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挪威伯爾根實用藝術博物館中,由挪威人蒙茨一人捐獻的2500多件的中國文物,收藏這里的一處展廳內。
它們大部分是來自清朝皇家園林“圓明園”的物品,此廳稱為“圓明園展廳”。

蒙茨曾于1887年來到中國,在中國海關任職,后又擔任過袁世凱騎兵團團長、參謀長等多種職務。
蒙茨在中國生活了五十余年,收集了二千五百多件散落在民間的圓明園遺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銅器、陶瓷、繪畫、絲繡等,其中最不尋常的是圓明園的石雕。
整整一個陳列室中,幾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圓明園建筑石構件,有殘斷的柱礎、欄桿、望柱、石像……等。
這些自家的好東西好物件,被強行擺放在別處,作為一個中國人難免不感慨萬千,別有一番滋味涌上心頭。

圓明園是世界上建造時間最長的皇家園林,始建于1709年清代康熙朝代后期,經歷過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和咸豐六代清朝皇帝,共經營了151年。
圓明園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園林。全園占地約5200畝,方圓20多里,整體范圍相當于640多個足球場的大小,僅陸上建筑面積就和故宮一樣大,而水域面積又等于一個頤和園。
圓明園是世界上建筑景觀最多的皇家園林。它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全園在山環水繞之中,分布著145處景觀,宮殿樓閣140多座。
隨處可見的橋廊、水榭、亭臺、館軒等更是難以歷數,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

圓明園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皇家園林。園內珍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青銅禮器、古玩陶瓷,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其價值難以估算。
曾經圓明園內海晏堂前噴水臺上的4個生肖銅首,于2000年在國際市場拍賣,價格高達9000多萬元人民幣。
圓明園的規模、精美、文化內涵享譽“一切造園藝術之典范”的美名,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闖入北京城,他們繞過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
傍晚,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園中的守衛、太監雖奮力抵抗,卻是寡不敵眾,紛紛殉職,住在園內的常嬪們則是或受驚身亡,或被殘忍殺害。
晚間7時,英法侵略者們攻占了圓明園,被眼前的珍奇異寶,富麗堂皇而驚呆了。
從第二天開始,英法侵略軍的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
他們成群結伙地沖上前去搶劫圓明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一度不知道該拿些什么好。
圓明園可搶的東西實在太多,到最后這些強盜就是拿完這個,看到了更好的之后,就把手中的扔掉或毀掉。

據一個英軍目擊者稱,在整個法軍營帳內滿堆著很多裝潢異常華麗的各色鐘表,在士兵的帳篷周圍,到處都是綢緞和刺繡品。
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國二等帶兵官,因這次劫掠圓明園而致富,且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這些英法強盜,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斗,縱情肆意,無所不用其極。
有的搬走景泰藍瓷瓶;有的貪戀繡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鐘。
還有的背著大口袋,里面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卻還在往自己外衣寬大的口袋里裝著金條和金葉。
那些半身纏著織錦綢緞的貪婪者們,還一邊不停地往帽子里放滿了紅藍寶石、珍珠和水晶石等珠寶,一邊往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
圓明園的一處廂房內,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竟全部被這些貪得無厭的士兵們用大車運走。
英法聯軍在搶劫園中珍寶11天后,在10月18日時,3500名英軍再次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了這個已經一片狼藉的“盛世之園”。

大火三天三夜不滅,煙云籠罩北京城,久久不散,猶如人們心中悲憤的怒火不能停息。
這場大火燒掉了圓明園,也燒掉了人類文化不可復制的瑰寶,其行徑令人發指。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這樣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后,便可以動手行竊了……
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著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如今,只有留存下來的殘垣斷壁證明著曾經的輝煌,無聲地訴說著過往的屈辱,而那些散落在世界各處屬于圓明園的文物究竟有多少,怕永遠是一個不解之謎。

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挪威就藏了我們諸多的寶貝,還有更多的“自家珍寶”流散在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館內,成了他們堂而皇之炫耀的資本,這種奇葩之事難免被詬病。
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內9萬多件的藏品中,中國文物就有上萬件,從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到唐宋元瓷器,再到清代的瓷器字畫,一概包攬,無所不有。
其中馬遠的《洞山渡水圖》《寒江獨釣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六祖截竹圖》,李迪的《紅白芙蓉圖》等等,都是曠世名作。

