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鏡
2022-11-24
閱讀 1543
秦嶺之行第十二天,享受最后一天廣元女兒節福利,8:30出發15分鐘就來到61年全國第一批國保單位“千佛崖”(原價門票50元,今日女生免費)
中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千佛崖
1961年全國第一批文保單位“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碑
門口210年的皂莢樹
大云寺
大云寺創建于北魏晚期,初名柏堂寺。武則天當皇帝后下令在全國各州置大云寺一區,因而改作大云寺。現存佛殿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廣元縣令張賡謨捐資修建。
獅子柱礎
明代石雕羅漢窖藏遺址
明代千佛崖建有羅漢寺,民國初年,寺廟建筑被毀。廟內石雕羅漢像在1935年修筑川陜公路時被集中掩埋。2010年4月,經考古發掘出土,現存二十余尊。
石攔橋
位于千佛崖南側,宋代文獻中就有關于此橋的記載,現存石橋建于清代。
1935年修建川陜公路時填埋在路基下,2010年初考舌發掘出土。
金牛道遺址
金牛道又名石牛道、五丁道、劍閣道等,取“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傳說,是穿越巴山溝通秦蜀之間的主要道路。金牛道約從三國時期就從千干佛崖前經過,以后遂成通街,歷代皆循干佛崖以行。1935年國民政府修筑川陜公路,鑿崖開路,給石窟造成較大破壞。
2009年10月,千佛崖前的川陜公路從山后改隧道而行,結束了它作為道路的歷史。同年,文物部門對崖前道路遺址進行了發掘,清理出保存較好的金牛道遺址——石板路、石欄橋、棧孔等遺跡。
千佛崖石刻摩崖造像
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廣元城北4公里,嘉陵江東岸,金牛古蜀道上,歷史悠久,雕刻技藝精湛。石窟始鑿于北魏晚期,興盛于唐朝,止于清代,歷經千年,從而形成一座佛崖長近388米,高45米,造像950余龕,7000余尊的佛教石刻藝術寶庫。佛龕層疊分布,密如蜂巢,是四川規模最為宏偉的石窟群。千佛崖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劍門蜀道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蜀道金牛道﹣一廣元段的核心遺產點,2012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出:千佛崖在金牛道邊上
很多下面小窟已經風化破損嚴重
佛像已經完全看不出面目。
在這風化較重黑色崖壁下面一個編號834小龕
放大拍發現有其他幾尊不同,蓮花座以及服飾雕刻精細保存基本完整。
這窟中座佛背后火焰紋色彩可見
816窟保存較好
太多佛窟來不及細看
重點佛窟導覽圖中佛龕都沒看全。
睡佛龕
牟尼閣
窟頂蓮花色彩鮮艷紋飾清晰
大佛窟
大佛窟開鑿于北魏晚期,是千佛崖開鑿時間最早的洞窟,距今-1500余年。現存一佛二菩薩三尊大像為北魏遺存。
在大佛窟右上角一個白色的小佛,張著大嘴仿佛在打瞌睡,特別吸引我。放大拍張特寫。
蓮花洞
蓮花洞始鑿于北魏晚期,武周時期進行改鑿,窟內造三世佛即阿彌陀佛、釋迦佛、彌勒佛。其中彌勒佛居中正是當時政治氣氛下的產物,是武則天的化身。
持蓮現音窟
開鑿于初盛唐之交,窟內造釋迦、多寶二佛并坐,背屏浮雕天龍八部。左側持蓮觀音,體態婀娜,雕刻精美,被譽為“東方美神”。
放大看“東方女神”
站在千佛崖最高層,眺望遠處嘉陵江上高架橋上高鐵飛馳。
太多太多佛窟佛龕,沒有講解來不及聽語音講解,兩個小時只夠走一遍,憑感覺精致有特色的拍一拍。
這臥佛窟頂綠樹雕刻葉片可見,綠色鮮艷。
這三尊佛服飾精美
這佛窟門口的哼哈二將吸引了我。
這哼哈二將肌肉可見,虎目圓睜表情憤怒。
北大佛窟
開鑿于唐初,窟內造彌勒大佛和二弟子,彌勒佛高4米,是喜陵江流域開鑿時間最早的彌勒大佛。
從下向上看千佛崖
大云古洞
位于千佛崖中段,開鑿于初盛唐之交,千佛崖規模最大的洞窟,窟內造阿彌陀佛和一百三十余身蓮臺菩薩,是當時人們對西方凈土世界信仰的反映。
外觀大云古洞
大云古洞在千佛崖位置。
這兩個窟中可見彩色蓮花頂紋飾。
1961年第一批國保碑,刻在千佛崖壁上。
國保碑位置
崖壁上還有“千佛崖”等石刻。
手機有限拍不出千佛崖全景
千佛崖與嘉陵江
這是我看到唯一一座有門頭的佛窟。門頭三字有些破損,我辨認不出。
這佛窟內彩繪最漂亮
這塊碑是原108國道1877界石
10:30結束游覽,在摩崖造像前倍感知識淺薄,只能是到此一游,我來過了拍下了,如果有機會通過書籍電視網絡介紹,相信我一定會有代入感的學習了解。
發布于 2022-11-24 來自作品集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