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
位于甘肅天水麥積山,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后經隋唐到明清歷代開鑿和重修,先存窟龕194個,層層雕鐫在一峰獨起、望若麥積的懸崖絕壁之上。石窟因山體石質疏松,造像以泥塑為主,共計3000多尊,其中以北宋塑像為精華。位于地處南北分水嶺,麥積山石窟收到各方文化的影響,其清新秀麗又渾厚質樸的藝術風格在北方石窟中獨樹一幟,較早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藝術體系。
莫高窟
位于甘肅敦煌鳴沙山東麓,是我國最重要的一處石窟寺。至今尚存492個洞窟,保存著歷代塑像2400余尊,壁畫約45000平方米。莫高窟集建筑、雕塑、繪畫三者于一體,十六國至明清歷代都有建造,是中國佛教美術的寶庫。莫高窟保存了千余年的歷代壁畫和彩塑,全面系統地反映了中國佛教藝術從5世紀到14世紀的發展演變過程。
云岡石窟
位于山西大同武州山(又名云岡)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大小造像50000余尊,是由北魏皇室開鑿的第一所大型石窟。最早由沙門統曇曜主持開鑿5所,就崖雕造佛像,即今天的云岡16~20窟,通稱曇曜五窟,其雕像宏偉粗壯,面型方圓,鼻梁直挺,衣紋簡潔流暢,反映出中亞造像的特色。
龍門石窟
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的伊水河畔,開鑿在東西二山上,是北魏遷都洛陽后再次開鑿的一處石窟。北魏時的代表洞窟有賓陽洞(又稱賓陽三洞)、古陽洞等。其造像多為身材秀挺、面容瘦削的秀骨清像,服飾為寬服大袍,表情顯得溫和而世俗化。藝術風格從云岡的渾厚粗狂轉向優雅端莊,更具民族特點和中原風格,是形成中國式佛教藝術體系過程中的重要一環。龍門石窟在唐代再次成為大規模宗教活動的中心,其中最重要的石刻造像是奉先寺造像,巨大的規模和造像的完美均是石窟藝術中罕見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