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是中國海洋文明的重要代表性城市,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成功入選聯合國世界遺產。今天起,《棟棟娜娜說文物》將精選15件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代表性文物,讓大家感受泉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特別是宋元時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貿易體系與多元社會結構。


“泰興號”德化青花瓷
泰興號是清代道光年間的一艘中國商船,船長50多米,寬約15米,重1000多噸,是當時少有的巨型中國帆船。從廈門港出發后,在印度尼西亞附近海域不幸觸礁沉沒。船上載有價值連城的中國陶瓷,大都是18世紀和19世紀初的德化青花瓷。
1999年5月,澳大利亞一家海洋公司把泰興號連同船上的35萬件瓷器打撈出水。2018年底,泮廬集團董事長鄭長來從英國一次性購入10萬多件泰興號沉船青花瓷。2019年10月,他無償捐贈其中400件給德化陶瓷博物館。11月,又贈送50件德化瓷器入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使得這批古瓷珍寶重歸故鄉。
這批瓷器中有靈芝紋青花盤碗碟,梅雀圖青花蓋碗,蘭、竹、菊青花盤,青花小湯匙,菊花紋青花盤等,極富生活氣息。

德化陶瓷博物館宣教處主任陳麗芳:這批瓷呢它已經在海底浸泡了將近200年,但是打撈出來還是這么漂亮。成組套的這些碗盤杯、湯勺都是用靈芝紋來裝飾的,整個畫面還是比較飽滿,也就是海外比較喜愛的滿彩的這種。生產的規模是相當大的,因為我們當時整個德化縣境內,就我們目前調查到的,就有177處的窯址在生產這個青花瓷。
深受歡迎,銷量巨大
宋元到明清,是福建古代造瓷業的繁榮時期,除了一部分供應國內市場外,相當大部分是專門外銷的。在東非的坦噶尼喀、亞洲的敘利亞、印尼、印度、斯里蘭卡、越南、柬埔寨、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地都有德化青花瓷的發現。

“南海一號”出土瓷器
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南海一號”上,也搭載著大量的福建瓷器。而泉州安溪魁斗鎮發現的一處宋代青白瓷窯址,堆積層里的瓷器標本,不論從器型、花紋等都和“南海一號”上打撈出來的瓷器相一致。
泉州海交館考古部主任傅恩鳳:有一大部分(瓷器)是泉州生產的,比如有德化窯的白瓷,還有粉盒、有瓶子、有罐啊,還有磁造窯的燒口瓶、燒口罐啊,還有大罐,這些都是我們泉州的產品。包括華光礁一號,都是一樣的情況。在國外的日本沖繩地區、菲律賓、馬來亞、印度尼西亞、越南、斯里蘭卡、土耳其啊等等都有發現過泉州的外銷陶瓷器。泉州的外銷瓷有一個特點,它有一些是專供海外的外銷產品。比如它有一種鈞瓷,它就是專門供海外的伊斯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