后云層變得墨黑,天色馬上暗下來,引出下文屋破又遭連夜雨的境況。情景式默寫一般明確指定的作者和作品,題干情境最終限定默寫的具體語句與作用。又如:(1)杜牧的(阿房宮賦》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和“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分別與阿房宮的“負棟之柱”、“釘頭磷磷”形成數量上的對比。(2)在《赤壁賦》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兩句以比喻和對比手法,形象生動地突出了生命的渺小。第(1)句的關鍵信息是“負棟之柱”“釘頭磷磷”和“數量上的對比”提要表述,分別指向對原文內容“多于南畝之農夫”和“多于在庾之粟粒”。第(2)句關鍵信息點“比喻和對比”與對詩句所體現“生命的渺小”思想內容的理解,我們可以明確填寫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二、命題路徑:“語境”
①句意關系此類題干描述部分把空缺之前句子意思描述出來,要求考生填寫緊接空缺之前句子;或者把空缺之后句子意思描述出來,要求填寫前面的句子;或者把前后意思都描述出來,要求填寫中間的句子;或者需填寫的句子是緊接在已經給出了題干描述的那句詩句的后面的,題干又給出了表轉折關系的連接詞語,把空缺處句子與題干描述構成的轉折關系。從句意內部關系來說,前面三種表現為順承關系,最后則是轉折關系或相離關系。如2019年北京卷:唐人多愛牡丹,宋人多愛梅,周敦頤卻獨愛蓮:“________ ,________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題干前半句既是對原文的概括,后半句“卻獨愛蓮”與前半句表示了轉折關系。當然,這種關系表述可以有以前這幾種:
【順承關系】示例:(1)韓愈的《師說》一文中稱贊圣人,說雖然他們超出眾人很多,“_____,表現得虛心而好學;同時批評當時的普通人,盡管遠不如圣人,“_____”。(2)《赤壁賦》中,蘇軾放開小船自由飄蕩后“_________”,此情此景,讓他歡樂至極,不禁“________”,想要登仙而去。(3)蘇軾在《赤壁賦》中先說萬物各有其主,接著以“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勉勵人一定要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上述三個題干把空缺語句之前后的內容加以描述,要求填寫其之前或之后或中間的句子,這種要填寫的句子和表述每部分構成了句意上的順承關系。做此類題,首先我們要理解題干描述的部分并進行還原,然后根據句意的順承關系寫出原句。第(1)小題“雖然他們超出眾人很多”是對原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的概括,順著思路就可以寫出后文“猶且從師而問焉”,“當時的普通人,盡管遠不如圣人”是原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的概述,緊接著的句子是“而恥學于師” 。第(2)句關鍵內容在“蘇軾放開小船自由飄蕩后”是原文“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前半句,答案即后半句。“想要登仙而去”是“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后半句,答案即前半句。第(3)句“先說……接著……”的句式,“先說”是“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的理解,“接著”是順承部分,即題干描述“勉勵人一定要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所對應的原文:“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轉折關系】示例:(1)在《離騷》中,屈原訴說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貶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堅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勸學》指出,蚯蚓雖然身體柔弱,卻能“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專一的緣故。(3)《荀子·勸學》中舉例論證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時說,終日殫精竭慮思考,卻“_________”, 踮起腳極目遠望,也“_________”。
三題題干先描述的需要填寫的詩句前面的內容,又給出了表轉折關系的連接詞語,把空缺處句子與題干描述構成了轉折關系。第(1)題題干描述語“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貶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所對應的原文句子“既替余以蕙壤兮,又申之以攬蔗”之后的句子,同時也用了“但”來標明應填寫句子與描述語所講句子的轉折關系,即“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第(2)(3)句也都是給出了包含前后句意的提示以及轉折關聯詞“卻(也)”雙重提示。