不僅如此,在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館內,也有大量的中國文物珍品在其中,數量估計在數十萬件左右。
雖然在《日本侵華對文物的破壞》一書中,作者孟國翔曾說明,戰后日本歸還了一部分戰時的掠奪文物,但只是很少的部分,其他的因些各種原因,都未追回。
而在美國的各個博物館中,也有著不計其數的中國國寶。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收藏了英法聯軍搶劫圓明園時的藝術珍品之一康熙玉如意,后拿到巴黎拍賣,最后輾轉又被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這個玉如意是由名貴的白玉雕刻而成,長近半米,白中透綠,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狀。
它的手柄頂部有“御制”兩個大字,下部刻有銘文“敬愿屢豐年,天下咸如意。臣吳敬恭進。”
如此中國化的物件,不知在老外那里,是否真正懂其含義。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中,有著相當數量的中國宋元時期的名畫,如保存完好的唐張萱《搗練圖》的宋代摹本,和宋徽宗的《五色鸚鵡圖》。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內,藏有郎世寧繪制的《乾隆帝后和十一位妃子肖像》;美國芝加哥美術館內收藏著中國青銅器,尤為珍貴的是一件戰國提梁盉,是用于容酒的器皿。
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主要是以中國的文物為主,其中陶瓷物件就有2000多件,從新石器時代到清朝時期的都有。
青銅器約有800多件,玉器有1200多件,是世界上收藏中國玉器最多的博物館。
還有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藝術中心,收藏了一座含有綠色和白色的玉石,能放射清冷的灰綠色光澤的大玉山子。
這本是擺放在圓明園中的,于乾隆四十九年雕刻而成的玉山。上面刻有高峰山谷,亭臺殿閣,小路和山脊處,還有幾組浮雕人物。
房子前一個百合花環繞的池塘活靈活現,峭壁上,乾隆皇帝御筆臨摹的王羲之《蘭亭序》清晰可見。整個玉山壯觀精致,令人嘆為觀止。


這是美國博物館中所收藏的中國國寶,還有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和大英圖書館,也有相當可觀的中國國寶在其中。
大英博物館內,有中國的青銅器、瓷器、玉器、書畫、雕刻等物品約2.3萬余件,幾乎都是在1860年,英軍從圓明園中掠走的文物。
這里所收藏的是他們拿來進獻給他們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的,還有一部分卻被私下拍賣,流落各處。
這里面有珍品也有孤品。比如清乾隆皇帝的心愛藏品,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
還有李思訓《青綠山水圖》,巨然《茂林疊嶂圖》,李公麟《華巖變相圖》,范寬《攜琴訪友圖》,燕文貴《群峰雪霧圖》,馬遠《山水再游圖》等。
除此之外,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如商雙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以及被指是20世紀“敦煌盜寶第一人”斯坦因帶到英國的大批敦煌文物,都是稀有珍品。

在大英圖書館內,藏有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就有6萬多種,包括中國菠蘿蜜佛經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簡、刻本古書、敦煌藏經和地圖。
這些不計其數,價值連城的中國寶貝,無不透著中國祖先博大精深的智慧和巧奪天工的技能。不知道你們身在他鄉還好嗎?
一眼千年,蘊藏著多少中國人歷久彌香的文化、精華、美好的向往和祈愿;相隔萬里,卻從沒有隔斷過血濃于水的一脈相傳,因為他們都是中國模樣,有著中國人的溫度。
在西方的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品最多最好的要數法國的楓丹白露宮了,這里的中國館,就是圓明園在西方的再現。
這個中國館是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的王后歐仁妮主持建造的,原因就是為了存放1860年,英法聯軍沖進圓明園所搶劫出來的戰利品。
有中國歷代名畫,金銀首飾,瓷器,香爐,編鐘,寶石和金銀器等3萬多件寶物。

還有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這里面收藏的圓明園珍品主要有:清代宮廷畫師沈源和唐岱共同繪制的絹本《圓明園四十景圖》,宮廷畫師沈源和孫佑刻板的木刻本《圓明園四十景圖》。
宮廷畫師伊蘭泰制作的海晏堂等西洋樓銅版畫四十幅,郎世寧繪制的宣揚乾隆皇帝武功的《格登鄂拉斫營》,以及《圓明園菊花迷宮圖》等,可謂異彩紛呈。
而法國巴黎東方博物館里,有圓明園玉印二方,一是稍大的青玉方印,曰為“保合太和”;另一是稍小的白玉方印,曰為“圓明園印”。
法國巴黎集美博物館里則有郎世寧繪制的《乾隆肖像》,乾隆百花瓷瓶,和中國最早的原始瓷瓶,明清時的青花、五彩瓷。
還有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簡直是一應俱全,應有盡有,而且都是那般精美精致精品。

這一幀幀一件件,驚艷著全世界人的眼球,這些遠離家鄉的國寶,無論放到哪里,都在無聲地訴說著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默默地表白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和傲嬌。
著名國學佛學大師葉曼說過:“我那時候到巴黎的博物院,到倫敦的博物院,看到那個陣勢不得了,我一看,好多中國東西呀,他們說我們這個博物館偉大吧?
我說沒有我們偉大,我們的博物館,都是自個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沒有外頭打仗,把人家國家滅了,把人家東西搶過來的東西。我們博物館里都是自個的東西!”
遺憾的是,這些流失到海外的文物國寶,也許不會再回到自己的家中了,但放射出的光芒卻是熠熠生輝的,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傳播著屬于我們自己的,獨有的最高智慧和文化。
現在的中國和1860年的清朝政府不可同日而語,早已換了天地換了人間。寫下以上這些,只是想要把我們那些沒有在家的國寶銘記于心,雖有傷感有反思,但也有一份榮耀在其中。
作為華夏大地上的子孫,始終沐浴在絢爛多彩的文化瑰寶之中,盡管有過滿目瘡痍的悲涼歲月,卻因為血脈中流淌著濃郁的民族文化底蘊 ,才有著十足的底氣和自信,一次又一次地翻盤,并立于不敗之地。
如果有一天,我們當中的誰,去看望那些有著中國胎記的國寶時,一定會親熱地說:“你還好嗎,我們永遠為你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