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是指容貌美麗、長相出眾的人,一般指的是美女,當然有時候也可以指美男子。
我國古代有四大美女,她們在歷史的天空中各自驚艷,各自精彩。這些美人的名字和她們的人生傳奇結合在一起,分別是:西施浣紗、昭君出塞、貂蟬拜月和貴妃醉酒。
與西施有關的古詩詞有:李白的《西施》“西施越溪女,出自苧羅山”;王維的《洛陽女兒行》“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與王昭君有關的古詩詞有:李白《王昭君二首》“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白居易同樣寫了《王昭君二首》,里面有“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
與貂蟬有關的古詩詞有:白居易《澗底松-念寒俊也》“金張世祿原憲貧,牛衣寒賤貂蟬貴”,還有羅隱的《送人歸湘中兼寄舊知》“君依宰相貂蟬貴,我戀王門鬢發斑”;
與楊貴妃有關的古詩詞有:李白《清平調》里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白居易的《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當然,日常生活中的素顏“美人”也是比比皆是。比如王昌齡筆下的采蓮女、崔護筆下的桃花女、蘇軾筆下的蕩秋千女子……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吟詩作詞,或描寫對美人的仰慕,或抒發對美人的思念,涌現了不計其數的名篇佳作。
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采蓮曲(其二)
[ 唐 ]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夏天,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些許時日,初次與阿朵見面,卻是別有一番情趣。
話說某天王昌齡獨自一人行走在龍標城外,在東溪的荷花池,他看見了一幅十分唯美的畫面,那就是酋長的公主、美麗可愛的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 ,不僅心花怒放,更是觸景生情,文思泉涌,作采蓮曲,以抒心臆。
《采蓮曲》一共兩首,第一首側重正面描寫,寫得中規中矩,相比之下,第二首才是令人嘆為觀止的佳作。
《采蓮曲》其二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妙齡少女倩影但聞銀鈴般清脆的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貌與大自然美景融為一體。
該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將美麗可愛的少女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不愧為“七絕圣手”王昌齡的代表作。
當然,就如同紅花需要綠葉襯托一樣,《采蓮曲》其二的精美絕倫,得益于其一的細心鋪墊。
采蓮曲(其一)
(唐)王昌齡
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題都城南莊
(唐)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據唐人孟棨《本事詩》和宋代《太平廣記》記載: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后,在長安南郊春游偶遇一位美麗少女,口渴的崔護向其乞水成功。與此同時,少女留給崔護的美好印象讓他久久無法釋懷。
次年清明節,崔護春心萌動,重訪此女不遇,心生無限遺憾,于是題寫此詩,怏怏而去。不過,這段記載頗具傳奇小說色彩,其真實性難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證。
與其說《題都城南莊》是一首敘事詩,倒不如說它是一首抒情詩。該詩中兩次提到“桃花”,其實就是以花喻人。
前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紅”,一個“紅”字,將少女的美貌寫得繪聲繪色,讓人浮想聯翩;后一句“桃花依舊笑春風”,一個“笑”字,將少女的活波寫得栩栩如生,“依舊”兩字,更是將詩人懷春之情寫得意猶未盡,耐人尋味。
蘇軾: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春景
宋 ·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此詞當是蘇軾被貶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時所作。
蘇軾為北宋詞壇豪放派掌門,但同時又創作了大量婉約深情的詩詞。蘇軾的豪放與婉約,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正是基于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綜觀全詞,詞人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院墻里蕩秋千的美人,不見其面,但聞其聲,妙齡少女活波可愛的笑聲,如春天的微風輕輕拂過水面,在詞人的心間蕩起了層層漣漪。
詞人意欲奮發有為,但終究未能如愿。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路歷程,意境朦朧雋永,令人回味無窮。
思詩:
美人,是我國古詩詞乃至古文、書法、繪畫里的常見主題。
從《詩經》里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屈原《離騷》里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從,到劉禹錫《春詞》里的“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從趙令畤《蝶戀花》里的“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到吳偉業《圓圓曲》中的“沖冠一怒為紅顏”,美人或美若天仙,風姿綽約,或傾國傾城,風華絕代。
而我國與“美人”有關的古詩詞,真是數不勝數。美人漫步在古詩詞里,一句句美輪美奐,一首首美不勝收,令人心馳神往,浮想聯翩。
美人,讓古詩詞的意境更優美,讓向往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