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冬天光緒帝病重,慈禧也病的不輕,已經74歲的慈禧意識到自己這一生應該是到頭兒了,她折騰不起了,眼下光緒無后,必須考慮找個接班人。于是,她一道懿旨將醇王府不到3歲的溥儀接到了宮中。
溥儀的祖母聽完載灃帶回來的懿旨就哭暈過去,生母蘇完瓜爾佳·幼蘭雖然不愿意,但也不敢違抗,溥儀連哭帶打不讓內監抱走,最后由乳母王焦氏抱著才一起進宮。
年紀這樣小卻突然面對這樣的變故,給幼年溥儀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就記錄了他第一次見慈禧的情景。“面對一個陰森森的帷帳,里面露出一張丑的要命的瘦臉,便立即嚎啕大哭。”慈禧叫人拿冰糖葫蘆給溥儀,他直接扔了大哭著要找“嫫嫫”(乳母),慈禧生氣的說:“這孩子真別扭,抱到那兒玩去吧!”最后還是乳母王焦氏抱著小溥儀他才停止哭泣。
不久,光緒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儀繼承皇統,一人承繼兩房宗祧,同時過繼給同治帝兼承光緒帝。只是慈禧還未撐到溥儀登基就病逝了。
溥儀畢竟年紀小,登基的時候鬧了笑話,他剛坐上龍椅,見腳下跪下一堆人高呼萬歲,這陣勢把他嚇到了,哭著大喊“我要嫫嫫”。可見,在溥儀年幼的心靈中,只有乳母能成為他唯一的心理安慰。
溥儀的生母一個月才能進宮看溥儀一次,母子倆長久的隔離極少有親昵的情感,對于缺乏母愛的溥儀來說,乳母就如母親般的存在。因為有皇帝身份撐腰,小溥儀經常欺負手底下的小太監,一開始只是孩童的玩鬧,漸漸升級為囂張的打罵,比如他會突然下令讓太監把地上的臟東西吃掉,冬天朝太監身上噴水,把鐵砂摻在食物里讓太監吃,用彈弓射太監等等。
整個皇宮中,無數的人都對他的阿諛奉承,面對他的胡作非為沒人敢管他。每當情況不好收拾的時候,宮里人總要向王焦氏求助,因為溥儀只聽這位乳母的話。
整個皇宮中,只有王焦氏沒有把他當做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只有王焦氏會告訴小溥儀“太監也是人,也像你一樣,受傷了會疼、會生病。“
王焦氏雖然是窮苦人家出身,沒有讀過書,但她是用最本真最純粹的人性教導著溥儀,跟他聊一聊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溥儀回憶說,“由于她的樸素的語言,使我意識到,‘別人和我一樣都是人’的道理”。
而王焦氏能存在于宮中的價值就是讓小皇帝天天吃奶,溥儀上面有老太妃們盯著,朝中有攝政王父親管著,一大堆宮中規矩束縛著他,讓他唯一感受到溫暖就是王焦氏,或許因為這樣的依賴,他到了九歲依然還在吃奶。
九歲還沒有斷奶,讓宮里上下都感到很尷尬。太妃們在溥儀不知情的情況下,悄悄把焦連壽趕出了宮,溥儀哭鬧不止。對于他來說,他什么都不缺,唯獨缺的就是一個能忘記他所有光環,對他用心教導,聊天的人,可見溥儀內心是多么的孤獨!
在回憶錄中,溥儀說,他一生懷念的人不多,宮中所有的妃子、繼母們,都不值一提,只對乳母念念不忘。他用了專門的篇章來講述王焦氏,是乳母的讓他在深宮之中感受著一點點的人性溫暖,而乳母的離宮讓他“9歲之后,‘人性’喪盡”。
王焦氏自離宮后,終于能回到自己的家里看看,這時的她才得知,自己入醇王府前生下的女兒,在她當奶媽后不久就已經餓死了。
她是封建晚清底層社會最苦的女人,1887年出生在河北任丘縣,3歲家鄉水災,一家4口到京城逃荒乞討,由于當時大量災民涌入京城,北京順天府建了個粥廠濟民。靠喝粥和乞討,焦家保住了性命。
她16歲時,父親將她半賣半嫁,許給了一王姓差役當老婆,成為王焦氏。婚后她生下女兒丈夫卻病死了,家里沒有生計,她只得將孩子交給公婆,去應征大戶人家的乳母。機緣巧合之下,她從20個備選奶媽中脫穎而出,成了醇王府剛出生的溥儀的乳母。
每月二兩銀錢可以救活她的女兒和公婆,但是她從此失去了自由,她不得離開王府半步,不能見自己的女兒,每天必吃一碗沒有鹽巴的肘子下奶,常吃到反胃。說白了,她只是醇王府的母乳提供員。
她跟隨溥儀進宮到離開一共是6年的時間,沒想到有一天還會再回到宮中。原來,溥儀一直對這位乳母念念不忘,多方打聽到她的下落,了解到她的經歷后更加敬佩和同情。溥儀結婚后掌權,時常將她接到宮里,后來溥儀逃到東北時,還特地將她接到東北的偽滿故宮供養。
王焦氏晚年依然性情溫和,從不跟人爭吵,她總是沉默著,端正的臉上帶有些許微笑,“她的眼睛,好像總在凝視著很遠很遠的地方”。1945年,59歲的王焦氏隨溥儀舉家轉移蘇聯時,死于日軍之手。
溥儀將這位乳母寫在書中,王焦氏因哺養溥儀而被后人記住,她的名字是焦連壽,只嘆她一生如浮萍,唯孤苦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