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慢性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作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三大嚴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在臨床上最難以治愈。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統計,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85億, 按目前速度增長,估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近5億人患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療形勢十分嚴峻,西藥雖降糖效果顯著但其副作用大且對患者的并發癥改善不明顯。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已有幾千年歷史,能在整體調理、辨證論治方面發揮巨大的優勢。大量研究證實中醫藥不僅可以幫助血糖的平穩調節,還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對慢性并發癥療效顯著,可全面防治糖尿病。
中醫藥輔助降血糖具臨床實證,并非網絡上所說“所有中藥都不能降血糖,市場上降血糖的中成藥全都添加了西藥降血糖成分”。以“中藥”和“糖尿病”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查詢文獻。根據文獻報道,具有一定降糖作用的中藥達70余種,如人參、黃芪、生地黃、黃精、玉竹、天花粉、知母、黃連、大黃、金銀花、薏苡仁、葛根、蒼術、魚腥草等。這些可用于治療胰島素抵抗的單味藥以及復方多具有活血化瘀、益氣健脾、滋陰清熱、疏肝解毒和化痰除濕的功效。程秀珍等用高熱量飼料加小劑量鏈脲佐菌素建立實驗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后,用葛根、丹參、大黃治療6周,測定空腹血糖、血脂、血清胰島素,計算出胰島素敏感指數,結果表明葛根、大黃能降低實驗性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血脂,提高胰島素敏感指數,改善胰島素抵抗;喬琳琳等研究發現黃連煎劑可以明顯改善胰島素抵抗,減少內臟脂肪,上調p-AMPK-α的蛋白表達,明顯優于黃連提取物鹽酸小檗堿;鄭琳穎等發現白芍總苷能夠拮抗大鼠的高胰島素血癥和胰島素抵抗,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脂水平以及增強抗氧化能力;朱榮強等觀察黃芪注射液改善60例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作用,結果顯示黃芪注射液可以顯著改善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
中醫藥在輔助西藥緩慢降血糖、減少西藥峻烈藥性方面作用顯著,如黃芪對血糖有雙向調節的作用,有研究證實黃芪多糖能使葡萄糖負荷的小鼠血糖水平顯著下降,也能顯著降低由腎上腺素引起小鼠血糖升高的反應,還能明顯對抗由降糖藥物引起的低血糖;很多科學實驗證明,地黃提取物對血糖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可以防治高血糖,又可以防止低血糖出現,具有滋陰清熱作用。西藥雖降糖顯著,但單獨使用仍存在一些缺點,中西醫結合是理想的降糖策略,如臨床較多使用的中西藥復方制劑消渴丸就包含黃芪、生地黃等中藥成分,能雙向調節血糖,減緩內含西藥格列本脲的強降血糖作用,降低發生低血糖的風險。
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具幾千年歷史,王淑斌等對國內中醫藥治療2型糖尿病領域研究進行了文獻計量分析發現:中醫藥治療2型糖尿病的文獻逐年增長,在2000年后增長幅度逐漸加大,尤其在2006年后增長更加明顯,2013年的數據低于前兩年,很可能是由于數據滯后現象,實際應大于620篇。文章數量在逐年增加,標志著中醫藥治療2型糖尿病研究逐步成為科學的前沿熱點。
中醫藥治療2型糖尿病文年發表文章數量分析
中醫藥具多組分、多效應特色,可有效改善癥狀,通過益氣活血降低血液黏滯度和血脂等防治糖尿病并發癥的產生。耿春賢等探索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并發癥的作用,選擇消渴丸中藥組分、消渴丸、格列本脲連續給藥24周后測定并比較GK大鼠血清胰島素和血脂的含量發現:消渴丸中藥組分能明顯降低GK大鼠血清LDL-C、TC,該研究表明消渴丸中藥組分在消渴丸組方中發揮著改善糖尿病患者脂肪代謝紊亂的作用。中醫藥的全面調理可以在降糖的同時,增強患者體質,糾正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紊亂,調節胰島素受體的數目或親和力,以增加靶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對抗胰島素抵抗。治療糖尿病的中草藥繁多,使用時應具體辨證施治,充分掌握藥物的性味、功效及藥理,全面考慮,合理調配,以達最佳療效。
西藥單靶點作用顯著降糖,中醫藥雖然降糖療效不如西藥,但中成藥多靶點治療的優勢可用于綜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因此臨床上多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糖尿病以達到趨利避害、優勢互補的目的。目前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的中成藥有很多,其中消渴丸是國內首個開展循證醫學研究并列入“十一五”國家863計劃的糖尿病中藥,已被列入《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的糖尿病推薦治療用藥。消渴丸是由黃芪、生地黃、天花粉、葛根、南五味子、山藥、玉米須等中藥成分聯合西藥格列本脲研制而成,具備了西藥降糖“快、準、猛”和中藥整體治療、辨證施治的雙重優點。不僅如此,消渴丸還優化了格列本脲的日常用量,將1片含2.5mg的格列本脲通過先進的“類薄膜包衣技術”均勻地分散在10丸消渴丸上,使臨床醫生在決定格列本脲的服用劑量時能夠根據實際血糖水平靈活調整使用劑量,實現治療的個體化、精細化,大大降低了格列本脲可能帶來的低血糖風險。消渴丸的中藥成分調配合理,如天花粉的日常用量為10-15g,按照消渴丸的說明書用藥說明,每日攝入的天花粉生藥量為3.975-7.95g,服用劑量低于日常用量。
中西醫結合的典型范例消渴丸能顯著改善患者氣喘乏力、多尿、易倦怠等臨床癥狀,不僅具有循證醫學支撐且使用更安全,從2009年至2017年的檢測數據顯示,消渴丸每年低血糖發生率均小于萬分之一,屬十分罕見級別(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