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公子和秦淮名妓的愛情故事,傳頌近五百年,卻在主人公之一冒辟疆自書的《影梅庵憶語》里被揭得骨肉分離。
愛情?董小宛18歲為冒辟疆妾,27歲離世。僅僅九年時間,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直接病逝,令人嘆息。而五年間三次大病的冒辟疆,卻好端端活到了82歲高齡,不知道在董小宛離世四十年后,他對這位倒貼多次,最終貼上了性命、才藝雙絕的女子,還有什么樣的評價?
在追憶亡妾的文章里,冒辟疆不惜筆墨記述了如何尋找陳圓圓的經歷,并記敘了與其他蘇州歌姬之間的來往情況,幾乎令人以為這不是悼亡帖而是懷舊帖。
冒辟疆懷念什么呢?懷念多年前周旋于秦淮河畔醇酒婦人的生活?還是懷念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年少?
第一次兩人見面時,董小宛赴酒宴歸來,少女和名士泛泛而談并無深交。第二次見面時,重病掙扎而起的少女在床前和名士對飲,多次告辭被苦留。董小宛又經過奔跑和主動上門,最終由冒辟疆的友人錢謙益代為贖身和償還錢款,送至冒家成為一段“佳話”。
顛沛流離的董小宛,將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寄托在完全不了解的一個男子身上,努力融入這個家庭。恭敬、順從,服侍和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她完全做到了自己希望做到的良妾的標準。
可憐,可嘆,無從可悲。
董小宛低到了塵埃里,全心全意地去生活,研究食譜,喜歡詩詞、書畫,對皎潔月色有獨特的愛好,將冒辟疆的每一天過成了她希望的生活。
她將自己的期望,融入了冒辟疆的生活,卻在離世后不能入冒家的祖塋,只能葬在影梅庵,后來連墓地詳細地址都亡逸了。
冒辟疆寫道:“余雖憐姬,然得輕身歸,如釋重負。”大概,對這位周源于諸姬之間的公子而言,董小宛太過急切的心態,被視為了功利。
明末清初,新舊交替,身如飄萍,命如草芥。如果沒有冒辟疆,大概也會有另外的人在當時出現,承擔起董小宛沉重的愛情,她的一生,大概始終都為了不讓托身之人覺得有重壓而努力吧。
衣食住行,乃至于平時如仆役一樣服侍家中女眷,董小宛始終沒有覺得自己屬于一家之人的感覺,不斷地付出,不斷地努力證實自己的價值,乃至于元氣耗盡,病逝。
或者,在還沒有被厭棄的時候,在青春還在的時候離去,對董小宛來說,是最好的結局罷。
她終于能安靜地按自己的想法生活,不再一次次追尋著安平喜樂的幻影。成也冒辟疆,過也冒辟疆。
五百年前的舊事,或者有愛,或者是平常。我們早已不知道維系他們關系的,究竟是世事無常,還是無從回應的虛幻。