【相離關系】示例:2020年全國卷2.(1)《荀子·勸學》中舉例說,筆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就會彎曲到符合圓規的標準;即使再經暴曬也不會挺直,因為“___________”。(2)蘇軾在《赤壁賦》中發議論說,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月亮時圓時缺,“___________”。 這種填寫不連續的句子或在中間被一句相間,或并不在一句詩文中表現出“相離”的關系。答題時,要既要注意題干部分提示性的描述,或關涉內容,或關涉手法以及思想情感等,也要關注題干前后的整體性。第(1)句中,題干描述部分“筆直的木材”和“就會彎曲到符合圓規的標準”兩處關鍵信息點,對應的原文為“輮以為輪”“ 輮使之然也”。 第(2)句題干中的關鍵信息點有“江水不停地流去”和“月亮時圓時缺”,對應的原文為“而未嘗往也”“而卒莫消長也”。
②語用情境
語用情境,即命題將固定的詩句識記轉化為有真實情境和意義的學習任務,既可以在語用情境中引發學生的自我體驗,又可以重在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輸出。命題一般從準確把握教材的價值取向出發,從主體關聯和生活應用的場合角度,構建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語用情境,考查學生的語言構建與實踐能力,有意識地促進語言的自然生成。如2020年全國1卷:(2)元代戲劇家馬致遠的雜劇《青衫淚》根據白居易的詩《琵琶行》改編而成,劇名來自詩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命題把填寫部分與生活運用結合來考查。以下兩種情況也是我們在研究情境默寫命題時應該掌握的。
【主題關聯】示例:“眼淚”與“悲愁”總是結合在一起,如《詩經·氓》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女主人共見不到心上人的愁苦;白居易《琵琶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琵琶女夢到少年事的傷感;李商隱《錦瑟》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雖然它所渲染的意境是那樣的可望而不及,但它卻真的寫出了詩人的悲哀。
這種圍繞某一主題關聯其他不同的詩文篇章考查默寫,既要關注題干描述所給的主題限制,也要關注題干在內容描述上的提示。這一小題的主題給定“眼淚”與“悲愁”,默寫篇目分別是《詩經·氓》《琵琶行》和《錦瑟》,相關聯的關鍵信息有“女主人共見不到心上人的愁苦”“琵琶女夢到少年事的傷感”和“渲染的意境是那樣的可望而不及”,答題的指向明確。
【應用場合】示例:國家領導人訪問墨西哥時,在墨西哥參議院發表了題為“促進共同發展,共創美好未來”的演講。國家領導人強調,莊子說過“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遙游》),只有讓中墨兩國人民的友情匯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載起中墨兩國友好合作的大船。
名句應用性默寫,一般結合特定的生活主題場合,理解題干描述性的句子所作的提示選準句子,題干中關鍵性句子“只有讓中墨兩國人民的友情匯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載起中墨兩國友好合作的大船”,從句意關系來看,“只有……才……”是對上文空缺的轉折關系,即在這個比喻句中關鍵詞語“海水”和“大船”之間的關系,據此分析,我們就可以明確了句子“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總之,名句默寫考查分為直接性默寫和理解性默寫這兩種類型,要求學生平時既要注意記憶、積累,同時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和賞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王寧,巢宗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張開.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語文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中國考試,2019(12):21-26.
[5]涂韶華.高考“試題研究-講評教學”統整建構體系研究[J].中學語文,2020(2):66-72.
【注】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普通類重點課題“語文素養導向的高考'試題研究—講評教學’統整建構研究”(編號19PTZD038)的階段性成果。
(本文發表于《教學考試》2020年9月有刪改,鳴謝!)
END作者簡介:
涂韶華,江西省新余市骨干教師,執教16年,致力于高考命題研究,獲國家“四項全能教師”“全國教研優秀個人”等榮譽稱號,在《教育評論》《語文教學與研究》《中學語文》《作文與考試》《語數外學習》《教學考試》《七彩語文·中學語文論壇》等語文專業刊物發表高考命題研究論文21篇,主持江西省“十三五”重點規劃課題《語文素養導向的高考“試題研究-講評教學”統整建構體系研究》、省中小學教學課題研究與實驗基地辦課題《新課標下“觀察寫作-閱讀寫作-閱歷寫作”主題作文教學系列化的實踐與研究》,參與省級課題2項,作文錄像課《看山看水看新余》、作文教學設計《任務驅動作文“尋夢環游記”》、教學論文《新課標下主題式作文教學序列化研究與構建》、教學論文《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認知能力的形成》等獲全國一等獎,《用心觀察生活,用情思考生活》獲市青年教師優質課一等獎。2018年獲《教學考試》雜志社原創命題團體一等獎,2020年押中全國卷三作文題。另外,主編或參與各類教輔教材編寫100余部(篇)等,指導學生在《中學生》《少年先鋒報》《學習報》等期刊雜志發表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